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ubu飽讀電子書

【台灣銀行家 1月號/2023 第157期】

出版日期:2023/01/01
出版:台灣銀行家 / 台灣金融研訓院
語言:繁體中文(台灣)
檔案格式: PDF(適合平板)
頁數:100
ID:335324

月費吃到飽

每月91元起
立即訂閱
※站內所有提供的內容皆為電子書版本。

內容簡介

關心年輕世代的金融生活面貌,了解他們的喜好與習慣,因為未來有一天他們將變成市場的主力,正確金融知識的推廣,更是建構未來金融市場的必要關鍵!

章節目錄

〈編輯手札〉
03 全球化已死?不,它正在進化中
〈觀天下〉
08 美國經濟出現疲態,但目前尚未擴及全國
封面故事
16 銀行家典範風貌
總論篇
18 創造更美好社會
尋找黃金屋中的模範臉譜
春風化雨篇
22 遠東商業銀行董事長侯金英:
善盡本分、不浮誇是最高原則
金融業界談典範
26 第一金暨一銀董事長邱月琴:
追憶許遠東 育才、金融國際化影響深遠
28 彰化銀行董事長凌忠嫄:
身正、意誠、服務與智能 造就成功未來
中堅世代心中的典範
32 穆罕默德.尤努斯、辜濂松、蔡萬才
堅持高道德標準
傳承金融價值服務無極限
38 許遠東、陳光甫、榮慶鴻
不忘初心、造福人群的一生志業
年輕世代心中的典範
44 偶像還是典範?
年輕世代期待的銀行家不一定在銀行
〈焦點新聞〉
48 美中關係深陷風暴
特別企劃
54 金融同業公會聚力!再向上
總論篇
56 為業界與公部門搭起溝通橋樑
金融同業公會集合眾力 再向上
銀行公會篇
58 持續伴隨台商 共享經濟成果
銀行公會助台灣金融推升 更上層樓
信託公會篇
62 跨部會、跨產業、跨組織合作
信託公會力拚全方位信託
「飛入尋常百姓家」
投信投顧公會篇
66 投信投顧公會打造具影響力永續投資生態
壯大台灣資本市場
證券商公會篇
70 證券商公會集合群力
創新、數位化齊發 打造市場利
壽險公會篇
74 多管齊下擴大安全網
壽險公會促資金回台
助經濟發展又能降低金融風險
期貨公會篇
78 落實服務實體經濟、培育人才
期貨公會盼多元商品助永續發展
〈特別報導〉
80 2023亞洲經濟展望
中國防疫政策大轉彎將帶來驚奇?
84 校園金融科技創意挑戰賽
前進校園尋找優秀人才
90 反向貨幣戰開打
各國央行升息智慧大考驗
92 跨界共力新契機 翻轉偏鄉、弱勢的關鍵
金融素養提升風險抵抗力
94 一覽台灣金融演進史
首座金融博物館 融入敏捷DNA全新登場

P3
全球化已死?不,它正在進化中
黃崇哲
《台灣銀行家》雜誌總編輯


在台積電美國世紀性的設廠活動中,台灣半導體產業之父一句「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幾近壽終正寢」,大幅地被擴散報導為「全球化已死」,成為新聞標題大抬頭。但如果深究張忠謀先生本意,以及對照歷史發展路徑,我們卻可發現,被送終的全球化將只是特定版本的全球化。未來,在新版的全球化中,人類文明將往下階段持續進步,繼續發展。
在早期的世界貿易史中,不論是天朝朝貢體系或是香料貿易,都還只是用各地區的特產來進行交換。一直到16世紀後,世界地理的大發現,才讓跨大西洋的三角貿易標誌了全球化1.0版本。此時有能力的歐洲國家,用進步技術生產廉價工業品,再去非洲不人道的交換奴隸以及投入到美洲生產經濟作物後,再循環回來作為母國的主要經濟成長來源,這時的全球化是武力保障下的比較利益發揮與宗教福音傳播,人道考量是那樣的稀少淺薄。
也是這樣的全球化,導致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用開打來爭取海外殖民地或次殖民地,以取得原料還有產品出口市場,於是帶來新帝國主義的興起,以及帶來世界大戰與經濟大恐慌。之後,這個版本的全球化造成的悲慘世界,終於讓全球化再次進化到新的階段,國際上開展了各項制度性的努力,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都是希望經濟上的問題不一定要用軍事的方式解決,而這也成就了全新的全球化發展路徑。
而時序推展,儘管冷戰下美蘇意識型態也曾阻緩了全球化進程,但這個新版本的全球化有能力擺脫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競爭,讓中國在2000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嘗試磨合出一種全新結構,使全世界和平的成為彼此的共同體。當中國成形為世界工廠時,華爾街也分工成為這些生產基地的資金籌控中心,兩方各取所需、各盡所能的服務全球市場,也為全世界的消費者提供著一年比一年便宜的衣服、冰箱,還有平板電視,甚至創造出大量印鈔也不會造成通膨的錯覺,人們開始天真相信,歷史會終結在這樣自由民主化的全球化趨勢中;卻忘了察覺,人權生態的頹敗、先進國家鐵鏽地區的失業,還有民粹主義與貧富差距的再生,各項負面現象也隨著這個版本的全球化而一一現身。
於是,隨著中國模式對普世價值的挑戰,各國才驚覺全球化的版本又到了需要更新的時候,包括更多對於永續環境、對於人權、對於智慧財產權,以及更多需要關注世界關鍵議題,例如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都需要被加註到新版本的全球化之中。
我們實在無需感傷,那個曾經以擁有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化版本,它終於走到了謝幕的一刻。但對照之下,台灣更應關注並參與新興的新版本全球化標準。就如同2022年6月開起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中間包括:反貪污、中小企業、數位貿易、環保、國營企業等議題,每一個都直指與中國模式不同的倡議,可見在防堵中國模式擴散的目的中,新版本的全球化,已經慢慢呼之欲出,正準備粉墨登場。
衷心祈望,我們能夠有足夠所需的智慧,做出最好的價值選擇,來挑選出未來台灣發展最佳的戰隊與夥伴。

