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ubu飽讀電子書

此情可待成追憶

出版日期:2012/12/17
出版:思行文化 / 凌零出版社
作者:毛祥麟
語言:繁體中文(台灣)
檔案格式: PDF(適合平板)
頁數:72
ID:17714

月費吃到飽

每月91元起
立即訂閱
※站內所有提供的內容皆為電子書版本。

內容簡介

漸行漸遠的歲月,雲卷雲舒、花開花謝,浸透著歲月鐫刻斑駁的痕跡,似水流年,情感和認知的記憶給予了時空回饋:如歌、如怨,如怨、如歌……
年華易逝,容貌已秋,歎來年的過去、過去的過去,該記住的人都記住了、該記住的事都記住了!
這是作者20世紀80年代至今留下的部分文字記錄,大多在報刊雜誌上發表過。
為了對逝去前輩、朋友和同學的紀念;
為了對聚和散、見和不見的前輩、朋友和同學的問候
——作者集結了這些記錄。

章節目錄

前言 / ∣
我思故我在

序言 / ∥
記憶的選擇 蔡萍生

第壹部分 /001
鐫刻了的痕跡,若即若離,淡然回眸,拒絕遺忘……
003 / 1949‧重慶‧昆明‧台北的思念
013 / 三孃從《童年》的歌聲說起張艾嘉
016 / 祖母‧父親和母親
038 / 我的祖父‧清末雲南永昌府最後一任行政長官殉難之說
045 / 公主的命運‧拉祜族末代吐司長女的故事
055 / 一個雲南人在美國‧記美籍華人高克遠董事長
059 / 李佳家事
062 / 不該忘卻的人們‧昆明東郊“空軍公墓”考察記
066 / 傾瀉的是歷史沉重的思索‧趙力中先生油畫《1944‧中國遠征軍》的啟示
068 / 記住昆明巫家壩的雲南航空學校

第貳部分 /073
漸行漸遠的歲月,似水華年,留下是悄然的思索……
075 / 童年:1949
081 / 記昆明上智學校二三事
090 / 故事老了,風景依舊 ‧20世紀 50年代初昆明第二中學瑣記
110 / 50年:還有感情嗎? ‧昆明第十四中學高中紀事
129 / 我還是懵懂地去報考中央戲劇學院 ‧19歲那個年代的故事
139 / 長城茶室紀事
149 / 華山小學紀事
158 / 憶上海戲劇學院往事及其它

第參部分 /165
今宵別夢寒,聚散知與誰同,當年的風華,眷情難忘……
167 / 寄情昆明‧1982年上海訪劇作家石淩鶴先生
171 / 憶戲曲理論家趙景深先生
175 / 我是來雲南“尋根”的啊!‧舞蹈家戴愛蓮先生談民族舞蹈
177 / 她豈止是賢妻良母‧訪熊慶來先生之夫人姜菊緣女士
182 / “我回來了﹗我回來了﹗”‧1990年訪台南雲南省同鄉會常務監事王美玲(守槐)女士
185 / 他,鍾情故土‧記台灣雲南籍拉祜族知名人士楊德明先生
187 / 哭南山君
189 / 金菊,淡素的秋‧緬懷京劇藝術家金素秋老師
192 / 從煙具收藏談弘揚民族文化‧記煙具收藏家夢雄‧洛夫先生
195 / 龍顯球先生印象
197 / 張建中和他的太太、女兒
201 / 祭建中學兄文
203 / 袁留安,不甘寂寞
207 / 悲與歡‧淚與笑‧文壇老人胡紹軒和他的《現代文壇追思錄》
211 / 憶李媛媛
216 / 秀才人情紙半張 樽酒酹祭關肅霜
224 / 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也是歌 ‧悼老朋友賀澤忠兄
227 / 前塵往事成雲煙‧悼念先輩王宏道先生
230 / 話說台兒莊陣亡滇藉將軍陳鐘書及其它

