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ubu飽讀電子書

【台灣銀行家 6月號/2023 第162期】

5分,共1人評分。
出版日期:2023/06/01
出版:台灣銀行家 / 台灣金融研訓院
語言:繁體中文(台灣)
檔案格式: PDF(適合平板)
頁數:100
ID:360469

月費吃到飽

每月91元起
立即訂閱
※站內所有提供的內容皆為電子書版本。

內容簡介

美中關係的緊張與對抗,並不只是集中表現於地緣政治衝突而已,中國也一直想要透過某些國家改用「人民幣」來進行貿易結算與支付,其策略是想要「去美元化」,但想要挑戰「美元霸主」地位,並沒有那麼簡單,這些短期現象其實有很多迷思,值得進一步去探討!

章節目錄

〈編輯手札〉
03 用強化社會信任系統 對抗金融詐騙
〈觀天下〉
08 全新資安戰略 可助美國解決中等強國資訊攻防戰
封面故事
14 想動搖美元霸主地位? 沒那麼簡單
總論篇
16 去美元化≠人民幣國際化 動搖美元霸主地位?沒那麼簡單!
觀察篇
22 這次的去美元化論調,與過去有何不同?
深度剖析篇
30 都是自己人捧場 人民幣國際化恐是一時喧嘩
迷思篇
36 是誘惑還是陷阱? 去美元操作 中國恐遭美抽銀根
金融業者看法篇
40 美元、XX,どっち(選那個)? 幣選之幣:造浪者?
〈焦點新聞〉
44 解構激進升息與SVB風險管理缺失 全球化往事莫再提 金融市場已多風雨會
48 善用半導體產業優勢、強化資安與金融實力備戰 烏俄戰爭對台啟示錄
特別企劃
52 金融業聯手防詐動起來
總論篇
54 矛與盾的戰爭 力抗內核不變、外殼不斷進化的詐騙病毒
歐美篇
58 政府提防詐策略、最高監禁10年 英國反詐騙大絕招!
高峰會
62 金融業「守護有功」 產、官、民合力打擊詐騙 成效高
金融業篇
66 守護民眾荷包有成 金融機構動起來 全力協助防詐
〈特別報導〉
76 FPAT 20周年深耕有成 財管市場變動中 CFP理財規劃抓住新機會
80 FPAT聚焦未來理財規劃趨勢 CFP證照「帶著走」 投資自己證明價值
84 保全、增值與傳承 三面向兼顧 金研院與時俱進 育成高資產財管人才
86 矽谷銀行倒閉、升息後的環境 全球純網銀在壓力中 奮力找尋新獲利模式長
90 有能力快速變化,比做事更重要 改變集體思維 企業方能敏捷轉型
94 擁抱FinTech、金融上雲轉型 以零信任打造資安防護網

美中關係的緊張與對抗,並不只是集中表現於地緣政治衝突而已,中國也一直想要透過某些國家改用「人民幣」來進行貿易結算與支付,其策略是想要「去美元化」,但想要挑戰「美元霸主」地位,並沒有那麼簡單,這些短期現象其實有很多迷思,值得進一步去探討!

P3
用強化社會信任系統 對抗金融詐騙
黃崇哲
《台灣銀行家》雜誌總編輯
金融詐騙已成為台灣社會的一大挑戰,它破壞人們對金融體系的信任,削弱經濟的穩定性。可憐的受害者不僅失去了積蓄房產,還可能面臨家庭和人際關係破碎。不僅如此,金融詐騙更破壞市場信任,阻礙企業的發展和創新。這項社會安定威脅,真的需要各界一起嚴肅面對,攜手打擊。
只是,當前在防詐上的一個普遍誤解是:將詐騙發生的責任歸咎於受害者的「貪念」,認為是消費者貪圖不當高報酬,才導致詐騙破口的發生,此誤解讓受害者在金錢的損失之外,更要承擔被指責貪婪的壓力。
事實上,常見的愛心、感情或政府簡訊詐騙,受害者本來就不是因貪念而上當。而即使是假借名人招募投資的詐騙受害者,所希望的報酬率對照不動產增值、或者是美國科技股票動輒數倍的漲幅,詐騙集團所佯稱的十多趴報酬,平心而論,並非所謂貪得無厭的追求高報酬。
「高風險、高報酬」,雖然大家琅琅上口,但並非所有受害者對高報酬都是盲目追求,實際上,沒有具備足夠的風險認知,才是真正受害的主因。該如何判斷每一個金融商品或每一筆金錢交易有多少風險存在其中,已經是所有人都需面對的考驗。
尤其,隨著技術改變與新媒體發達,不同族群的風險認知落差正在快速擴大。例如過去習慣領「十八趴」的軍公教族群,在面對年金改革推動時,勢必得設法因應政府承諾改變造成的收入缺口,所以當他們面對號稱十多趴投資報酬的商品行銷時,就會因為過去的認知,反而覺得這個報酬率好像合理,而忽略了該商品報酬與當前金融低利環境有不合理落差。
又例如,當年輕世代面對高房價與月光收入時,那些標榜以去中心化型態存在的加密資產,在網紅與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就算家長與政府不斷提醒,年輕人在風險認知上也會產生世代差距,認為老世代不懂網路,所以不知道價值所在,而讓虛擬貨幣成為年輕人盛行的投資標的。但最後,卻因為過度信任網路,而讓一些詐騙惡徒有機可趁。在風險認知的落差下,一些人原本的風險報酬直覺早已消失;而他們所相信的,事實上只是錯覺。
畢竟,人是群體的生物,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或者進行合作,來確保彼此的利益得以實現。所以人跟人間、人跟政府間,都需要一個牢不可破的信任系統,也藉由信任中的制度與價值觀,作為彼此互動的基礎。而詐騙之所在,正是有惡徒濫用信任,用低偽手法謀取獲利,令人不齒。
所以,就防詐工作而言,除了強化政府資料查核、嚴懲不法、以及教育宣導等現有作法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強化社會信任系統,補強系統缺失,才能真正降低民眾風險評估的失誤。特別是以金融信任系統而言,用更穩健的監理來消除民眾對於內線明牌的迷信,又或者是進一步落實強化社會安全網,讓人民不必擔心健保、勞保的給付中斷,都是強化社會信任可行的工作。而面對低利率時代,政府可參酌日本財政投融資(FILP)制度以及多元性建設公債,創造較高報酬金融商品,引導民間資金有機會在政府信用保證下,尋求較高報酬,也都應是可行方法。
面對技術快速變遷,想做壞事的詐騙壞蛋只會越來越多,強化防詐,人人有責,而人人更能相互保護,就讓我們一起重整社會信任系統。