P8-15
美國經濟出現疲態,但目前尚未擴及全國
撰文:David Stinson孫維德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人認為各行各業都會出現黑天鵝效應。但到目前為止,美國主流金融界應該還不會發生像2008年金融海嘯等級的災難,那是數十年才會出現一次的事件。現在的狀況,比較像是重演2001年的網路泡沫,或者發生另一場完全獨立的市場內爆,某種程度上仍可能低估了嚴重性。
特斯拉有可以顛覆市場的產品,但它的故事,某種意義上是典型的市場泡沫。在融資條件寬鬆的市場環境下,它的股價推升至400美元。過於自信的執行長馬斯克,這時跨足了一個完全無關的領域――社群媒體――他在市場的巔峰期高價買下了推特。
推特的財務狀況本來就不佳,馬斯克收購之後更是開始大規模裁員,解雇了大部分員工。廣告原本是推特仰賴的財源,現在也快速縮水,而目前似乎還沒有其他選擇可以補上資金缺口,更不用說帶來更多營收。但這些都不是最慘的,最讓人擔心的是,一般人會認為推特這樣的軟體公司表現,與整體經濟是分開的,但自馬斯克收購以來,推特不佳的財務狀況,拉低特斯拉股價50%,效應擴散到產業面,也讓馬斯克最近把手中的特斯拉股份賣掉15%。
這位過去全球首富的企業帝國,可以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美國的科技業如今都陷入類似的危機。所謂的「FAANGs」,也就是臉書、蘋果、亞馬遜、網飛、谷歌這些企業巨頭的股價,2022年總共下跌了三分之一以上,雖然每家公司的下跌原因各不相同,但依然代表了整體產業趨勢,光是這5家巨頭,就占標準普爾指數15%左右,使整體市場一年內的跌幅超過了15%。
科技巨頭一直是整體經濟的領先指標,科技巨頭的滑落,意味著2023年充滿更多變數嗎?多年以來,這個行業的旺勢一直來自市場投資過熱,因此市場陷入疲態時,有各種原因預期它會最先受挫。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認為科技業泡沫是一個獨立的現象,與經濟的其他部分沒有連結,科技業的危機不是整體危機的指標。
市場的預警機
在過去長期低利率的環境下,社群媒體容易受到經濟景氣影響,所以當市場疲軟,它將最先陷入危機。而且正如近來許多評論所言,危機並非來自利率上升,畢竟這些資產的實質利率降至多年來的低點,已經小於零(考慮通膨之後),這些公司應該可以靠堆高營收來負擔越來越高的融資成本。
然而,科技業最大的阻力在於廣告收入下降,這代表廣告主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這也是科技業的財務壓力和整體經濟健康狀況有關的一項非常有力證據。未來正向的市場預期實際利率也無疑會影響公司現值,但這部分會影響權益而非負債。
了解投資人的想法可能也有所幫助。疫情改變了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大量發放的紓困金創造出一整群穩定的散戶,讓過去幾年出現了許多被吹捧出來的「迷因股」(Meme Stocks)。加密市場,尤其是交易平台FTX的崩潰,就證明人們的投資習慣正在改變。雖然主流科技業並非迷因股,但依然可能受到這波潮流影響,投資者正在趨於保守,轉向風險與報酬都更低的標的,未來也可能進一步緊縮。
科技人才的轉機
還有另一種方式可以解釋科技股的疲態,那就是不同產業的長期消長。基本層面上,COVID-19疫情是科技業的大福音,讓人們需要大量的科技產品與科技服務,這推動了市場轉型,也開拓出更多使用數位服務的時間。但如今疫情趨緩,實體經濟復甦之後,需求可能就會轉向它處。
科技業目前已因此裁員數千人,這個規模雖然對某些公司與某些地方經濟而言相當嚴重,但還不會明顯影響全國經濟。高盛集團最近在一份報告中說,「科技業的裁員……是經濟成長趨緩、金融環境緊縮的不幸副作用。這些環境變動是勞動力市場重新平衡的必要過程,而且目前裁員的範圍很窄,也許無法反映其他產業的勞動力供需狀況。」
