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ubu飽讀電子書

【台灣銀行家 12月號/2022 第156期】

5分,共1人評分。
出版日期:2022/12/01
出版:台灣銀行家 / 台灣金融研訓院
語言:繁體中文(台灣)
檔案格式: PDF(適合平板)
頁數:100
ID:331159

月費吃到飽

每月91元起
立即訂閱
※站內所有提供的內容皆為電子書版本。

內容簡介

關心年輕世代的金融生活面貌,了解他們的喜好與習慣,因為未來有一天他們將變成市場的主力,正確金融知識的推廣,更是建構未來金融市場的必要關鍵!

章節目錄

〈編輯手札〉
03 世代對話的第一步
開展金融科普對談
〈觀天下〉
08 「人生100年時代」到來
增進金融知識與技能 迎接未來挑戰
封面故事
12 年輕人金融生活圖鑑
總論篇
14 不是舊世代的複製貼上
全新物種Z世代的金融生活圖鑑
風險抵抗力篇
19 Dcard社群看新世代
台灣年輕人的金融觀跟你想的不一樣
KOL現身說法
24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不容忽視的社群影響力!
美國篇
28 注重Z世代金融素養
美國將金融教育列為高中必修
協助篇
32 避免「類金融知識」混亂成投資陷阱
立委林楚茵:關注年輕人金融科普學習 刻不容緩
34 財經素養教育應放入國高中必修課程
立委吳欣盈:及早開啟年輕世代財金視野
〈焦點新聞〉
36 2022台北金融科技展百花齊放
金控大秀FinTech軟實力
40 首屆國家級金融科技競賽
五大獎項鼓勵創新與前瞻
特別企劃
42 金融科技思維大變身
總論篇
44 老銀行力拚數位創新
用漂亮反拍回擊FinTech強襲球
調查篇
48 2022金融科技創新與數位轉型大調查結果出爐
9成銀行啟動數位轉型 AI、大數據成重點技術
案例篇
54 一銀上下齊心、戮力變革
躍居公股銀行數位轉型模範生
58 華南銀領先同業轉型獲佳績
義氣相挺中小企業 數位平台受好評
60 創公股銀行之先!
合庫銀打造CoLAB創新實驗室
客戶體驗最佳數位服務
人才培育篇
66 金融機構數位轉型的人才培育搖籃
走進芬恩特 啟動數位轉型DNA
〈特別報導〉
70 北韓的加密貨幣犯罪 層出不窮
76 新的資安思維 承認人工監控有其侷限
82 一個矛盾、兩個困境、五大挑戰
忙於解難的中國經濟不再耀眼
88 永續企業經營新顯學
GRI準則為企業永續報告書 樹立依循標準
92 金融環境「二低一高」轉向「二高一低」
兆豐延伸企金服務 掌握企業主財管關鍵鑰匙

P3
世代對話的第一步 開展金融科普對談
黃崇哲
《台灣銀行家》雜誌總編輯


在上總體經濟課程時,提問大學生同學:「你們會投資外幣嗎?會買美金?還是日幣為主?」沒想到回答竟是比特幣與以太幣等加密貨幣,我頓時驚覺,這些不在貨幣銀行學教科書的金融創新,竟已經成為現今大學生的投資常態。
這些被稱為Z世代的年輕人,卻也是近日全球第2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倒閉中最慘烈的受害者。尤其是在美國,有研究指出,因為見證過父執輩受害於金融風暴所產生對金融體系的不信任,所以大量年輕人的投資聚焦於這些宣稱去中心化的虛擬加密貨幣。Z世代有26%投資股票,但也有23%是投資在虛擬貨幣之上,兩者比例已經相當接近。正因為如此,這次幣圈的崩潰也令美國金融業者擔心,相關的漣漪效應可能會使幾代人在一段時間內停止投資。
其實,觀察日本的經驗,也同樣可以看到投資失利而阻礙了世代投資市場發展,正因為日本的X與Y世代是成長於泡沫破滅後長達30年的低成長時期,對於這些經濟主力而言,「現金主義」成為財富配置的最主要方式,所以儘管長期的實質存款負利率,也難以調整社會對於現金的持有偏好,以至於對股市、房市的投資都失去興趣,甚至也連帶影響到日本電子支付的推廣運用。
因此,我們應該開始關心台灣Z世代的金融態度與環境,來維繫台灣金融市場的健全發展。依據金研院所做的《大學生的金融面貌調查》中發現,這些又被稱為「數位原生代」的年輕人,4成已經開始進行投資;而生活上大量使用電子支付,以及仰仗各類網站、社群網紅來提供財金知識,卻又有超過一半的人自覺對於金融知識不太了解,甚或完全不了解,都成為這個Z世代族群的金融面貌。
這次FTX事件,雖然台灣Z世代投資虛擬資產的比重仍較美國有限,卻也有逼近7%的投資率,若再加上台股指數劇烈震盪下的小白投資者,可以推論台灣今年的投資受災Z世代應不為少數,他們真的需要更多的協助才能重建對於投資的信心。有趣的是,這次的調查中也發現,Z世代是否有跟父母討論財務相關議題,對於本身金融知識了解認知有極為正向的關係,也就是除了網路之外,若能多進行跨世代的經驗交流,不論是成功的或失敗的投資經驗,都有助於Z世代對於金融知識的培養。
畢竟,儘管網路上不一定都是假訊息,但容易虛張作假卻早已是網路訊息的特性之一,如果Z世代大量的金融知識來源是來自投資同溫層以及網路機器人的推播資訊,那遭受誤導變成金融韭菜的機會也就增加了許多。對於Z世代判斷網路真偽訊息的能力培養,實在是刻不容緩,需要政府、學校與金融機構通力合作。
今天的Z世代終究有一天會變成市場的主力,正確金融知識的推廣,更是建構未來金融市場的必要關鍵。雙卡風暴曾經嚇過台灣一代的年輕人,我們不希望這樣的過去在未來金融創新的路上再次發生。期望各界攜手,開展世代間的金融科普對話,這個工作,台灣金融研訓院準備開始出發,更邀請各學校、各單位一起參與。