P8-13
全新資安戰略可助
撰文:David Stinson孫維德
美國解決中等強國資訊攻防戰
資訊界是一個易攻難守,還是易守難攻的領域?
軍事界一開始把數位空間當成等同於陸、海、空、太空領域來思考時,想到的都是「生化人」或機器人大軍。這種機器跟現在的無人機有個差異:它們除了投射力量以外,還可以控制領土,是進攻領地的工具。
但後來,我們發現位元與原子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數位世界沒有任何穩固的牆壁。自從像Napster這種P2P平台開始流傳盜版音樂之後,資安和智慧財產權兩個概念就一直糾纏在一起。
根據這種角度,資訊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與「現實世界」之間具有某些連結。但網路最近傳輸的東西除了資料以外,也開始包括價值,資訊的內在特徵已經變得與外部連結一樣重要。下載程式可能無須成本,但如果你下載的是未受信任的程式,而且在執行前沒有花大錢進行驗證,可能會引來災禍。
雖然官僚的思維總是慢科技專家好幾步,但隨著資安概念不斷推移,美國的資安戰略也跟著改變,基本上已經轉為在攻擊與防禦之間做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目前認為要能有效維護資安,就得和盟友與合作夥伴共同協調努力。
網路已經不是上一代的模樣
關鍵線索是來自「嚇阻」(Deterrence)一詞的使用頻率。2018年「嚇阻」才出現在美國網路戰略之中,助理國務卿福特(Christopher Ashley Ford)在2020年的演講中表示,「有一段時間,美國似乎希望只要跟中俄等國的惡意網路行為者好好溝通,就能說服他們減少惡行。」
「但如今我們吸取了教訓,更明確地將嚇阻列為資安外交手段之一。過去幾年的發展清楚證實,光是制定出一套框架來規範國家的資訊行為必須負起哪些責任,不足以阻止國家繼續違規。我們必須讓大家知道違規將付出哪些代價。」
今年3月,期待已久的《國家網路安全戰略書》(National Cybersecurity Strategy)更新了美國原則,但是「嚇阻」一詞又再次消失。
這樣的翻轉,與幾項彼此關聯的變化有關。資安界守護資訊的方式已經改為縱深防禦(Defense in Depth),因為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保證與網路連結的資產安全。與此同時,過去5年的地緣政治變化,已經讓非技術性的嚇阻變得更加不管用,尤其更難應對俄羅斯與中國的作為。美國在最新版的《戰略書》中,將這兩國列為跟北韓、伊朗等級,是最重要的威脅。
另外,由於駭客手法更加老練,區塊鏈生態系更加成熟,這段時間的勒索軟體攻擊也有所增加。因此新版《戰略書》更重視金融面的防禦,包括防制洗錢與反恐,同時特別關注非法加密貨幣交易。必須守住整體資安環境,才能擴大落實既有數位資產監理,真正控制相關犯罪。
比較兩版《戰略書》,新版最有趣的一點,是外交。2018年版本四大目標的最後一項是「提升美國影響力」,大量提及了自由、治理、市場等等概念;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網際網路必然會促進開放,可以加速中國民主化,但現實的「牆內花園」(Walled Gardens,主要由無法互通的社群媒體構成的封閉生態系)讓這個樂觀願景的實現困難重重。
今年的《戰略書》已經不再強調美國的影響力,轉而主張形成國際聯盟、強化國際夥伴(包括台灣)關係。這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黨派對美國實力的不同看法,但同時也相當務實地因應了全球性資安威脅。報告中也特別提到哥斯大黎加、阿爾巴尼亞、蒙特內哥羅受到攻擊之後,美國給予的協助。
不是只有超級大國才需要在意網路安全
這種觀點不只適用於網路安全。如今美國越來越常使用金融制裁與半導體供應鏈來掌控局勢,最近禁用TikTok的決定,也讓人更覺得美國主要仰賴懲罰措施來對抗中國。在這種狀況下要確實與中等強權維持關係,就得找到一些「胡蘿蔔」來軟硬兼施。
傳統的開發募資(Development Financing)工具,最多只能達到中國「一帶一路」的效果。某位肯亞官員的感嘆,成了推特上諷刺「債務外交」的名言:「每次中國來訪都會蓋一棟醫院,每次英國來訪都只會對我們演講。」
資安其實不僅僅是菁英在關注的事,真要說起來,只要其他比較窮的國家有技術將它們的金融體系連上網路,那麼他們會更在意資安問題。亞太銀行學院協會一直關注這個議題,台灣金融研訓院正是該協會的秘書處。
協助維護整體資安,給了美國一個很好的管道,以合法、道德、但主動出擊的姿態影響數位空間。美國應該,而且很可能會逐漸加重這方面的力道。但由於人力有限,美國司法機關只能處理最嚴重的威脅。FBI局長雷伊(Christopher Wray)最近才在國會表示,中國駭客的數量超過了FBI的50倍,FBI需要經費增聘192名網路相關專家。
但即便目前的科技業裁員釋出了一批人力,政府的薪水也不可能拚得過私人企業。更麻煩的是,傳統人才與數位人才之間有很大的文化鴻溝,就連金融界也有類似問題。與守護國安相關的機構,目前都無法提供科技專家想要的工作彈性。
此外,大家都知道審查程序會扼殺言論自由、破壞國際關係。遊戲聊天平台Discord最近的洩密事件,讓相關兩難再次搬上檯面。21歲的空軍國民警衛隊飛官泰謝拉(Jack Teixeira)在平台上對年輕粉絲公開大量機密文件。雖然他因種族歧視與暴力言論,以及在學校擁槍的言論而無法獲得槍枝執照,但後來還是進入了政府單位獲得最高權限。這顯示光是維持言論平台的政治正確,以及將相關機密鎖在專家會議室,根本不足以解決資安問題。
聊天機器人?還是駭客機器人?
未來的重要問題會是,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能不能緩解相關困境。雖說人類至今為止的相關預測都錯得離譜,所以應該盡量謹慎,但仍然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結論。
大型語言模型無法發明新的攻擊類型,反而其他更專門的演算法,比較可能製造出這種威脅。但大型語言模型能為各種攻擊提供經濟引擎,將某些比較簡單的攻擊方式,例如社交工程詐騙的成本,降到數十或數百分之一。
新版《戰略書》發表後的短短幾個月內,網路安全的相關環境又產生許多改變,這次的改版可能不會大幅影響攻防之間的配置權重。眾所周知,網路的維護必須與實體的治理同時存在,才能發揮效果。所以目前真正的問題是,世界級的相關人才極為稀少,到底該如何培育擴增。(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廖珮杏)