第肆部分 /235
“文化”是情感的沉澱,相逢留一笑,這是獨特的情感風景……
237 / “我不做掛名的徒弟!‧記京劇演員董汝南
239 / 董汝南的困惑
240 / 在大陸引起注目:美籍.人歌唱家..女士
245 / 凌峰拱手:感謝兄弟.!
248 / 他鍾情電視戲曲‧漫說梁漢森其人
250 / 甜美的小歌星‧記 6歲的台灣小歌星姚佳伶
253 / 她,仍然那麼樸實‧記歌唱家關牧村
255 / 永遠擁有春天‧記日籍華人素人畫家楊許仙里夫人
257 / 葉青其人其事
261 / “我們渴望一份真正的感情‧1993年訪電視劇《渴望》導演魯曉威
264 / 他會成功‧記電視導演秦劍
267 / 他熔鑄於鋼琴藝術‧訪劉詩昆
269 / 孩子和他的吉他老師
272 / 說說丁嘉麗
275 / 他是一片綠葉‧漫話關肅霜的琴師周明義
279 / 消失了的鑼鼓聲‧話說滇劇青年演員吳嵐的滇劇專場及其他
287 / 石鵬飛君印像

第五部分 /289
獨自思量的漫說,掩不住的斑駁流年……
291 / 聞者受益 言者有據‧記台灣學者林子談《護國起義》
294 / “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有感
298 / 從“案牘”說起
301 / 《滇池紀事》感懷
303 / 感情透過紙背‧漫說陳約紅之情和其它
306 / 記住他的厚道‧讀何紀華老師《屐痕集》有感
308 / 昆明名士張學智先生道德文章二三事
318 / 昆明名士陳古逸先生及其《泡影集》序
326 / 關於曹禺、李玉茹先生的兩封信
330 / 申慶璧先生四封信函及兩首古詩文解釋
336 / 布奠傾觴哭望天涯‧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血色記憶》之際感言
341 / 校徽漫說
344 / 話說雲南大學會澤院大堂滄桑的碑文
後語 /348
瀰漫的情懷 鐘玲麗
說明 /350

【序言】
記憶的選擇─寫在《此情可待成追憶》出版之際 蔡平生

我初識作者是在三十多年前的上海戲劇學院。

當年,我的專業是戲劇表演,這位戲劇史的研究者對表演元素情有獨鐘,於是和我這個表演專業的學生有了說不清道不完的話題:我們把表演置於文學、哲學、美學的範疇;我們也把文學、哲學、美學置於表演的體系,真是言笑宴宴,各抒所見,由此結下了情誼。三十年來的聯絡,彼此始終抹不去往日的緣份,所以我也就讀到了作者這本集結的書稿。

《此情可待成追憶》文中的那人那事已隨著時間的腳步漸行漸遠,記憶的溫度卻依然滾燙。當作者的感情與那些遠去的背影驟然相遇時,我們何以會聽見自己的心在這字裡行間跳動,彷彿那些前人業已化作行雲的歎息正哽咽著我們的喉結、彷彿那些朋友、同學的背影甩在這天地間的腳步聲正在敲擊著作者的胸懷。聚散也是緣分,可是我們卻能隱約感覺到那些人那些事依舊縈繞在我們的周圍:是記憶的執拗,還是選擇偏執?抑或是今天的我們依舊在重複著昨天的故事?由讀者去評說!然而,書稿中那些記錄的往事,不容置疑——那是作者筆下積累的情愫。