P8-11
「人生100年時代」到來
採訪、整理:高永謀
增進金融知識與技能 迎接未來挑戰


「世界投資者週」邀請JAFP理事長白根壽晴演講,與金研院院長黃崇哲不約而同認為,民眾要增進金融知識、技能,才能面對未來高齡化、少子化、數位化的挑戰,不為資金短缺而苦,樂享退休生活。
少子化、高齡化速度加劇,已是台灣的國安級危機。在「世界投資者週」中,日本理財規劃協會(Japan Associate Financial Planner, JAFP)理事長白根壽晴受邀主講「日本超高齡社會的發展與JAFP的應對方針」,解析日本的少子化、高齡化現況,並簡介日本政府與JAFP的因應策略。
除此,每次經濟危機都是貧富差距加速擴大之際,全球通膨狂潮亦不例外。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主講「台灣面對少子化發展的金融對策―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思維形塑財管新格局」,期許金融機構強化客戶金融素養,以增益金融弱勢族群的風險抵抗力。
人均壽命大幅成長 但不代表一路活得健康
在「日本超高齡社會的發展與JAFP的應對方針」講座,白根壽晴直言,日本是全球第一個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國家,在2008年,日本總人口(含旅日的外國人)達到頂點,約1億2,800萬人,之後一路下滑,一開始1年減少約9萬人,但到了2021年,日本人減少了62萬人,旅日外國人也減少11萬人,「合計減少的人數,超過島根縣總人口」。
若人口減少速度不變,預估到了2030年,日本總人口將低於1億2,000萬人,到了2050年,更將低於1億人,嚴重影響生產消費力。白根壽晴指出,人口數持續降低,高齡化人口比例不斷增加,導致日本經濟陷入停滯,21世紀10年代,經濟成長率尚有0.5%,進入20年代後,已下修至0%。
70年前的日本,65歲以上人口僅約5%,現在已約30%,到了2040年,可能超過35%。英國學者葛瑞騰(Lynda Gratton)和史考特(Andrew Scott)合著的《Life Shift》,提出「人生100年時代」,預估2007年出生者,將有一半可活到100歲,此書在日本引發熱烈迴響,日本政府也制定「人生100年時代戰略會議」,因應高齡化社會的衝擊。
日本人平均壽命雖大幅增長,男性平均81歲、女性平均87歲。白根壽晴說明,長壽不代表一路都活得健康,男性健康壽命約72年,比平均壽命少9年,女性健康壽命約75年,比平均壽命少12年,「如何縮短不健康的時間,是日本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日本人愛儲蓄、少投資 與美國人退休規劃差距甚大
JAFP認為,若要延長日本人的健康壽命,就得先延長日本人的工作壽命、資產壽命與消費壽命,三者缺一不可。白根壽晴強調,依照日本社會的現況,大多數人在60歲或65歲退休時,都無法存夠足以因應餘命基本支出的款項,一定得延長工作壽命。
「高齡者只要身體健康,就應想方設法延長工作壽命。」白根壽晴建議,高齡者可從事非典型的工作型態,如一週上班1天或3個上午的工作,或把興趣當工作,或做做小生意,「延長工作壽命,就會多少增加收入,延長資產、消費壽命。」
不過,白根壽晴憂心地說,日本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000兆日圓,但分析其資產結構,約54%為存款,「近年來,日本利率幾近於0,存戶幾無利息收入」,而美國人的金融資產,僅約13%到14%為存款,其餘都是投資性資產,「所以,日本人與美國人的退休規劃差距甚大。」
「日本人應將部分儲蓄轉為投資,獲利1%、2%,都好過不獲利。」白根壽晴透露,在過去20年,JAFP在日本各地舉辦講座、課程,希望增益日本國民的金融知識,增加他們的投資意願、行動,「從『人生80年時代』進入『人生100年時代』,人生階段分期將更多元,也會有更多元的需求,每項需求都得花錢。」
例如,由於技術變革日新月異,進入「人生100年時代」後,人們光靠20幾歲前學到的知識、技能,無法因應之後70餘年的開銷,「必須不斷進修、再教育,否則就會被職場淘汰」,倘若阮囊羞澀,根本無力進修、再教育。
老年資金2千萬問題 危及高齡世代 青壯世代惴惴不安
日本政府估算,一對65歲以上的夫婦,若餘命為30年,且僅依賴老人年金,將短缺1,200萬日圓至2,000萬日圓的資金;其被稱為「老年資金2,000萬問題」,現已劇烈衝擊日本社會,導致高過於其他國家的壓抑感。
「老年資金2,000萬問題」不僅危及高齡世代,也讓青中壯世代惴惴不安,減少消費支出,造成經濟停滯。白根壽晴表示,JAFP協助前來諮詢的民眾,將原本模糊不明的未來,整理為具體、清晰的未來,再提供資金短缺的解決方案。