P14-15
想動搖美元霸主地位? 沒那麼簡單
企劃:張嘉伶
撰文:張嘉伶、謝順峰、David Stinson孫維德、陳鴻達、吳嘉隆、林啟超
美中關係的緊張與對抗,並不只是集中表現於地緣政治衝突而已,中國也一直想要透過某些國家改用「人民幣」來進行貿易結算與支付,其策略是想要「去美元化」,但想要挑戰「美元霸主」地位,並沒有那麼簡單,這些短期現象其實有很多迷思,值得進一步去探討!

P16-20
總論篇》
撰文:張嘉伶、謝順峰
去美元化≠人民幣國際化 動搖美元霸主地位? 沒那麼簡單!
在危機時期,世界各地的人們將美元作為避險貨幣的首選,讓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占有一定的主導地位。儘管其他貨幣包括歐元、日圓、人民幣等都試圖挑戰美元的地位,但短時間內還是難以撼動。
繼俄羅斯、伊拉克、巴西、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之後,阿根廷政府宣布將停止使用美元來支付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轉而使用人民幣結算。一時之間似乎有不少人都在討論是不是美元的主導地位將要被挑戰了?還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也將涓滴成主流,但可從歷史上美元的波動以及客觀數字去觀察,目前看來「去美元化」與「人民幣國際化」要畫上等號仍為時尚早,而這種「疑美元論」或許是中國放出來的一種認知作戰,「人民幣國際化」屬於自我推銷。看來想要動搖美元霸主地位,沒那麼簡單!
主導地位 美元是世上最廣泛持有的儲備貨幣
美元是現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貨幣之一,具有全球儲備貨幣和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地位。這種地位是在二戰後確立的,當時美國是唯一一個在戰爭後經濟實力沒有受損的國家,並在國際上推動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即以美元為基礎的貨幣體系。根據這個體系,美國政府保證將其貨幣與黃金兌換,其他國家可以將其外匯儲備轉換為美元,並在國際貿易中使用美元進行結算。
美元主導著全球股票市場、商品市場、發展融資、銀行存款和全球企業借貸。在危機時期,世界各地的人們將美元作為他們首選的避險貨幣,這讓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才占有一定的主導地位。儘管其他貨幣包括歐元、日圓、人民幣等都試圖挑戰美元的地位,但暫時還是難以撼動。
無替代品 美元占全球外匯存底比重仍近6成
只是最近有不少國際新聞都提到「去美元化」,而此聲浪似乎與地緣政治風險有相當大的關係,巴西、印度等越來越多國家呼籲用美元以外貨幣進行交易,中國也力推人民幣國際化,串聯友中國家增加用人民幣交易,但美元依舊是外匯存底貨幣霸主,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的數據,去年第4季美元占全球外匯存底比重將近6成。

而從IMF所整理的這個圖表1,可以看到美元占全球儲備貨幣比重,從1966年至今,也並非都是7至8成,中間也有掉至5成,從歷史數據來看,有變動都是很正常的。美元作為全球貿易主要貨幣已長達數十年,這不僅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還因為各國都需要的石油是以美元定價,其他大部分商品也都是以美元定價和交易。但自美國聯準會(Fed)過去一年積極升息對抗通膨後,全球許多央行也提高利率來阻止資本外流和本幣劇貶。
有分析師指出,可能就是不斷變化的全球經濟動態讓有些國家打算推動「去美元化」,這可以透過幾種方式使當地經濟獲利。例如前巴西駐中國大使卡拉穆魯(Marcos Caramuru)表示,以本幣交易讓出口商和進口商能夠平衡風險,有更多的投資選擇,對營收和銷售有更多的確定性。
特別是因為地緣政治風險讓有些國家想要加速遠離美元的趨勢,尤其是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國和西方國家決定凍結俄國逾3,0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因而加速了去美元化的呼聲。
惠譽解決方案(Fitch Solutions)國家風險及環球策略部主管齊哈布(Cedric Chehab)表示,歐元在某種程度上是個不完美的財政和貨幣聯盟,日圓雖是另一種儲備貨幣,在高債務負擔方面面臨各種結構性挑戰;人民幣僅占全球外匯存底的2.7%,且中國仍有經常帳限制,這意味著任何其他貨幣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真正取代美元。
