消失中的吉隆玻
內容簡介
在時代的巨輪下,許多老建築就好像摩登林立的大廈之間的一縷幽魂,寄居在城市一隅,任由歲月在身上踐踏出斑駁不堪的痕跡。這些看來破舊、礙眼、再也發揮不了本身最大經濟效益的老建築,也許背後曾有過一段輝煌的過去,也許其建築型式具有獨特的意義,卻無法覓得知音人而面臨了終究要被拋棄淘汰的命運。這看在內行人如集強者的眼裡,不免要連連婉惜,大聲疾呼,不僅通過文章,如為歌梨城、坤成四合院、蔡正木故居……發聲,也坐言起行,通過文章和行動,參與雙溪毛糯麻瘋病院、富都監獄圍牆、蘇丹街……的搶救工作。
集強以建築為經、歷史為緯,為這個時代的一座城市銘刻身世傳記,那是我們的故事,即使匱乏,畢竟是曾經滋養我們一代人成長的人文空間;從小鎮到都市,自1980年代至21世紀,我們那一代人已屆中年,往事不堪回首,如今我比較想追問的是,我們下一代的人文素養又是如何養成的呢?當那些可以追索憑借的實體都已不在,將來的人又要到哪裡去發掘我們一路走來的痕跡?如果那些先輩遺留下來的文物遺產到最後再也無法傳承下去,我們似乎也只能一廂情願的寄望文字能將那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一窗一門的價值給記錄了下來,權供後人憑吊而已。但說句消極不中聽的話,如果沒有更多人的覺悟,那終究也只是吹皺一池春水罷了。
——黃俊麟序
集強以建築為經、歷史為緯,為這個時代的一座城市銘刻身世傳記,那是我們的故事,即使匱乏,畢竟是曾經滋養我們一代人成長的人文空間;從小鎮到都市,自1980年代至21世紀,我們那一代人已屆中年,往事不堪回首,如今我比較想追問的是,我們下一代的人文素養又是如何養成的呢?當那些可以追索憑借的實體都已不在,將來的人又要到哪裡去發掘我們一路走來的痕跡?如果那些先輩遺留下來的文物遺產到最後再也無法傳承下去,我們似乎也只能一廂情願的寄望文字能將那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一窗一門的價值給記錄了下來,權供後人憑吊而已。但說句消極不中聽的話,如果沒有更多人的覺悟,那終究也只是吹皺一池春水罷了。
——黃俊麟序
您可能會喜歡
<
>
同類型熱門書藉
-
復返阿里山:一...
作者: 黃同弘 -
臺灣省通志.卷...
作者: 李汝和 -
《不能無知03》...
作者: 呂雙波 -
日治時代臺灣風...
作者: Tony 黃育智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