在可見的未來,高齡必將重新定義。日本老年學會與老年醫學會規劃,將65歲到74歲,更名為「準高齡」,將高齡的下限訂在75歲,90歲以上的長者,則稱為「超高齡」。考量65歲至70歲的日本民眾,健康又有活力的比例甚高,日本現已施行《改正高年齡雇用安定法》,確保此年齡層的就業權益。
日本政府亦鼓勵民眾,延後請領老人年金;當下滿65歲的民眾,即可請領老人年金,若延後1年,金額可增加8.4%,若延後5年,則可增加42%。白根壽晴提醒,日本政府現又祭出延後10年的方案,期望民眾到75歲再請領老人年金,「之前的生活支出,民眾得自行籌措,若非增加投資額度,難以安穩度日」。
普惠金融須重新定義 聚焦擴大金融產業服務對象
在「台灣面對少子化發展的金融對策――普惠金融思維形塑財管新格局」講座,黃崇哲解釋,金融體系的目的與功能,乃是在放貸者(投資人)、借款者(被投資人)之間,建立合理、順暢、高效率、具效益的連結,而長期低利率、金融科技創新及兩極化的平行世界,已擾亂既有的金融秩序。
黃崇哲闡釋,金融科技改變了金融業服務的面向與模式,挑戰民眾對金融體系的信任關係,長期低利率改變了投資者對報酬、風險的態度,兩極化的平行世界迫使中產階級人數銳減,金融業改以高資產族群為主要服務對象,「且ESG被加入金融業的道德規範,越來越多業者訂定ESG目標。」
兩極化的平行世界,可稱為「有」、「沒有」兩個世界。黃崇哲觀察,在「有」的世界中,人們有高資產、不動產、多元投資,享有消費優惠,有能力跨國避稅,子女被稱為富二代、富三代;而在「沒有」的世界,人們被稱為窮忙族、月光族、啃老族、青貧族、老貧族,雖可藉信用卡「無痛消費」,卻可能累積高額債務。
「長此以往,必將導致社會階級流動停止,中產階級消失,民粹主義再度興起。」黃崇哲再三重申,推動普惠金融,旨在敦促金融產業,能以負責任、可持續的方式,提供滿足個人、企業需求且負擔得起的金融產品、服務,如支付、儲蓄、信貸與保險及金融商品交易等。
只是,制式的普惠金融指標,往往無法反映許多民眾的金融需求,甚至反而造成金融缺口,如讓若干弱勢族群無警覺地憑信用卡恣意揮霍,網路社群詐騙案例層出不窮,更易造成民眾不信任金融體系。
「普惠金融必須重新被定義,將重點放在擴大金融產業的服務對象,讓『未納入』金融體系者變成『被納入』者。」黃崇哲呼籲,唯有如此,才能強化弱勢族群對金融體系的信任,防杜他們向地下金融業者借款,就此墮入無法翻身的債務地域,而普惠金融也應給予「被納入」者更完善的服務。
「不少財務弱勢族群毫無防禦風險的能力、準備,如景氣風險、長壽風險、突發事件風險等,普惠金融的第一步,便是提升他們的金融素養。」黃崇哲回憶道,在2020年時,金研院進行「台灣金融生活調查」,發現約30%國人,金融風險抵抗力偏低或極低,若遇緊急事故,有19.5%無法在一週內籌措10萬元應急。
「零信任」是數位信任基石 金融業者才能繼續存活
黃崇哲強調,完備的普惠金融服務,應能照顧不同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改善其金融生活,「對高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應強化其財務管理能力,對中高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應提供更多元的金融商品,對低或極低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則應強化財務協助與輔導諮商。」
金融科技普及化,已讓金融產業進入Bank4.0時代,並衝擊民眾對金融產業的信任,美國已提出「聯邦零信任戰略」,以強化資訊安全。黃崇哲說明,傳統的信任機制為「原則上信任,必要時才加以驗證」,零信任機制則是「先執行驗證,通過後才加以信任」、「零信任是數位信任的基石,唯有建立數位信任,金融業者才能繼續存活。」
黃崇哲期待,台灣金融機構可更深化、強化、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提供弱勢族群客觀、中立且切合其需求的諮詢服務,助其建立正確的金融知識、素養,開發更適合他們的金融商品,助其財務獨立、自主,讓社會更美好、更健全。
白根壽晴、黃崇哲都認為,民眾唯有增進金融知識、技能,才能面對未來高齡化、少子化、數位化的挑戰,不為資金短缺而苦,不為金融風險而憂,安居樂業、樂享退休生活。

P12-13
年輕人金融生活圖鑑
企劃:張嘉伶
撰文:張嘉伶、黃庭瑄、陳德霙


關心年輕世代的金融生活面貌,了解他們的喜好與習慣,因為未來有一天他們將變成市場的主力,正確金融知識的推廣,更是建構未來金融市場的必要關鍵!
P14-18
總論篇》
撰文:張嘉伶
不是舊世代的複製貼上 全新物種Z世代的金融生活圖鑑