最近的升息顯然影響了某些產業,最明顯的就是房地產。標普編列的全美房價指數(Case-Shiller National Home Price Index)顯示,升息與大量的預售屋庫存,讓美國2022年9月起3個月的房價,比2021年同期下跌8.5%。房地產是另一個類似科技股的長期資產,容易受到利率影響。
迄今為止,美國房市的疲態似乎限於特定地區,這也表示目前的市場走向真的跟特定產業有關。西岸城市舊金山、西雅圖、聖地牙哥、波特蘭等地,房市受到嚴重打擊,這些科技業重鎮的房屋長期都供不應求,價格對需求非常敏感,科技勞工遷出之後,房價立刻開始下跌。
樂觀來說,這些高科技人才的能力都很泛用,轉移到其他產業可能反而會提升全國的整體生產力。Revelio Labs最近的分析就這麼認為,它指出這些勞工被裁員之後,大部分都在找新工作,其中一半以上的人獲得更高收入,在經濟降溫的環境下逆勢成長。此外還有12%的人,正因為找到新工作而在搬家,使不同地區之間的人才分布更為平均。最後,雖然科技業裁了一大批人,但徵才的數量依然明顯高於疫情爆發前。
這部分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業並非一成不變。次領域如資安和機器人轉向應用於傳統的製造業與服務業等模式,而非社群媒體,反而可能會因此蓬勃發展。通膨的整體環境,讓生產要素能夠更靈活、更有誘因地轉向下一群明日之星。
頹勢雖在,希望未消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人認為各行各業都會出現黑天鵝效應。但到目前為止,美國主流金融界應該還不會發生像2008年金融海嘯等級的災難,那是數十年才會出現一次的事件。現在的狀況,比較像是重演2001年的網路泡沫,或者發生另一場完全獨立的市場內爆,某種程度上仍可能低估了嚴重性。聯準會在2022年12月中旬將利率提高到4.25%至4.5%,每次週期升息的幅度則從0.75%降低至0.5%,是為了觀察之前升息所延遲的效應,但市場反應依然略嫌消極。
市場反應不是針對升息,而是投射出不久之後的趨勢。2023年前的預期利率從4.6%提高到5.1%,失業率和經濟成長率則雙雙降低。一方面,這些數字的確表示,科技業所受的衝擊將影響到其他行業,美國的經濟無法完全軟著陸;另一方面,這也表示人們認為市場的困境沒有那麼糟糕,不會像2019年那樣迫使升息周期提早結束(但對2024年以後的預期就出現了分歧)。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新聞稿,延續了之前升息公告的態度,「我們認為,為了讓貨幣政策立場緊縮到通膨率能在一段時間內回到2%水準,預期在目標範圍內持續升息。」
一般來說,就業與經濟成長與房地產這類長期資產相比,是延遲性的經濟指標,這次的數字也顯示,它們的韌性比之前幾次市場低迷時期更強,讓人對於無痛停止通膨更有希望。然而,在通膨持續之下,這個情境越來越不可能成真,不過美國的經濟狀況仍比其他投資市場好很多。
觀察其他市場,尤其高債務GDP比例的國家,唯一要觀察的數字就是利率。即使其他國家無法像美國那樣承受流動性緊縮,但在資本全球化的時代,它們都會受到美國貨幣政策的影響,這種壓力應該會在某些地方爆開,例如英國。此外,歐洲各國也值得關注,它們在2008年經濟復甦之後已經爆發過一次債務危機,如今則面臨長期的能源供應問題。
最後,科技業的衝擊也可能會影響半導體業。人們通常不會把台積電跟FAANG這些科技巨頭綁在一起,但兩者受到的影響相當類似,而且台積電市值超過4,000億美元,與FAANG相當。半導體產業隨著全球經濟成長到達瓶頸,即將進入供給過剩時期。
在科技業泡沫和整體經濟疲軟的環境影響下,更強化了台灣應盡其所能,擴大國內產業與出口產品多樣化之必要。(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