Nat West Markets新興市場外匯策略師Galvin Chia則表示,國際外匯儲備體系仍是一個美國儲備主導的體系,只要沒有另一個貨幣體系或經濟體願意加強國際影響力、可兌換性和自由浮動以及儲備貨幣的責任,美元不太可能會在未來3到5年內被取代。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也分析,隨著全球經濟發展,愈來愈多國家的經濟增長比美國快,所以從貿易結算來講,美元使用會降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看看其他貨幣,實際上只要有資本管制,使用占比都很低,考量要有足夠國力及信用支撐,還要有足夠流動量等條件,所以到目前為止,甚至未來10年,不會看到投資市場有任何一個幣別可以取代美元。
動作頻頻 中國力拚人民幣國際化
不過,許多言論似乎在「去美元化」與「人民幣國際化」畫上等號,這也是有相當大的疑問!可能從2022年初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西方國家將俄羅斯剔除於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外,迫使許多貿易轉向中國後,雙方同意使用本幣結算,也增加了人民幣國際化的份額。中國媒體不斷宣稱,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更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儘管俄羅斯累積了可觀的人民幣,但2023年4月俄羅斯央行發表金融審查報告中表示,使用人民幣的風險在於它於國際上的流通性不足,常遇到不可兌換或僅能有限兌換。同時,願意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國家的金融衍生性商品市場通常不發達,難以使用避險工具來規避風險。另外,中國以人民幣向巴西購買鐵礦、黃豆的條件是,先借100億美元給巴西,並允許巴西以人民幣償還,但沒想到巴西拿到美元就拿去償還美國債務。
人民幣積極朝向國際化的發展史,始於2009年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當時的背景是全球剛經歷了2008年9月的金融海嘯,歐美國家金融體系元氣大傷,相對的,中國則是挾2001年底加入WTO之後積累的雄厚經濟實力,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與最大出口國,推出「四萬億」救市,儼然成為當時的流動性提供者。尋求金融話語權戰略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聲音開始出現,也開始了人民幣邁向國際化貨幣的道路。
十年一夢 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黯淡
2013年9月29日掛牌成立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曾期望加快金融制度創新、增強金融服務功能,進一步深化上海自貿區改革方案要求,加大金融創新開放力度,加強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
當初許多金融界人士對此抱持樂觀態度,指出上海自貿區內人民幣可能實現部分自由兌換,並適用較低的企業所得稅,是中國大陸境內的「離岸金融中心」,也是人民幣自由化及國際化的試金石。
然而上海自貿區成立至今,十年過去,人民幣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仍未實現。當初喧騰一時的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試點,似乎也從眾人矚目的璀璨光芒中,逐漸黯淡,步入平凡。
中國倡議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行長,也曾擔任中國財政部副部長、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的金立群,他的談話就比較誠實地公開表示,根據貿易和商業的需要,美元的重要性會改變,但仍是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重要性雖然提升,但「取代」意味著美元完全退出,「這不可能」。金立群也強調,除非整個美國破產,美元才會被「摧毀」,認為人民幣重要性上升就會驅逐美元的想法是錯誤的,人民幣其實是在與美元和其他貨幣更緊密合作,維持國際貿易和投資秩序。從以上的話語,或許就可解答近日一度成為熱議題目的人民幣動搖美元霸主地位之問。