每個世代都由不同的環境形塑而成,Z世代的年輕人屬於數位原生族群,他們從小習慣運用新興科技平台,甚至利用社群訊息翻轉投資生態,金融業要想辦法贏得Z世代的信任,才能抓住未來商機!
Z世代的年輕人,青春正盛,這群人從小的生活經歷與X、Y世代截然不同,而再過10年、20年,他們將成為社會中堅份子,勢必成為消費與投資的主力市場。但Z世代不是舊世代的複製貼上,而是全新物種,甚至還進入「元宇宙」進化中,該如何認識他們並與他們並肩對話,是金融業必須了解的,而及早幫助他們奠定財務基礎,不僅對金融產業有影響,進一步也將決定台灣未來的競爭力!
Z世代基本人設是數位原生代
從歷史看世代的更迭都有其背後意義,而1995年至2004年左右出生的「Z世代」,出生時物質生活不虞匱乏、卻又是資源爭奪緊繃的時代[表1],對他們來說,傳統的社會階層結構已不容易改變,他們心中亟欲想要找到「新宇宙」來開拓,而無限浩瀚的網路世界成為他們的新目標,他們在那邊可不受年齡、男女等標籤限制開拓新市場,還有新的遊戲規則,這也是「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的基本人設,而這些變化也將影響Z世代後續的金融行為。




其實各國為了抓住Z世代多變的圖像,紛紛投入大手筆調研,日本甚至還特別設立了Z世代研究中心想要進行素描,以人口結構來觀察,全球Z世代人口已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超越Y世代,他們常在社群上觀察別人的生活樣貌,其消費力驚人,擁有440億美元的消費購買力,占全球4成;而台灣Z世代人口約400萬人,占全國人口16%,許多Z世代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大多願意傾力栽培。然而就在Z世代成年時,卻遭逢2019年末的COVID-19疫情爆發,造成經濟衰退,以及2022年各國央行為解決通膨問題,一年多次升息,對於尚未或者剛出社會的Z世代年輕人們,馬上得承受通膨帶來物價墊高的挑戰。
高物價、低薪環境 讓Z世代有財務焦慮
麥肯錫報告顯示,Z世代比起千禧世代更早進入務實的階段,一是因為看到父母經歷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及親自體驗COVID-19的無常;另一部分則是因為網路資訊的普及,他們掌握更多可分析的資訊,也擁有更豐厚的學習資源可以進行自學。54%的Z世代想要經營自己的公司,89%的人曾考慮過大學以外的生涯途徑,主要原因是自主性與彈性,可以提早有多元收入。
美國銀行就做一個調查,近半的Z世代已背負了某種形式的債務,通膨對Z世代的日常生活影響,有高物價、低薪讓他們擔憂,比起其他世代,他們憂患意識更強[圖1]。


可以想像Z世代的年輕人,財務憂患意識最為強烈[圖2],而想要更早開始進行財務規劃。美國銀行調查,有77%的Z世代在過去一年中至少採取了一項積極的財務行動,有71%將錢用於儲蓄、有54%與朋友及家人討論金錢投資、28%已打算開始存退休金,還有25%積極找金融商品投資。


有自覺要學習金融知識 但金融自信度仍不夠
綜觀上述Z世代的生活經歷,美國包括Deloitte、TIAA、BOA等調查都發現,相對於X、Y世代,Z世代教育程度雖然最高,他們很早熟,很快就自覺應該多學習金融知識,但網路資訊來源過多,卻不一定是為Z世代量身打造,聽了很多卻更混亂,導致Z世代對金融知識的自信度反而最低[圖3]。


根據美國調查,Z世代的年輕人幾乎99%都使用網銀,不論是付款或者投資工具都是靠手機,幾乎不會去銀行尋求金融知識,反倒是最喜愛透過各種社群如YouTube、抖音等接觸金融知識,其次是靠朋友跟家人聊[圖4]。


勇於前往虛擬世界投資新金融商品
至於在金融投資方面,美國Z世代有高達54%已有投資經驗,Z世代不僅勇於投資,與嬰兒潮世代相比,他們對於傳統金融商品如基金,比較不感興趣。投資的種類更是包羅萬象,不論是擁有股票、虛擬貨幣、ETF、NFT等,投資的比重居然都高達兩位數[圖5]。


而在投資工具選擇上,值得關注的是Z世代擁有虛擬貨幣者高達23%,NFT也有10%,是投資項目排名第二高以及第四高,顯見Z世代對虛擬資產的喜愛,而從他們的生活經歷來剖析,也不難發現他們對虛擬資產的偏好。
在此同時,2009年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出現,Z世代覺得這種新興金融是他們年輕人可開拓的「新宇宙」,充滿好奇心,發行機構都宣稱加密貨幣是一種「限量發行」的去中心化貨幣,號稱不受任何機構、政府所控制,吸引了不少對傳統貨幣沒有信心的年輕人,而且加密貨幣種類非常多,包括比特幣、以太幣、幣安幣等,甚至還有柴犬圖案的狗狗幣,但在幣圈價格暴漲暴跌似乎是常態,就連特斯拉的執行長馬斯克講一句話,即讓原本沒沒無名的狗狗幣暴漲好幾倍,「幣圈一天、人間十年」,栩栩如生地描繪出這投資的速度感。
只不過2022年5月先發生Luna/UST崩盤事件,讓許多投資人瞬間虧空,而11月世界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倒閉,是否會影響Z世代之後對虛擬貨幣投資的行動,值得觀察。
透過這些速寫,我們看到這群Z世代年輕人雖有焦慮與自信不足;但較上代敢於嘗試與突破的個性,消費力很強又勇於投資,X、Y世代所熟悉的金融工具不一定對Z世代就是好的,但仍可透過世代對話,開展金融科普對談,互相交流增加其金融素養、幫助他們建立起自己的財務基礎,讓他們有機會更接近自己設定的人生願望,Z世代絕對仍是未來最有希望的一代。