當我們的欲望選擇著周遭紛繁龐雜的當下時,我們的記憶也在選擇著不該遺忘的過去。正是這些應該銘刻在記憶中的過去和我們當下所面對的多元選擇的困惑一同構成了生命的交響。讓我們的茫然變得多了些許沉穩;讓我們當下的行走多了一些從容。於是,那些腥風血雨時代的一個個真實事件,讓我們的思考在冷峻之餘更是平添了太多的親情之間的溫暖。也讓我們更多地感受到了記憶彰顯出了已逝的每一個生命個體那久久不能散去的體溫。歷史是昨天的,記憶卻是屬於今天的我輩。時間總會將過去的人或事撕扯成了難以整合的零星碎片,記憶的選擇卻在考量著後來者的思想極限。因此,記憶就不再是一個關於過去的人或事的選擇,而是一個關乎我們當下面向未來行走的態度與抉擇。

記憶的理性考驗著今天的我們對於真實的寬容度,記憶也是感性的——召喚著存儲於我們心底的善良,期待著愛的覺醒、期待著每一個個體的愛與愛的聚合與傳遞。儘管記憶常常會給我們帶來憤懣、憂傷,也常常會讓今天的我們心痛;但是,我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選擇了記憶中的那份愛。於是,那飽蘸著辛酸的往事,幻化成文字時,卻在我們的眼前排列出一個讓人溫暖的文本。

記憶是一份責任。當我們對記憶懷抱一份虔誠與敬畏時,我們才有可能具備一個慎重的態度面對當下的行為。所以,記憶對於我們便顯得彌足珍貴。然而,事實卻是在我們的閱讀生涯中關於真實記憶的文本不是太多,或被淹沒在那些顛倒時空,歪曲史實,粉飾威權的意淫文字裡:記憶也是需要勇氣的。無論個人記憶還是公眾記憶,都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挑戰。前提是這個記憶一定不是被遮蔽的,更不能是被歪曲的。記憶同樣是需要廣闊的胸懷的,這是我們面對真實坦蕩,以及對記憶與遺忘甄選理性尺規。只有這樣記憶的選擇便擁有了真善美的方向。對過去的態度雖然不能改變歷史,其碼也是人文的關懷和情感的呼喚,這正是記憶的選擇所給予我們的力量所在。

我們需要真實的歷史記憶。

我們更需要碎片式的,私人化的個體記憶——這是“口述歷史”的重要組成。
這是我閱讀老校友《此情可待成追憶》書稿的感受。

三十多年過去了。

我和作者在上海戲劇學院校園裡漫步的切磋,誠摯的溝通,以及那條華山
路濃密的梧桐樹葉,灑在我們身上的斑駁光影的記憶——那是對情誼的留戀
啊!

這時候,我突然覺得“記憶”也是幸福……

是為《此情可待成追憶》出版之際的感言。

2012年 8月3日於北京

看更多
收起來

前言 / ∣
我思故我在

序言 / ∥
記憶的選擇 蔡萍生

第壹部分 /001
鐫刻了的痕跡,若即若離,淡然回眸,拒絕遺忘……
003 / 1949‧重慶‧昆明‧台北的思念
013 / 三孃從《童年》的歌聲說起張艾嘉
016 / 祖母‧父親和母親
038 / 我的祖父‧清末雲南永昌府最後一任行政長官殉難之說
045 / 公主的命運‧拉祜族末代吐司長女的故事
055 / 一個雲南人在美國‧記美籍華人高克遠董事長
059 / 李佳家事
062 / 不該忘卻的人們‧昆明東郊“空軍公墓”考察記
066 / 傾瀉的是歷史沉重的思索‧趙力中先生油畫《1944‧中國遠征軍》的啟示
068 / 記住昆明巫家壩的雲南航空學校

第貳部分 /073
漸行漸遠的歲月,似水華年,留下是悄然的思索……
075 / 童年:1949
081 / 記昆明上智學校二三事
090 / 故事老了,風景依舊 ‧20世紀 50年代初昆明第二中學瑣記
110 / 50年:還有感情嗎? ‧昆明第十四中學高中紀事
129 / 我還是懵懂地去報考中央戲劇學院 ‧19歲那個年代的故事
139 / 長城茶室紀事
149 / 華山小學紀事
158 / 憶上海戲劇學院往事及其它