P22-28
觀察篇》
撰文:David Stinson孫維德
這次的去美元化論調,與過去有何不同?
中國雖然不斷高呼「人民幣國際化」,但其實缺乏野心。中國一直不信任國際資本流動,而且政府最近針對企業盡職調查公司的行動,也會使外資更不願意進入。此外,其地方政府財政很不穩定,很難抵禦金融衝擊。
世界上沒有多少國家,願意背負身為超級大國的重擔。這些責任包括管理全球的儲備貨幣,這意味著必須同時維持貿易帳逆差和資本帳逆差雙重赤字。
中國雖然不斷高呼「人民幣國際化」,但其實沒有這種野心。中國一直對國際資本流動持懷疑態度,而且政府最近針對企業盡職調查公司的行動,也會使外資更不願意進入

看更多
收起來

〈編輯手札〉
03 用強化社會信任系統 對抗金融詐騙
〈觀天下〉
08 全新資安戰略 可助美國解決中等強國資訊攻防戰
封面故事
14 想動搖美元霸主地位? 沒那麼簡單
總論篇
16 去美元化≠人民幣國際化 動搖美元霸主地位?沒那麼簡單!
觀察篇
22 這次的去美元化論調,與過去有何不同?
深度剖析篇
30 都是自己人捧場 人民幣國際化恐是一時喧嘩
迷思篇
36 是誘惑還是陷阱? 去美元操作 中國恐遭美抽銀根
金融業者看法篇
40 美元、XX,どっち(選那個)? 幣選之幣:造浪者?
〈焦點新聞〉
44 解構激進升息與SVB風險管理缺失 全球化往事莫再提 金融市場已多風雨會
48 善用半導體產業優勢、強化資安與金融實力備戰 烏俄戰爭對台啟示錄
特別企劃
52 金融業聯手防詐動起來
總論篇
54 矛與盾的戰爭 力抗內核不變、外殼不斷進化的詐騙病毒
歐美篇
58 政府提防詐策略、最高監禁10年 英國反詐騙大絕招!
高峰會
62 金融業「守護有功」 產、官、民合力打擊詐騙 成效高
金融業篇
66 守護民眾荷包有成 金融機構動起來 全力協助防詐
〈特別報導〉
76 FPAT 20周年深耕有成 財管市場變動中 CFP理財規劃抓住新機會
80 FPAT聚焦未來理財規劃趨勢 CFP證照「帶著走」 投資自己證明價值
84 保全、增值與傳承 三面向兼顧 金研院與時俱進 育成高資產財管人才
86 矽谷銀行倒閉、升息後的環境 全球純網銀在壓力中 奮力找尋新獲利模式長
90 有能力快速變化,比做事更重要 改變集體思維 企業方能敏捷轉型
94 擁抱FinTech、金融上雲轉型 以零信任打造資安防護網

美中關係的緊張與對抗,並不只是集中表現於地緣政治衝突而已,中國也一直想要透過某些國家改用「人民幣」來進行貿易結算與支付,其策略是想要「去美元化」,但想要挑戰「美元霸主」地位,並沒有那麼簡單,這些短期現象其實有很多迷思,值得進一步去探討!