P19-23
風險抵抗力篇》
撰文:黃庭瑄
Dcard社群看新世代 台灣年輕人

看更多
收起來

〈編輯手札〉
03 世代對話的第一步
開展金融科普對談
〈觀天下〉
08 「人生100年時代」到來
增進金融知識與技能 迎接未來挑戰
封面故事
12 年輕人金融生活圖鑑
總論篇
14 不是舊世代的複製貼上
全新物種Z世代的金融生活圖鑑
風險抵抗力篇
19 Dcard社群看新世代
台灣年輕人的金融觀跟你想的不一樣
KOL現身說法
24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不容忽視的社群影響力!
美國篇
28 注重Z世代金融素養
美國將金融教育列為高中必修
協助篇
32 避免「類金融知識」混亂成投資陷阱
立委林楚茵:關注年輕人金融科普學習 刻不容緩
34 財經素養教育應放入國高中必修課程
立委吳欣盈:及早開啟年輕世代財金視野
〈焦點新聞〉
36 2022台北金融科技展百花齊放
金控大秀FinTech軟實力
40 首屆國家級金融科技競賽
五大獎項鼓勵創新與前瞻
特別企劃
42 金融科技思維大變身
總論篇
44 老銀行力拚數位創新
用漂亮反拍回擊FinTech強襲球
調查篇
48 2022金融科技創新與數位轉型大調查結果出爐
9成銀行啟動數位轉型 AI、大數據成重點技術
案例篇
54 一銀上下齊心、戮力變革
躍居公股銀行數位轉型模範生
58 華南銀領先同業轉型獲佳績
義氣相挺中小企業 數位平台受好評
60 創公股銀行之先!
合庫銀打造CoLAB創新實驗室
客戶體驗最佳數位服務
人才培育篇
66 金融機構數位轉型的人才培育搖籃
走進芬恩特 啟動數位轉型DNA
〈特別報導〉
70 北韓的加密貨幣犯罪 層出不窮
76 新的資安思維 承認人工監控有其侷限
82 一個矛盾、兩個困境、五大挑戰
忙於解難的中國經濟不再耀眼
88 永續企業經營新顯學
GRI準則為企業永續報告書 樹立依循標準
92 金融環境「二低一高」轉向「二高一低」
兆豐延伸企金服務 掌握企業主財管關鍵鑰匙

P3
世代對話的第一步 開展金融科普對談
黃崇哲
《台灣銀行家》雜誌總編輯


在上總體經濟課程時,提問大學生同學:「你們會投資外幣嗎?會買美金?還是日幣為主?」沒想到回答竟是比特幣與以太幣等加密貨幣,我頓時驚覺,這些不在貨幣銀行學教科書的金融創新,竟已經成為現今大學生的投資常態。
這些被稱為Z世代的年輕人,卻也是近日全球第2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倒閉中最慘烈的受害者。尤其是在美國,有研究指出,因為見證過父執輩受害於金融風暴所產生對金融體系的不信任,所以大量年輕人的投資聚焦於這些宣稱去中心化的虛擬加密貨幣。Z世代有26%投資股票,但也有23%是投資在虛擬貨幣之上,兩者比例已經相當接近。正因為如此,這次幣圈的崩潰也令美國金融業者擔心,相關的漣漪效應可能會使幾代人在一段時間內停止投資。
其實,觀察日本的經驗,也同樣可以看到投資失利而阻礙了世代投資市場發展,正因為日本的X與Y世代是成長於泡沫破滅後長達30年的低成長時期,對於這些經濟主力而言,「現金主義」成為財富配置的最主要方式,所以儘管長期的實質存款負利率,也難以調整社會對於現金的持有偏好,以至於對股市、房市的投資都失去興趣,甚至也連帶影響到日本電子支付的推廣運用。
因此,我們應該開始關心台灣Z世代的金融態度與環境,來維繫台灣金融市場的健全發展。依據金研院所做的《大學生的金融面貌調查》中發現,這些又被稱為「數位原生代」的年輕人,4成已經開始進行投資;而生活上大量使用電子支付,以及仰仗各類網站、社群網紅來提供財金知識,卻又有超過一半的人自覺對於金融知識不太了解,甚或完全不了解,都成為這個Z世代族群的金融面貌。
這次FTX事件,雖然台灣Z世代投資虛擬資產的比重仍較美國有限,卻也有逼近7%的投資率,若再加上台股指數劇烈震盪下的小白投資者,可以推論台灣今年的投資受災Z世代應不為少數,他們真的需要更多的協助才能重建對於投資的信心。有趣的是,這次的調查中也發現,Z世代是否有跟父母討論財務相關議題,對於本身金融知識了解認知有極為正向的關係,也就是除了網路之外,若能多進行跨世代的經驗交流,不論是成功的或失敗的投資經驗,都有助於Z世代對於金融知識的培養。
畢竟,儘管網路上不一定都是假訊息,但容易虛張作假卻早已是網路訊息的特性之一,如果Z世代大量的金融知識來源是來自投資同溫層以及網路機器人的推播資訊,那遭受誤導變成金融韭菜的機會也就增加了許多。對於Z世代判斷網路真偽訊息的能力培養,實在是刻不容緩,需要政府、學校與金融機構通力合作。
今天的Z世代終究有一天會變成市場的主力,正確金融知識的推廣,更是建構未來金融市場的必要關鍵。雙卡風暴曾經嚇過台灣一代的年輕人,我們不希望這樣的過去在未來金融創新的路上再次發生。期望各界攜手,開展世代間的金融科普對話,這個工作,台灣金融研訓院準備開始出發,更邀請各學校、各單位一起參與。