P16-17
銀行家典範風貌
企劃:蘇偉華 撰文:蘇偉華


典範銀行家的真正價值,在於正直誠信、謹守本分,提供金融專業服務予客戶、股東及董事會之外,更透過金融業的影響力,服務利害關係人及造福社會大眾,用公道的心,平衡私利與公益,將金融的力量擴散給大眾,促成社會安定進步。

P18-21
總論篇》
整理、撰文:蘇偉華
創造更美好社會 尋找黃金屋中的模範臉譜


從近期一連串新興金融爭議事件中,證明「信任」是金融業的特殊性,更是亙古不變的價值。未來的典範銀行家,除了具有誠信、正直、永續及社會責任等特質外,更需要兼具數位轉型的思維與能力。
耶魯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家威廉•戈茲曼(William Goetzmann)在其名作《金融創造文明》(Money Changes Everything:How Finance Made Civilization Possible)中指出,從5千年前因金融契約的需要,人類發展出書寫與文字系統開始,一直到近代,金融推動工業革命,而其創造出股份公司、風險量化、金融市場,乃至於社會安全、主權基金及個人存款帳戶等機制,金融可說是人類社會核心中的核心。
然另一方面,金融同時也創造了各種問題:負債、市場泡沫、危機與崩盤、剝削與貧富不均等等,難以盡述。一如科技技術,金融來自於增進效率的創新,用於為善或為惡,存乎金融資源分配者的方寸間。這,就是銀行家的責任。
金融創造文明 銀行家改變社會
然而「做銀行」卻不等於「銀行家」。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曾經對「銀行家」詮釋道:「銀行家不一定聲名遠播,但他們對世界卻至關重要。」如果以這個角度定義「典範銀行家」,除了共通的特質如誠信、正直外,更多時候,代表的是他們在服務客戶及社會的職涯過程中,對社會正向的發展做出貢獻。
一般人談到銀行家,多半聯想到大型金融帝國創造者,例如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摩根(JP Morgan)、洛克斐勒(David Rockefeller)或高盛的馬可斯.高曼(Marcus Goldman),他們是優秀的銀行家沒錯,也真的為股東賺了豐厚的報酬,但他們不見得是銀行家的典範。
典範銀行家的真正價值,在於謹守本分,提供金融專業服務予客戶、股東及董事會之外,更透過金融業的影響力,服務利害關係人及造福社會大眾,用公道的心,平衡私利與公益,將金融的力量擴散給大眾,促成社會安定進步。
推動金融關鍵轉折的幕後英雄
例如海姆•索羅門(Haym Salomon),出生波蘭,卻從1781年起,扮演美國獨立戰爭為殖民地提供融資的主要角色,尤其最後一場,也是最關鍵的「約克鎮戰役」(Battle of Yorktown)中,在華盛頓總統山窮水盡、發不出軍餉,軍隊鼓譟譁變的危機逼近之際,索羅門通過出售匯票籌集資金,成為獨立戰爭勝利的關鍵推手。
又如賈尼尼(A.P. Giannini)被稱為「美國的銀行家」、「現代銀行業創新作法的發明者」。本來從事農產批發的Giannini,對那個時代典型的銀行業作法――只向富有的客戶提供服務――感到不平;1904年,他在舊金山創立了義大利銀行(Bank of Italy),也就是今天的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成為世界首位聚焦服務中產以下普羅大眾的銀行家之一。
爾後,賈尼尼還開創了控股公司結構,建立了最早的現代跨國機構。在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之後,他立即成立了一家臨時銀行,收集存款、發放貸款,成為幫助舊金山重建的主要民間力量。
兩屆美國聯準會(Fed)主席伏克爾(Paul A. Volcker),以及兩屆世界銀行行長伍芬桑(James Wolfensohn)則是20世紀從更高層次統合金融力量,渡危救難的傳奇人物。伏克爾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期間,大膽拉高利率,馴服「通膨惡龍」;歐巴馬任內,他極力主張「伏克爾法則」,穩定全球金融體系、恢復世界對中央銀行的信心;伍芬桑任職世界銀行時,成功推動「重債窮國計畫」(HIPC),為高達32個最貧窮的國家提供債務減免,讓這些國家有減債脫貧的機會,被稱為「世界窮人的銀行家」(Banker to the World's Poor)。
陳炘、陳光甫 台灣本土銀行家典範
把鏡頭拉回國內,不能遺忘的還有一代台灣本土金融先驅陳炘,及民國銀行家陳光甫;陳炘出生於1893年台中大甲社尾,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返台後,運用現代商學知識致力於台灣金融業的經營與開拓。
儘管台灣總督府對台灣人經濟活動控制之嚴厲,陳炘仍創辦了台灣第一家具有現代性質的金融機構「大東信託株式會社」,考慮時空背景,在日治時期,台灣的金融事業,多半由日人出資,或由日方與台灣地主、商人合資,共同經營,相當具有殖民色彩。陳炘致力於本土金融事業的開拓,此舉具非凡歷史地位,更為台灣近代金融史寫下值得歌頌的扉頁。
1881年生的陳光甫,1915年設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當年由資本額10萬元小規模經營起家,至今已超過百年。回顧百年前在錢莊與新銀行銜接年代,陳光甫首創「1元開戶儲蓄存款」、「單一櫃員制」、「小額信用貸款」等等,這些創舉不只為金融機構現代化的基礎扎下根基,更拉近當時金融機構與民眾的距離。
對當時老百姓來說,想要見到銀行分行經理,必須靠特殊關係才能見上一面,不像現在,客戶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在銀行大廳與分行經理面對面溝通。但就在一個世紀以前,陳光甫就深深體認到,廣大的老百姓才是銀行的衣食父母。因此,在銀行創辦之初,他就推出在當時想都不敢想的創舉。以現代眼光而言,陳光甫對金融服務的三大理念:「幫助社會」、「協助企業發展」及「擴展國際金融」,仍是驗證一個合格銀行家的尺規標準。
無論Bank XX.0 「信任」是銀行家價值所在
現今的年輕人可能會想,Bank4.0時代,都已經不需要實體銀行了,而且有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公司用更低的成本優勢,提供類似銀行的服務,甚至搶走銀行業務,例如存款、貸款、支付等等。在AI、大數據取代人類智慧的前提下,銀行家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已故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前主席傑拉爾德•科里根(E. Gerald Corrigan)於《銀行特別嗎》(Are Banks Special?)中指出,銀行的特殊性在於首先是提供交易帳戶,其次是替所有金融機構跟非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需求,最後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遞過程的樞紐。而這一切的基礎,其實都建立在「信任」之上。
非銀行機構,因為受到較少的監管,自然有更寬廣的創新空間;而加密資產的興起,讓現有金融業一度面臨被取代、被繞過的危機。但從最近一連串新興金融所發生的爭議或醜聞事件中,再次證明,即使有一天銀行不再被稱為銀行,但這種「信任」的特殊性,是金融業亙古不變的價值。未來,典範銀行家或許不會來自銀行,但他們胸中流淌著的,還是一樣的血液。
未來的典範銀行家,除了具有誠信、正直、永續及社會責任等特質外,更需要兼具與時俱進