第參部分 /165
今宵別夢寒,聚散知與誰同,當年的風華,眷情難忘……
167 / 寄情昆明‧1982年上海訪劇作家石淩鶴先生
171 / 憶戲曲理論家趙景深先生
175 / 我是來雲南“尋根”的啊!‧舞蹈家戴愛蓮先生談民族舞蹈
177 / 她豈止是賢妻良母‧訪熊慶來先生之夫人姜菊緣女士
182 / “我回來了﹗我回來了﹗”‧1990年訪台南雲南省同鄉會常務監事王美玲(守槐)女士
185 / 他,鍾情故土‧記台灣雲南籍拉祜族知名人士楊德明先生
187 / 哭南山君
189 / 金菊,淡素的秋‧緬懷京劇藝術家金素秋老師
192 / 從煙具收藏談弘揚民族文化‧記煙具收藏家夢雄‧洛夫先生
195 / 龍顯球先生印象
197 / 張建中和他的太太、女兒
201 / 祭建中學兄文
203 / 袁留安,不甘寂寞
207 / 悲與歡‧淚與笑‧文壇老人胡紹軒和他的《現代文壇追思錄》
211 / 憶李媛媛
216 / 秀才人情紙半張 樽酒酹祭關肅霜
224 / 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也是歌 ‧悼老朋友賀澤忠兄
227 / 前塵往事成雲煙‧悼念先輩王宏道先生
230 / 話說台兒莊陣亡滇藉將軍陳鐘書及其它

第肆部分 /235
“文化”是情感的沉澱,相逢留一笑,這是獨特的情感風景……
237 / “我不做掛名的徒弟!‧記京劇演員董汝南
239 / 董汝南的困惑
240 / 在大陸引起注目:美籍.人歌唱家..女士
245 / 凌峰拱手:感謝兄弟.!
248 / 他鍾情電視戲曲‧漫說梁漢森其人
250 / 甜美的小歌星‧記 6歲的台灣小歌星姚佳伶
253 / 她,仍然那麼樸實‧記歌唱家關牧村
255 / 永遠擁有春天‧記日籍華人素人畫家楊許仙里夫人
257 / 葉青其人其事
261 / “我們渴望一份真正的感情‧1993年訪電視劇《渴望》導演魯曉威
264 / 他會成功‧記電視導演秦劍
267 / 他熔鑄於鋼琴藝術‧訪劉詩昆
269 / 孩子和他的吉他老師
272 / 說說丁嘉麗
275 / 他是一片綠葉‧漫話關肅霜的琴師周明義
279 / 消失了的鑼鼓聲‧話說滇劇青年演員吳嵐的滇劇專場及其他
287 / 石鵬飛君印像

第五部分 /289
獨自思量的漫說,掩不住的斑駁流年……
291 / 聞者受益 言者有據‧記台灣學者林子談《護國起義》
294 / “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有感
298 / 從“案牘”說起
301 / 《滇池紀事》感懷
303 / 感情透過紙背‧漫說陳約紅之情和其它
306 / 記住他的厚道‧讀何紀華老師《屐痕集》有感
308 / 昆明名士張學智先生道德文章二三事
318 / 昆明名士陳古逸先生及其《泡影集》序
326 / 關於曹禺、李玉茹先生的兩封信
330 / 申慶璧先生四封信函及兩首古詩文解釋
336 / 布奠傾觴哭望天涯‧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血色記憶》之際感言
341 / 校徽漫說
344 / 話說雲南大學會澤院大堂滄桑的碑文
後語 /348
瀰漫的情懷 鐘玲麗
說明 /350

【序言】
記憶的選擇─寫在《此情可待成追憶》出版之際 蔡平生

我初識作者是在三十多年前的上海戲劇學院。

當年,我的專業是戲劇表演,這位戲劇史的研究者對表演元素情有獨鐘,於是和我這個表演專業的學生有了說不清道不完的話題:我們把表演置於文學、哲學、美學的範疇;我們也把文學、哲學、美學置於表演的體系,真是言笑宴宴,各抒所見,由此結下了情誼。三十年來的聯絡,彼此始終抹不去往日的緣份,所以我也就讀到了作者這本集結的書稿。