P8-11
「人生100年時代」到來
採訪、整理:高永謀
增進金融知識與技能 迎接未來挑戰


「世界投資者週」邀請JAFP理事長白根壽晴演講,與金研院院長黃崇哲不約而同認為,民眾要增進金融知識、技能,才能面對未來高齡化、少子化、數位化的挑戰,不為資金短缺而苦,樂享退休生活。
少子化、高齡化速度加劇,已是台灣的國安級危機。在「世界投資者週」中,日本理財規劃協會(Japan Associate Financial Planner, JAFP)理事長白根壽晴受邀主講「日本超高齡社會的發展與JAFP的應對方針」,解析日本的少子化、高齡化現況,並簡介日本政府與JAFP的因應策略。
除此,每次經濟危機都是貧富差距加速擴大之際,全球通膨狂潮亦不例外。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主講「台灣面對少子化發展的金融對策―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思維形塑財管新格局」,期許金融機構強化客戶金融素養,以增益金融弱勢族群的風險抵抗力。
人均壽命大幅成長 但不代表一路活得健康
在「日本超高齡社會的發展與JAFP的應對方針」講座,白根壽晴直言,日本是全球第一個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國家,在2008年,日本總人口(含旅日的外國人)達到頂點,約1億2,800萬人,之後一路下滑,一開始1年減少約9萬人,但到了2021年,日本人減少了62萬人,旅日外國人也減少11萬人,「合計減少的人數,超過島根縣總人口」。
若人口減少速度不變,預估到了2030年,日本總人口將低於1億2,000萬人,到了2050年,更將低於1億人,嚴重影響生產消費力。白根壽晴指出,人口數持續降低,高齡化人口比例不斷增加,導致日本經濟陷入停滯,21世紀10年代,經濟成長率尚有0.5%,進入20年代後,已下修至0%。
70年前的日本,65歲以上人口僅約5%,現在已約30%,到了2040年,可能超過35%。英國學者葛瑞騰(Lynda Gratton)和史考特(Andrew Scott)合著的《Life Shift》,提出「人生100年時代」,預估2007年出生者,將有一半可活到100歲,此書在日本引發熱烈迴響,日本政府也制定「人生100年時代戰略會議」,因應高齡化社會的衝擊。
日本人平均壽命雖大幅增長,男性平均81歲、女性平均87歲。白根壽晴說明,長壽不代表一路都活得健康,男性健康壽命約72年,比平均壽命少9年,女性健康壽命約75年,比平均壽命少12年,「如何縮短不健康的時間,是日本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日本人愛儲蓄、少投資 與美國人退休規劃差距甚大
JAFP認為,若要延長日本人的健康壽命,就得先延長日本人的工作壽命、資產壽命與消費壽命,三者缺一不可。白根壽晴強調,依照日本社會的現況,大多數人在60歲或65歲退休時,都無法存夠足以因應餘命基本支出的款項,一定得延長工作壽命。
「高齡者只要身體健康,就應想方設法延長工作壽命。」白根壽晴建議,高齡者可從事非典型的工作型態,如一週上班1天或3個上午的工作,或把興趣當工作,或做做小生意,「延長工作壽命,就會多少增加收入,延長資產、消費壽命。」
不過,白根壽晴憂心地說,日本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000兆日圓,但分析其資產結構,約54%為存款,「近年來,日本利率幾近於0,存戶幾無利息收入」,而美國人的金融資產,僅約13%到14%為存款,其餘都是投資性資產,「所以,日本人與美國人的退休規劃差距甚大。」
「日本人應將部分儲蓄轉為投資,獲利1%、2%,都好過不獲利。」白根壽晴透露,在過去20年,JAFP在日本各地舉辦講座、課程,希望增益日本國民的金融知識,增加他們的投資意願、行動,「從『人生80年時代』進入『人生100年時代』,人生階段分期將更多元,也會有更多元的需求,每項需求都得花錢。」
例如,由於技術變革日新月異,進入「人生100年時代」後,人們光靠20幾歲前學到的知識、技能,無法因應之後70餘年的開銷,「必須不斷進修、再教育,否則就會被職場淘汰」,倘若阮囊羞澀,根本無力進修、再教育。
老年資金2千萬問題 危及高齡世代 青壯世代惴惴不安
日本政府估算,一對65歲以上的夫婦,若餘命為30年,且僅依賴老人年金,將短缺1,200萬日圓至2,000萬日圓的資金;其被稱為「老年資金2,000萬問題」,現已劇烈衝擊日本社會,導致高過於其他國家的壓抑感。