P3
用強化社會信任系統 對抗金融詐騙
黃崇哲
《台灣銀行家》雜誌總編輯
金融詐騙已成為台灣社會的一大挑戰,它破壞人們對金融體系的信任,削弱經濟的穩定性。可憐的受害者不僅失去了積蓄房產,還可能面臨家庭和人際關係破碎。不僅如此,金融詐騙更破壞市場信任,阻礙企業的發展和創新。這項社會安定威脅,真的需要各界一起嚴肅面對,攜手打擊。
只是,當前在防詐上的一個普遍誤解是:將詐騙發生的責任歸咎於受害者的「貪念」,認為是消費者貪圖不當高報酬,才導致詐騙破口的發生,此誤解讓受害者在金錢的損失之外,更要承擔被指責貪婪的壓力。
事實上,常見的愛心、感情或政府簡訊詐騙,受害者本來就不是因貪念而上當。而即使是假借名人招募投資的詐騙受害者,所希望的報酬率對照不動產增值、或者是美國科技股票動輒數倍的漲幅,詐騙集團所佯稱的十多趴報酬,平心而論,並非所謂貪得無厭的追求高報酬。
「高風險、高報酬」,雖然大家琅琅上口,但並非所有受害者對高報酬都是盲目追求,實際上,沒有具備足夠的風險認知,才是真正受害的主因。該如何判斷每一個金融商品或每一筆金錢交易有多少風險存在其中,已經是所有人都需面對的考驗。
尤其,隨著技術改變與新媒體發達,不同族群的風險認知落差正在快速擴大。例如過去習慣領「十八趴」的軍公教族群,在面對年金改革推動時,勢必得設法因應政府承諾改變造成的收入缺口,所以當他們面對號稱十多趴投資報酬的商品行銷時,就會因為過去的認知,反而覺得這個報酬率好像合理,而忽略了該商品報酬與當前金融低利環境有不合理落差。
又例如,當年輕世代面對高房價與月光收入時,那些標榜以去中心化型態存在的加密資產,在網紅與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就算家長與政府不斷提醒,年輕人在風險認知上也會產生世代差距,認為老世代不懂網路,所以不知道價值所在,而讓虛擬貨幣成為年輕人盛行的投資標的。但最後,卻因為過度信任網路,而讓一些詐騙惡徒有機可趁。在風險認知的落差下,一些人原本的風險報酬直覺早已消失;而他們所相信的,事實上只是錯覺。
畢竟,人是群體的生物,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或者進行合作,來確保彼此的利益得以實現。所以人跟人間、人跟政府間,都需要一個牢不可破的信任系統,也藉由信任中的制度與價值觀,作為彼此互動的基礎。而詐騙之所在,正是有惡徒濫用信任,用低偽手法謀取獲利,令人不齒。
所以,就防詐工作而言,除了強化政府資料查核、嚴懲不法、以及教育宣導等現有作法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強化社會信任系統,補強系統缺失,才能真正降低民眾風險評估的失誤。特別是以金融信任系統而言,用更穩健的監理來消除民眾對於內線明牌的迷信,又或者是進一步落實強化社會安全網,讓人民不必擔心健保、勞保的給付中斷,都是強化社會信任可行的工作。而面對低利率時代,政府可參酌日本財政投融資(FILP)制度以及多元性建設公債,創造較高報酬金融商品,引導民間資金有機會在政府信用保證下,尋求較高報酬,也都應是可行方法。
面對技術快速變遷,想做壞事的詐騙壞蛋只會越來越多,強化防詐,人人有責,而人人更能相互保護,就讓我們一起重整社會信任系統。