《此情可待成追憶》文中的那人那事已隨著時間的腳步漸行漸遠,記憶的溫度卻依然滾燙。當作者的感情與那些遠去的背影驟然相遇時,我們何以會聽見自己的心在這字裡行間跳動,彷彿那些前人業已化作行雲的歎息正哽咽著我們的喉結、彷彿那些朋友、同學的背影甩在這天地間的腳步聲正在敲擊著作者的胸懷。聚散也是緣分,可是我們卻能隱約感覺到那些人那些事依舊縈繞在我們的周圍:是記憶的執拗,還是選擇偏執?抑或是今天的我們依舊在重複著昨天的故事?由讀者去評說!然而,書稿中那些記錄的往事,不容置疑——那是作者筆下積累的情愫。

當我們的欲望選擇著周遭紛繁龐雜的當下時,我們的記憶也在選擇著不該遺忘的過去。正是這些應該銘刻在記憶中的過去和我們當下所面對的多元選擇的困惑一同構成了生命的交響。讓我們的茫然變得多了些許沉穩;讓我們當下的行走多了一些從容。於是,那些腥風血雨時代的一個個真實事件,讓我們的思考在冷峻之餘更是平添了太多的親情之間的溫暖。也讓我們更多地感受到了記憶彰顯出了已逝的每一個生命個體那久久不能散去的體溫。歷史是昨天的,記憶卻是屬於今天的我輩。時間總會將過去的人或事撕扯成了難以整合的零星碎片,記憶的選擇卻在考量著後來者的思想極限。因此,記憶就不再是一個關於過去的人或事的選擇,而是一個關乎我們當下面向未來行走的態度與抉擇。

記憶的理性考驗著今天的我們對於真實的寬容度,記憶也是感性的——召喚著存儲於我們心底的善良,期待著愛的覺醒、期待著每一個個體的愛與愛的聚合與傳遞。儘管記憶常常會給我們帶來憤懣、憂傷,也常常會讓今天的我們心痛;但是,我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選擇了記憶中的那份愛。於是,那飽蘸著辛酸的往事,幻化成文字時,卻在我們的眼前排列出一個讓人溫暖的文本。

記憶是一份責任。當我們對記憶懷抱一份虔誠與敬畏時,我們才有可能具備一個慎重的態度面對當下的行為。所以,記憶對於我們便顯得彌足珍貴。然而,事實卻是在我們的閱讀生涯中關於真實記憶的文本不是太多,或被淹沒在那些顛倒時空,歪曲史實,粉飾威權的意淫文字裡:記憶也是需要勇氣的。無論個人記憶還是公眾記憶,都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挑戰。前提是這個記憶一定不是被遮蔽的,更不能是被歪曲的。記憶同樣是需要廣闊的胸懷的,這是我們面對真實坦蕩,以及對記憶與遺忘甄選理性尺規。只有這樣記憶的選擇便擁有了真善美的方向。對過去的態度雖然不能改變歷史,其碼也是人文的關懷和情感的呼喚,這正是記憶的選擇所給予我們的力量所在。

我們需要真實的歷史記憶。

我們更需要碎片式的,私人化的個體記憶——這是“口述歷史”的重要組成。
這是我閱讀老校友《此情可待成追憶》書稿的感受。

三十多年過去了。

我和作者在上海戲劇學院校園裡漫步的切磋,誠摯的溝通,以及那條華山
路濃密的梧桐樹葉,灑在我們身上的斑駁光影的記憶——那是對情誼的留戀
啊!

這時候,我突然覺得“記憶”也是幸福……

是為《此情可待成追憶》出版之際的感言。

2012年 8月3日於北京

留言Facebook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