「老年資金2,000萬問題」不僅危及高齡世代,也讓青中壯世代惴惴不安,減少消費支出,造成經濟停滯。白根壽晴表示,JAFP協助前來諮詢的民眾,將原本模糊不明的未來,整理為具體、清晰的未來,再提供資金短缺的解決方案。
在可見的未來,高齡必將重新定義。日本老年學會與老年醫學會規劃,將65歲到74歲,更名為「準高齡」,將高齡的下限訂在75歲,90歲以上的長者,則稱為「超高齡」。考量65歲至70歲的日本民眾,健康又有活力的比例甚高,日本現已施行《改正高年齡雇用安定法》,確保此年齡層的就業權益。
日本政府亦鼓勵民眾,延後請領老人年金;當下滿65歲的民眾,即可請領老人年金,若延後1年,金額可增加8.4%,若延後5年,則可增加42%。白根壽晴提醒,日本政府現又祭出延後10年的方案,期望民眾到75歲再請領老人年金,「之前的生活支出,民眾得自行籌措,若非增加投資額度,難以安穩度日」。
普惠金融須重新定義 聚焦擴大金融產業服務對象
在「台灣面對少子化發展的金融對策――普惠金融思維形塑財管新格局」講座,黃崇哲解釋,金融體系的目的與功能,乃是在放貸者(投資人)、借款者(被投資人)之間,建立合理、順暢、高效率、具效益的連結,而長期低利率、金融科技創新及兩極化的平行世界,已擾亂既有的金融秩序。
黃崇哲闡釋,金融科技改變了金融業服務的面向與模式,挑戰民眾對金融體系的信任關係,長期低利率改變了投資者對報酬、風險的態度,兩極化的平行世界迫使中產階級人數銳減,金融業改以高資產族群為主要服務對象,「且ESG被加入金融業的道德規範,越來越多業者訂定ESG目標。」
兩極化的平行世界,可稱為「有」、「沒有」兩個世界。黃崇哲觀察,在「有」的世界中,人們有高資產、不動產、多元投資,享有消費優惠,有能力跨國避稅,子女被稱為富二代、富三代;而在「沒有」的世界,人們被稱為窮忙族、月光族、啃老族、青貧族、老貧族,雖可藉信用卡「無痛消費」,卻可能累積高額債務。
「長此以往,必將導致社會階級流動停止,中產階級消失,民粹主義再度興起。」黃崇哲再三重申,推動普惠金融,旨在敦促金融產業,能以負責任、可持續的方式,提供滿足個人、企業需求且負擔得起的金融產品、服務,如支付、儲蓄、信貸與保險及金融商品交易等。
只是,制式的普惠金融指標,往往無法反映許多民眾的金融需求,甚至反而造成金融缺口,如讓若干弱勢族群無警覺地憑信用卡恣意揮霍,網路社群詐騙案例層出不窮,更易造成民眾不信任金融體系。
「普惠金融必須重新被定義,將重點放在擴大金融產業的服務對象,讓『未納入』金融體系者變成『被納入』者。」黃崇哲呼籲,唯有如此,才能強化弱勢族群對金融體系的信任,防杜他們向地下金融業者借款,就此墮入無法翻身的債務地域,而普惠金融也應給予「被納入」者更完善的服務。
「不少財務弱勢族群毫無防禦風險的能力、準備,如景氣風險、長壽風險、突發事件風險等,普惠金融的第一步,便是提升他們的金融素養。」黃崇哲回憶道,在2020年時,金研院進行「台灣金融生活調查」,發現約30%國人,金融風險抵抗力偏低或極低,若遇緊急事故,有19.5%無法在一週內籌措10萬元應急。
「零信任」是數位信任基石 金融業者才能繼續存活
黃崇哲強調,完備的普惠金融服務,應能照顧不同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改善其金融生活,「對高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應強化其財務管理能力,對中高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應提供更多元的金融商品,對低或極低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則應強化財務協助與輔導諮商。」
金融科技普及化,已讓金融產業進入Bank4.0時代,並衝擊民眾對金融產業的信任,美國已提出「聯邦零信任戰略」,以強化資訊安全。黃崇哲說明,傳統的信任機制為「原則上信任,必要時才加以驗證」,零信任機制則是「先執行驗證,通過後才加以信任」、「零信任是數位信任的基石,唯有建立數位信任,金融業者才能繼續存活。」
黃崇哲期待,台灣金融機構可更深化、強化、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提供弱勢族群客觀、中立且切合其需求的諮詢服務,助其建立正確的金融知識、素養,開發更適合他們的金融商品,助其財務獨立、自主,讓社會更美好、更健全。
白根壽晴、黃崇哲都認為,民眾唯有增進金融知識、技能,才能面對未來高齡化、少子化、數位化的挑戰,不為資金短缺而苦,不為金融風險而憂,安居樂業、樂享退休生活。