看更多
收起來

〈編輯手札〉
03 全球化已死?不,它正在進化中
〈觀天下〉
08 美國經濟出現疲態,但目前尚未擴及全國
封面故事
16 銀行家典範風貌
總論篇
18 創造更美好社會
尋找黃金屋中的模範臉譜
春風化雨篇
22 遠東商業銀行董事長侯金英:
善盡本分、不浮誇是最高原則
金融業界談典範
26 第一金暨一銀董事長邱月琴:
追憶許遠東 育才、金融國際化影響深遠
28 彰化銀行董事長凌忠嫄:
身正、意誠、服務與智能 造就成功未來
中堅世代心中的典範
32 穆罕默德.尤努斯、辜濂松、蔡萬才
堅持高道德標準
傳承金融價值服務無極限
38 許遠東、陳光甫、榮慶鴻
不忘初心、造福人群的一生志業
年輕世代心中的典範
44 偶像還是典範?
年輕世代期待的銀行家不一定在銀行
〈焦點新聞〉
48 美中關係深陷風暴
特別企劃
54 金融同業公會聚力!再向上
總論篇
56 為業界與公部門搭起溝通橋樑
金融同業公會集合眾力 再向上
銀行公會篇
58 持續伴隨台商 共享經濟成果
銀行公會助台灣金融推升 更上層樓
信託公會篇
62 跨部會、跨產業、跨組織合作
信託公會力拚全方位信託
「飛入尋常百姓家」
投信投顧公會篇
66 投信投顧公會打造具影響力永續投資生態
壯大台灣資本市場
證券商公會篇
70 證券商公會集合群力
創新、數位化齊發 打造市場利
壽險公會篇
74 多管齊下擴大安全網
壽險公會促資金回台
助經濟發展又能降低金融風險
期貨公會篇
78 落實服務實體經濟、培育人才
期貨公會盼多元商品助永續發展
〈特別報導〉
80 2023亞洲經濟展望
中國防疫政策大轉彎將帶來驚奇?
84 校園金融科技創意挑戰賽
前進校園尋找優秀人才
90 反向貨幣戰開打
各國央行升息智慧大考驗
92 跨界共力新契機 翻轉偏鄉、弱勢的關鍵
金融素養提升風險抵抗力
94 一覽台灣金融演進史
首座金融博物館 融入敏捷DNA全新登場

P3
全球化已死?不,它正在進化中
黃崇哲
《台灣銀行家》雜誌總編輯


在台積電美國世紀性的設廠活動中,台灣半導體產業之父一句「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幾近壽終正寢」,大幅地被擴散報導為「全球化已死」,成為新聞標題大抬頭。但如果深究張忠謀先生本意,以及對照歷史發展路徑,我們卻可發現,被送終的全球化將只是特定版本的全球化。未來,在新版的全球化中,人類文明將往下階段持續進步,繼續發展。
在早期的世界貿易史中,不論是天朝朝貢體系或是香料貿易,都還只是用各地區的特產來進行交換。一直到16世紀後,世界地理的大發現,才讓跨大西洋的三角貿易標誌了全球化1.0版本。此時有能力的歐洲國家,用進步技術生產廉價工業品,再去非洲不人道的交換奴隸以及投入到美洲生產經濟作物後,再循環回來作為母國的主要經濟成長來源,這時的全球化是武力保障下的比較利益發揮與宗教福音傳播,人道考量是那樣的稀少淺薄。
也是這樣的全球化,導致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用開打來爭取海外殖民地或次殖民地,以取得原料還有產品出口市場,於是帶來新帝國主義的興起,以及帶來世界大戰與經濟大恐慌。之後,這個版本的全球化造成的悲慘世界,終於讓全球化再次進化到新的階段,國際上開展了各項制度性的努力,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都是希望經濟上的問題不一定要用軍事的方式解決,而這也成就了全新的全球化發展路徑。
而時序推展,儘管冷戰下美蘇意識型態也曾阻緩了全球化進程,但這個新版本的全球化有能力擺脫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競爭,讓中國在2000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嘗試磨合出一種全新結構,使全世界和平的成為彼此的共同體。當中國成形為世界工廠時,華爾街也分工成為這些生產基地的資金籌控中心,兩方各取所需、各盡所能的服務全球市場,也為全世界的消費者提供著一年比一年便宜的衣服、冰箱,還有平板電視,甚至創造出大量印鈔也不會造成通膨的錯覺,人們開始天真相信,歷史會終結在這樣自由民主化的全球化趨勢中;卻忘了察覺,人權生態的頹敗、先進國家鐵鏽地區的失業,還有民粹主義與貧富差距的再生,各項負面現象也隨著這個版本的全球化而一一現身。
於是,隨著中國模式對普世價值的挑戰,各國才驚覺全球化的版本又到了需要更新的時候,包括更多對於永續環境、對於人權、對於智慧財產權,以及更多需要關注世界關鍵議題,例如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都需要被加註到新版本的全球化之中。
我們實在無需感傷,那個曾經以擁有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化版本,它終於走到了謝幕的一刻。但對照之下,台灣更應關注並參與新興的新版本全球化標準。就如同2022年6月開起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中間包括:反貪污、中小企業、數位貿易、環保、國營企業等議題,每一個都直指與中國模式不同的倡議,可見在防堵中國模式擴散的目的中,新版本的全球化,已經慢慢呼之欲出,正準備粉墨登場。
衷心祈望,我們能夠有足夠所需的智慧,做出最好的價值選擇,來挑選出未來台灣發展最佳的戰隊與夥伴。