P8-13
全新資安戰略可助
撰文:David Stinson孫維德
美國解決中等強國資訊攻防戰
資訊界是一個易攻難守,還是易守難攻的領域?
軍事界一開始把數位空間當成等同於陸、海、空、太空領域來思考時,想到的都是「生化人」或機器人大軍。這種機器跟現在的無人機有個差異:它們除了投射力量以外,還可以控制領土,是進攻領地的工具。
但後來,我們發現位元與原子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數位世界沒有任何穩固的牆壁。自從像Napster這種P2P平台開始流傳盜版音樂之後,資安和智慧財產權兩個概念就一直糾纏在一起。
根據這種角度,資訊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與「現實世界」之間具有某些連結。但網路最近傳輸的東西除了資料以外,也開始包括價值,資訊的內在特徵已經變得與外部連結一樣重要。下載程式可能無須成本,但如果你下載的是未受信任的程式,而且在執行前沒有花大錢進行驗證,可能會引來災禍。
雖然官僚的思維總是慢科技專家好幾步,但隨著資安概念不斷推移,美國的資安戰略也跟著改變,基本上已經轉為在攻擊與防禦之間做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目前認為要能有效維護資安,就得和盟友與合作夥伴共同協調努力。
網路已經不是上一代的模樣
關鍵線索是來自「嚇阻」(Deterrence)一詞的使用頻率。2018年「嚇阻」才出現在美國網路戰略之中,助理國務卿福特(Christopher Ashley Ford)在2020年的演講中表示,「有一段時間,美國似乎希望只要跟中俄等國的惡意網路行為者好好溝通,就能說服他們減少惡行。」
「但如今我們吸取了教訓,更明確地將嚇阻列為資安外交手段之一。過去幾年的發展清楚證實,光是制定出一套框架來規範國家的資訊行為必須負起哪些責任,不足以阻止國家繼續違規。我們必須讓大家知道違規將付出哪些代價。」
今年3月,期待已久的《國家網路安全戰略書》(National Cybersecurity Strategy)更新了美國原則,但是「嚇阻」一詞又再次消失。
這樣的翻轉,與幾項彼此關聯的變化有關。資安界守護資訊的方式已經改為縱深防禦(Defense in Depth),因為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保證與網路連結的資產安全。與此同時,過去5年的地緣政治變化,已經讓非技術性的嚇阻變得更加不管用,尤其更難應對俄羅斯與中國的作為。美國在最新版的《戰略書》中,將這兩國列為跟北韓、伊朗等級,是最重要的威脅。
另外,由於駭客手法更加老練,區塊鏈生態系更加成熟,這段時間的勒索軟體攻擊也有所增加。因此新版《戰略書》更重視金融面的防禦,包括防制洗錢與反恐,同時特別關注非法加密貨幣交易。必須守住整體資安環境,才能擴大落實既有數位資產監理,真正控制相關犯罪。
比較兩版《戰略書》,新版最有趣的一點,是外交。2018年版本四大目標的最後一項是「提升美國影響力」,大量提及了自由、治理、市場等等概念;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網際網路必然會促進開放,可以加速中國民主化,但現實的「牆內花園」(Walled Gardens,主要由無法互通的社群媒體構成的封閉生態系)讓這個樂觀願景的實現困難重重。
今年的《戰略書》已經不再強調美國的影響力,轉而主張形成國際聯盟、強化國際夥伴(包括台灣)關係。這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黨派對美國實力的不同看法,但同時也相當務實地因應了全球性資安威脅。報告中也特別提到哥斯大黎加、阿爾巴尼亞、蒙特內哥羅受到攻擊之後,美國給予的協助。
不是只有超級大國才需要在意網路安全
這種觀點不只適用於網路安全。如今美國越來越常使用金融制裁與半導體供應鏈來掌控局勢,最近禁用TikTok的決定,也讓人更覺得美國主要仰賴懲罰措施來對抗中國。在這種狀況下要確實與中等強權維持關係,就得找到一些「胡蘿蔔」來軟硬兼施。
傳統的開發募資(Development Financing)工具,最多只能達到中國「一帶一路」的效果。某位肯亞官員的感嘆,成了推特上諷刺「債務外交」的名言:「每次中國來訪都會蓋一棟醫院,每次英國來訪都只會對我們演講。」
資安其實不僅僅是菁英在關注的事,真要說起來,只要其他比較窮的國家有技術將它們的金融體系連上網路,那麼他們會更在意資安問題。亞太銀行學院協會一直關注這個議題,台灣金融研訓院正是該協會的秘書處。
協助維護整體資安,給了美國一個很好的管道,以合法、道德、但主動出擊的姿態影響數位空間。美國應該,而且很可能會逐漸加重這方面的力道。但由於人力有限,美國司法機關只能處理最嚴重的威脅。FBI局長雷伊(Christopher Wray)最近才在國會表示,中國駭客的數量超過了FBI的50倍,FBI需要經費增聘192名網路相關專家。
但即便目前的科技業裁員釋出了一批人力,政府的薪水也不可能拚得過私人企業。更麻煩的是,傳統人才與數位人才之間有很大的文化鴻溝,就連金融界也有類似問題。與守護國安相關的機構,目前都無法提供科技專家想要的工作彈性。
此外,大家都知道審查程序會扼殺言論自由、破壞國際關係。遊戲聊天平台Discord最近的洩密事件,讓相關兩難再次搬上檯面。21歲的空軍國民警衛隊飛官泰謝拉(Jack Teixeira)在平台上對年輕粉絲公開大量機密文件。雖然他因種族歧視與暴力言論,以及在學校擁槍的言論而無法獲得槍枝執照,但後來還是進入了政府單位獲得最高權限。這顯示光是維持言論平台的政治正確,以及將相關機密鎖在專家會議室,根本不足以解決資安問題。
聊天機器人?還是駭客機器人?
未來的重要問題會是,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能不能緩解相關困境。雖說人類至今為止的相關預測都錯得離譜,所以應該盡量謹慎,但仍然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結論。
大型語言模型無法發明新的攻擊類型,反而其他更專門的演算法,比較可能製造出這種威脅。但大型語言模型能為各種攻擊提供經濟引擎,將某些比較簡單的攻擊方式,例如社交工程詐騙的成本,降到數十或數百分之一。
新版《戰略書》發表後的短短幾個月內,網路安全的相關環境又產生許多改變,這次的改版可能不會大幅影響攻防之間的配置權重。眾所周知,網路的維護必須與實體的治理同時存在,才能發揮效果。所以目前真正的問題是,世界級的相關人才極為稀少,到底該如何培育擴增。(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廖珮杏)

P14-15
想動搖美元霸主地位? 沒那麼簡單
企劃:張嘉伶
撰文:張嘉伶、謝順峰、David Stinson孫維德、陳鴻達、吳嘉隆、林啟超
美中關係的緊張與對抗,並不只是集中表現於地緣政治衝突而已,中國也一直想要透過某些國家改用「人民幣」來進行貿易結算與支付,其策略是想要「去美元化」,但想要挑戰「美元霸主」地位,並沒有那麼簡單,這些短期現象其實有很多迷思,值得進一步去探討!