P12-13
年輕人金融生活圖鑑
企劃:張嘉伶
撰文:張嘉伶、黃庭瑄、陳德霙


關心年輕世代的金融生活面貌,了解他們的喜好與習慣,因為未來有一天他們將變成市場的主力,正確金融知識的推廣,更是建構未來金融市場的必要關鍵!
P14-18
總論篇》
撰文:張嘉伶
不是舊世代的複製貼上 全新物種Z世代的金融生活圖鑑


每個世代都由不同的環境形塑而成,Z世代的年輕人屬於數位原生族群,他們從小習慣運用新興科技平台,甚至利用社群訊息翻轉投資生態,金融業要想辦法贏得Z世代的信任,才能抓住未來商機!
Z世代的年輕人,青春正盛,這群人從小的生活經歷與X、Y世代截然不同,而再過10年、20年,他們將成為社會中堅份子,勢必成為消費與投資的主力市場。但Z世代不是舊世代的複製貼上,而是全新物種,甚至還進入「元宇宙」進化中,該如何認識他們並與他們並肩對話,是金融業必須了解的,而及早幫助他們奠定財務基礎,不僅對金融產業有影響,進一步也將決定台灣未來的競爭力!
Z世代基本人設是數位原生代
從歷史看世代的更迭都有其背後意義,而1995年至2004年左右出生的「Z世代」,出生時物質生活不虞匱乏、卻又是資源爭奪緊繃的時代[表1],對他們來說,傳統的社會階層結構已不容易改變,他們心中亟欲想要找到「新宇宙」來開拓,而無限浩瀚的網路世界成為他們的新目標,他們在那邊可不受年齡、男女等標籤限制開拓新市場,還有新的遊戲規則,這也是「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的基本人設,而這些變化也將影響Z世代後續的金融行為。




其實各國為了抓住Z世代多變的圖像,紛紛投入大手筆調研,日本甚至還特別設立了Z世代研究中心想要進行素描,以人口結構來觀察,全球Z世代人口已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超越Y世代,他們常在社群上觀察別人的生活樣貌,其消費力驚人,擁有440億美元的消費購買力,占全球4成;而台灣Z世代人口約400萬人,占全國人口16%,許多Z世代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大多願意傾力栽培。然而就在Z世代成年時,卻遭逢2019年末的COVID-19疫情爆發,造成經濟衰退,以及2022年各國央行為解決通膨問題,一年多次升息,對於尚未或者剛出社會的Z世代年輕人們,馬上得承受通膨帶來物價墊高的挑戰。
高物價、低薪環境 讓Z世代有財務焦慮
麥肯錫報告顯示,Z世代比起千禧世代更早進入務實的階段,一是因為看到父母經歷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及親自體驗COVID-19的無常;另一部分則是因為網路資訊的普及,他們掌握更多可分析的資訊,也擁有更豐厚的學習資源可以進行自學。54%的Z世代想要經營自己的公司,89%的人曾考慮過大學以外的生涯途徑,主要原因是自主性與彈性,可以提早有多元收入。
美國銀行就做一個調查,近半的Z世代已背負了某種形式的債務,通膨對Z世代的日常生活影響,有高物價、低薪讓他們擔憂,比起其他世代,他們憂患意識更強[圖1]。


可以想像Z世代的年輕人,財務憂患意識最為強烈[圖2],而想要更早開始進行財務規劃。美國銀行調查,有77%的Z世代在過去一年中至少採取了一項積極的財務行動,有71%將錢用於儲蓄、有54%與朋友及家人討論金錢投資、28%已打算開始存退休金,還有25%積極找金融商品投資。


有自覺要學習金融知識 但金融自信度仍不夠
綜觀上述Z世代的生活經歷,美國包括Deloitte、TIAA、BOA等調查都發現,相對於X、Y世代,Z世代教育程度雖然最高,他們很早熟,很快就自覺應該多學習金融知識,但網路資訊來源過多,卻不一定是為Z世代量身打造,聽了很多卻更混亂,導致Z世代對金融知識的自信度反而最低[圖3]。


根據美國調查,Z世代的年輕人幾乎99%都使用網銀,不論是付款或者投資工具都是靠手機,幾乎不會去銀行尋求金融知識,反倒是最喜愛透過各種社群如YouTube、抖音等接觸金融知識,其次是靠朋友跟家人聊[圖4]。


勇於前往虛擬世界投資新金融商品
至於在金融投資方面,美國Z世代有高達54%已有投資經驗,Z世代不僅勇於投資,與嬰兒潮世代相比,他們對於傳統金融商品如基金,比較不感興趣。投資的種類更是包羅萬象,不論是擁有股票、虛擬貨幣、ETF、NFT等,投資的比重居然都高達兩位數[圖5]。


而在投資工具選擇上,值得關注的是Z世代擁有虛擬貨幣者高達23%,NFT也有10%,是投資項目排名第二高以及第四高,顯見Z世代對虛擬資產的喜愛,而從他們的生活經歷來剖析,也不難發現他們對虛擬資產的偏好。
在此同時,2009年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出現,Z世代覺得這種新興金融是他們年輕人可開拓的「新宇宙」,充滿好奇心,發行機構都宣稱加密貨幣是一種「限量發行」的去中心化貨幣,號稱不受任何機構、政府所控制,吸引了不少對傳統貨幣沒有信心的年輕人,而且加密貨幣種類非常多,包括比特幣、以太幣、幣安幣等,甚至還有柴犬圖案的狗狗幣,但在幣圈價格暴漲暴跌似乎是常態,就連特斯拉的執行長馬斯克講一句話,即讓原本沒沒無名的狗狗幣暴漲好幾倍,「幣圈一天、人間十年」,栩栩如生地描繪出這投資的速度感。
只不過2022年5月先發生Luna/UST崩盤事件,讓許多投資人瞬間虧空,而11月世界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倒閉,是否會影響Z世代之後對虛擬貨幣投資的行動,值得觀察。
透過這些速寫,我們看到這群Z世代年輕人雖有焦慮與自信不足;但較上代敢於嘗試與突破的個性,消費力很強又勇於投資,X、Y世代所熟悉的金融工具不一定對Z世代就是好的,但仍可透過世代對話,開展金融科普對談,互相交流增加其金融素養、幫助他們建立起自己的財務基礎,讓他們有機會更接近自己設定的人生願望,Z世代絕對仍是未來最有希望的一代。

P19-23
風險抵抗力篇》
撰文:黃庭瑄
Dcard社群看新世代 台灣年輕人

留言Facebook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