P8-15
美國經濟出現疲態,但目前尚未擴及全國
撰文:David Stinson孫維德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人認為各行各業都會出現黑天鵝效應。但到目前為止,美國主流金融界應該還不會發生像2008年金融海嘯等級的災難,那是數十年才會出現一次的事件。現在的狀況,比較像是重演2001年的網路泡沫,或者發生另一場完全獨立的市場內爆,某種程度上仍可能低估了嚴重性。
特斯拉有可以顛覆市場的產品,但它的故事,某種意義上是典型的市場泡沫。在融資條件寬鬆的市場環境下,它的股價推升至400美元。過於自信的執行長馬斯克,這時跨足了一個完全無關的領域――社群媒體――他在市場的巔峰期高價買下了推特。
推特的財務狀況本來就不佳,馬斯克收購之後更是開始大規模裁員,解雇了大部分員工。廣告原本是推特仰賴的財源,現在也快速縮水,而目前似乎還沒有其他選擇可以補上資金缺口,更不用說帶來更多營收。但這些都不是最慘的,最讓人擔心的是,一般人會認為推特這樣的軟體公司表現,與整體經濟是分開的,但自馬斯克收購以來,推特不佳的財務狀況,拉低特斯拉股價50%,效應擴散到產業面,也讓馬斯克最近把手中的特斯拉股份賣掉15%。
這位過去全球首富的企業帝國,可以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美國的科技業如今都陷入類似的危機。所謂的「FAANGs」,也就是臉書、蘋果、亞馬遜、網飛、谷歌這些企業巨頭的股價,2022年總共下跌了三分之一以上,雖然每家公司的下跌原因各不相同,但依然代表了整體產業趨勢,光是這5家巨頭,就占標準普爾指數15%左右,使整體市場一年內的跌幅超過了15%。
科技巨頭一直是整體經濟的領先指標,科技巨頭的滑落,意味著2023年充滿更多變數嗎?多年以來,這個行業的旺勢一直來自市場投資過熱,因此市場陷入疲態時,有各種原因預期它會最先受挫。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認為科技業泡沫是一個獨立的現象,與經濟的其他部分沒有連結,科技業的危機不是整體危機的指標。
市場的預警機
在過去長期低利率的環境下,社群媒體容易受到經濟景氣影響,所以當市場疲軟,它將最先陷入危機。而且正如近來許多評論所言,危機並非來自利率上升,畢竟這些資產的實質利率降至多年來的低點,已經小於零(考慮通膨之後),這些公司應該可以靠堆高營收來負擔越來越高的融資成本。
然而,科技業最大的阻力在於廣告收入下降,這代表廣告主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這也是科技業的財務壓力和整體經濟健康狀況有關的一項非常有力證據。未來正向的市場預期實際利率也無疑會影響公司現值,但這部分會影響權益而非負債。
了解投資人的想法可能也有所幫助。疫情改變了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大量發放的紓困金創造出一整群穩定的散戶,讓過去幾年出現了許多被吹捧出來的「迷因股」(Meme Stocks)。加密市場,尤其是交易平台FTX的崩潰,就證明人們的投資習慣正在改變。雖然主流科技業並非迷因股,但依然可能受到這波潮流影響,投資者正在趨於保守,轉向風險與報酬都更低的標的,未來也可能進一步緊縮。
科技人才的轉機
還有另一種方式可以解釋科技股的疲態,那就是不同產業的長期消長。基本層面上,COVID-19疫情是科技業的大福音,讓人們需要大量的科技產品與科技服務,這推動了市場轉型,也開拓出更多使用數位服務的時間。但如今疫情趨緩,實體經濟復甦之後,需求可能就會轉向它處。
科技業目前已因此裁員數千人,這個規模雖然對某些公司與某些地方經濟而言相當嚴重,但還不會明顯影響全國經濟。高盛集團最近在一份報告中說,「科技業的裁員……是經濟成長趨緩、金融環境緊縮的不幸副作用。這些環境變動是勞動力市場重新平衡的必要過程,而且目前裁員的範圍很窄,也許無法反映其他產業的勞動力供需狀況。」
最近的升息顯然影響了某些產業,最明顯的就是房地產。標普編列的全美房價指數(Case-Shiller National Home Price Index)顯示,升息與大量的預售屋庫存,讓美國2022年9月起3個月的房價,比2021年同期下跌8.5%。房地產是另一個類似科技股的長期資產,容易受到利率影響。
迄今為止,美國房市的疲態似乎限於特定地區,這也表示目前的市場走向真的跟特定產業有關。西岸城市舊金山、西雅圖、聖地牙哥、波特蘭等地,房市受到嚴重打擊,這些科技業重鎮的房屋長期都供不應求,價格對需求非常敏感,科技勞工遷出之後,房價立刻開始下跌。
樂觀來說,這些高科技人才的能力都很泛用,轉移到其他產業可能反而會提升全國的整體生產力。Revelio Labs最近的分析就這麼認為,它指出這些勞工被裁員之後,大部分都在找新工作,其中一半以上的人獲得更高收入,在經濟降溫的環境下逆勢成長。此外還有12%的人,正因為找到新工作而在搬家,使不同地區之間的人才分布更為平均。最後,雖然科技業裁了一大批人,但徵才的數量依然明顯高於疫情爆發前。
這部分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業並非一成不變。次領域如資安和機器人轉向應用於傳統的製造業與服務業等模式,而非社群媒體,反而可能會因此蓬勃發展。通膨的整體環境,讓生產要素能夠更靈活、更有誘因地轉向下一群明日之星。
頹勢雖在,希望未消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人認為各行各業都會出現黑天鵝效應。但到目前為止,美國主流金融界應該還不會發生像2008年金融海嘯等級的災難,那是數十年才會出現一次的事件。現在的狀況,比較像是重演2001年的網路泡沫,或者發生另一場完全獨立的市場內爆,某種程度上仍可能低估了嚴重性。聯準會在2022年12月中旬將利率提高到4.25%至4.5%,每次週期升息的幅度則從0.75%降低至0.5%,是為了觀察之前升息所延遲的效應,但市場反應依然略嫌消極。
市場反應不是針對升息,而是投射出不久之後的趨勢。2023年前的預期利率從4.6%提高到5.1%,失業率和經濟成長率則雙雙降低。一方面,這些數字的確表示,科技業所受的衝擊將影響到其他行業,美國的經濟無法完全軟著陸;另一方面,這也表示人們認為市場的困境沒有那麼糟糕,不會像2019年那樣迫使升息周期提早結束(但對2024年以後的預期就出現了分歧)。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新聞稿,延續了之前升息公告的態度,「我們認為,為了讓貨幣政策立場緊縮到通膨率能在一段時間內回到2%水準,預期在目標範圍內持續升息。」
一般來說,就業與經濟成長與房地產這類長期資產相比,是延遲性的經濟指標,這次的數字也顯示,它們的韌性比之前幾次市場低迷時期更強,讓人對於無痛停止通膨更有希望。然而,在通膨持續之下,這個情境越來越不可能成真,不過美國的經濟狀況仍比其他投資市場好很多。
觀察其他市場,尤其高債務GDP比例的國家,唯一要觀察的數字就是利率。即使其他國家無法像美國那樣承受流動性緊縮,但在資本全球化的時代,它們都會受到美國貨幣政策的影響,這種壓力應該會在某些地方爆開,例如英國。此外,歐洲各國也值得關注,它們在2008年經濟復甦之後已經爆發過一次債務危機,如今則面臨長期的能源供應問題。
最後,科技業的衝擊也可能會影響半導體業。人們通常不會把台積電跟FAANG這些科技巨頭綁在一起,但兩者受到的影響相當類似,而且台積電市值超過4,000億美元,與FAANG相當。半導體產業隨著全球經濟成長到達瓶頸,即將進入供給過剩時期。
在科技業泡沫和整體經濟疲軟的環境影響下,更強化了台灣應盡其所能,擴大國內產業與出口產品多樣化之必要。(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

P16-17
銀行家典範風貌
企劃:蘇偉華 撰文:蘇偉華


典範銀行家的真正價值,在於正直誠信、謹守本分,提供金融專業服務予客戶、股東及董事會之外,更透過金融業的影響力,服務利害關係人及造福社會大眾,用公道的心,平衡私利與公益,將金融的力量擴散給大眾,促成社會安定進步。

P18-21
總論篇》
整理、撰文:蘇偉華
創造更美好社會 尋找黃金屋中的模範臉譜


從近期一連串新興金融爭議事件中,證明「信任」是金融業的特殊性,更是亙古不變的價值。未來的典範銀行家,除了具有誠信、正直、永續及社會責任等特質外,更需要兼具數位轉型的思維與能力。
耶魯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家威廉•戈茲曼(William Goetzmann)在其名作《金融創造文明》(Money Changes Everything:How Finance Made Civilization Possible)中指出,從5千年前因金融契約的需要,人類發展出書寫與文字系統開始,一直到近代,金融推動工業革命,而其創造出股份公司、風險量化、金融市場,乃至於社會安全、主權基金及個人存款帳戶等機制,金融可說是人類社會核心中的核心。
然另一方面,金融同時也創造了各種問題:負債、市場泡沫、危機與崩盤、剝削與貧富不均等等,難以盡述。一如科技技術,金融來自於增進效率的創新,用於為善或為惡,存乎金融資源分配者的方寸間。這,就是銀行家的責任。
金融創造文明 銀行家改變社會
然而「做銀行」卻不等於「銀行家」。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曾經對「銀行家」詮釋道:「銀行家不一定聲名遠播,但他們對世界卻至關重要。」如果以這個角度定義「典範銀行家」,除了共通的特質如誠信、正直外,更多時候,代表的是他們在服務客戶及社會的職涯過程中,對社會正向的發展做出貢獻。
一般人談到銀行家,多半聯想到大型金融帝國創造者,例如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摩根(JP Morgan)、洛克斐勒(David Rockefeller)或高盛的馬可斯.高曼(Marcus Goldman),他們是優秀的銀行家沒錯,也真的為股東賺了豐厚的報酬,但他們不見得是銀行家的典範。
典範銀行家的真正價值,在於謹守本分,提供金融專業服務予客戶、股東及董事會之外,更透過金融業的影響力,服務利害關係人及造福社會大眾,用公道的心,平衡私利與公益,將金融的力量擴散給大眾,促成社會安定進步。
推動金融關鍵轉折的幕後英雄
例如海姆•索羅門(Haym Salomon),出生波蘭,卻從1781年起,扮演美國獨立戰爭為殖民地提供融資的主要角色,尤其最後一場,也是最關鍵的「約克鎮戰役」(Battle of Yorktown)中,在華盛頓總統山窮水盡、發不出軍餉,軍隊鼓譟譁變的危機逼近之際,索羅門通過出售匯票籌集資金,成為獨立戰爭勝利的關鍵推手。
又如賈尼尼(A.P. Giannini)被稱為「美國的銀行家」、「現代銀行業創新作法的發明者」。本來從事農產批發的Giannini,對那個時代典型的銀行業作法――只向富有的客戶提供服務――感到不平;1904年,他在舊金山創立了義大利銀行(Bank of Italy),也就是今天的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成為世界首位聚焦服務中產以下普羅大眾的銀行家之一。
爾後,賈尼尼還開創了控股公司結構,建立了最早的現代跨國機構。在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之後,他立即成立了一家臨時銀行,收集存款、發放貸款,成為幫助舊金山重建的主要民間力量。
兩屆美國聯準會(Fed)主席伏克爾(Paul A. Volcker),以及兩屆世界銀行行長伍芬桑(James Wolfensohn)則是20世紀從更高層次統合金融力量,渡危救難的傳奇人物。伏克爾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期間,大膽拉高利率,馴服「通膨惡龍」;歐巴馬任內,他極力主張「伏克爾法則」,穩定全球金融體系、恢復世界對中央銀行的信心;伍芬桑任職世界銀行時,成功推動「重債窮國計畫」(HIPC),為高達32個最貧窮的國家提供債務減免,讓這些國家有減債脫貧的機會,被稱為「世界窮人的銀行家」(Banker to the World's Poor)。
陳炘、陳光甫 台灣本土銀行家典範
把鏡頭拉回國內,不能遺忘的還有一代台灣本土金融先驅陳炘,及民國銀行家陳光甫;陳炘出生於1893年台中大甲社尾,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返台後,運用現代商學知識致力於台灣金融業的經營與開拓。
儘管台灣總督府對台灣人經濟活動控制之嚴厲,陳炘仍創辦了台灣第一家具有現代性質的金融機構「大東信託株式會社」,考慮時空背景,在日治時期,台灣的金融事業,多半由日人出資,或由日方與台灣地主、商人合資,共同經營,相當具有殖民色彩。陳炘致力於本土金融事業的開拓,此舉具非凡歷史地位,更為台灣近代金融史寫下值得歌頌的扉頁。
1881年生的陳光甫,1915年設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當年由資本額10萬元小規模經營起家,至今已超過百年。回顧百年前在錢莊與新銀行銜接年代,陳光甫首創「1元開戶儲蓄存款」、「單一櫃員制」、「小額信用貸款」等等,這些創舉不只為金融機構現代化的基礎扎下根基,更拉近當時金融機構與民眾的距離。
對當時老百姓來說,想要見到銀行分行經理,必須靠特殊關係才能見上一面,不像現在,客戶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在銀行大廳與分行經理面對面溝通。但就在一個世紀以前,陳光甫就深深體認到,廣大的老百姓才是銀行的衣食父母。因此,在銀行創辦之初,他就推出在當時想都不敢想的創舉。以現代眼光而言,陳光甫對金融服務的三大理念:「幫助社會」、「協助企業發展」及「擴展國際金融」,仍是驗證一個合格銀行家的尺規標準。
無論Bank XX.0 「信任」是銀行家價值所在
現今的年輕人可能會想,Bank4.0時代,都已經不需要實體銀行了,而且有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公司用更低的成本優勢,提供類似銀行的服務,甚至搶走銀行業務,例如存款、貸款、支付等等。在AI、大數據取代人類智慧的前提下,銀行家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已故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前主席傑拉爾德•科里根(E. Gerald Corrigan)於《銀行特別嗎》(Are Banks Special?)中指出,銀行的特殊性在於首先是提供交易帳戶,其次是替所有金融機構跟非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需求,最後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遞過程的樞紐。而這一切的基礎,其實都建立在「信任」之上。
非銀行機構,因為受到較少的監管,自然有更寬廣的創新空間;而加密資產的興起,讓現有金融業一度面臨被取代、被繞過的危機。但從最近一連串新興金融所發生的爭議或醜聞事件中,再次證明,即使有一天銀行不再被稱為銀行,但這種「信任」的特殊性,是金融業亙古不變的價值。未來,典範銀行家或許不會來自銀行,但他們胸中流淌著的,還是一樣的血液。
未來的典範銀行家,除了具有誠信、正直、永續及社會責任等特質外,更需要兼具與時俱進

留言Facebook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