P16-20
總論篇》
撰文:張嘉伶、謝順峰
去美元化≠人民幣國際化 動搖美元霸主地位? 沒那麼簡單!
在危機時期,世界各地的人們將美元作為避險貨幣的首選,讓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占有一定的主導地位。儘管其他貨幣包括歐元、日圓、人民幣等都試圖挑戰美元的地位,但短時間內還是難以撼動。
繼俄羅斯、伊拉克、巴西、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之後,阿根廷政府宣布將停止使用美元來支付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轉而使用人民幣結算。一時之間似乎有不少人都在討論是不是美元的主導地位將要被挑戰了?還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也將涓滴成主流,但可從歷史上美元的波動以及客觀數字去觀察,目前看來「去美元化」與「人民幣國際化」要畫上等號仍為時尚早,而這種「疑美元論」或許是中國放出來的一種認知作戰,「人民幣國際化」屬於自我推銷。看來想要動搖美元霸主地位,沒那麼簡單!
主導地位 美元是世上最廣泛持有的儲備貨幣
美元是現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貨幣之一,具有全球儲備貨幣和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地位。這種地位是在二戰後確立的,當時美國是唯一一個在戰爭後經濟實力沒有受損的國家,並在國際上推動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即以美元為基礎的貨幣體系。根據這個體系,美國政府保證將其貨幣與黃金兌換,其他國家可以將其外匯儲備轉換為美元,並在國際貿易中使用美元進行結算。
美元主導著全球股票市場、商品市場、發展融資、銀行存款和全球企業借貸。在危機時期,世界各地的人們將美元作為他們首選的避險貨幣,這讓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才占有一定的主導地位。儘管其他貨幣包括歐元、日圓、人民幣等都試圖挑戰美元的地位,但暫時還是難以撼動。
無替代品 美元占全球外匯存底比重仍近6成
只是最近有不少國際新聞都提到「去美元化」,而此聲浪似乎與地緣政治風險有相當大的關係,巴西、印度等越來越多國家呼籲用美元以外貨幣進行交易,中國也力推人民幣國際化,串聯友中國家增加用人民幣交易,但美元依舊是外匯存底貨幣霸主,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的數據,去年第4季美元占全球外匯存底比重將近6成。

而從IMF所整理的這個圖表1,可以看到美元占全球儲備貨幣比重,從1966年至今,也並非都是7至8成,中間也有掉至5成,從歷史數據來看,有變動都是很正常的。美元作為全球貿易主要貨幣已長達數十年,這不僅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還因為各國都需要的石油是以美元定價,其他大部分商品也都是以美元定價和交易。但自美國聯準會(Fed)過去一年積極升息對抗通膨後,全球許多央行也提高利率來阻止資本外流和本幣劇貶。
有分析師指出,可能就是不斷變化的全球經濟動態讓有些國家打算推動「去美元化」,這可以透過幾種方式使當地經濟獲利。例如前巴西駐中國大使卡拉穆魯(Marcos Caramuru)表示,以本幣交易讓出口商和進口商能夠平衡風險,有更多的投資選擇,對營收和銷售有更多的確定性。
特別是因為地緣政治風險讓有些國家想要加速遠離美元的趨勢,尤其是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國和西方國家決定凍結俄國逾3,0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因而加速了去美元化的呼聲。
惠譽解決方案(Fitch Solutions)國家風險及環球策略部主管齊哈布(Cedric Chehab)表示,歐元在某種程度上是個不完美的財政和貨幣聯盟,日圓雖是另一種儲備貨幣,在高債務負擔方面面臨各種結構性挑戰;人民幣僅占全球外匯存底的2.7%,且中國仍有經常帳限制,這意味著任何其他貨幣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真正取代美元。
Nat West Markets新興市場外匯策略師Galvin Chia則表示,國際外匯儲備體系仍是一個美國儲備主導的體系,只要沒有另一個貨幣體系或經濟體願意加強國際影響力、可兌換性和自由浮動以及儲備貨幣的責任,美元不太可能會在未來3到5年內被取代。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也分析,隨著全球經濟發展,愈來愈多國家的經濟增長比美國快,所以從貿易結算來講,美元使用會降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看看其他貨幣,實際上只要有資本管制,使用占比都很低,考量要有足夠國力及信用支撐,還要有足夠流動量等條件,所以到目前為止,甚至未來10年,不會看到投資市場有任何一個幣別可以取代美元。
動作頻頻 中國力拚人民幣國際化
不過,許多言論似乎在「去美元化」與「人民幣國際化」畫上等號,這也是有相當大的疑問!可能從2022年初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西方國家將俄羅斯剔除於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外,迫使許多貿易轉向中國後,雙方同意使用本幣結算,也增加了人民幣國際化的份額。中國媒體不斷宣稱,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更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儘管俄羅斯累積了可觀的人民幣,但2023年4月俄羅斯央行發表金融審查報告中表示,使用人民幣的風險在於它於國際上的流通性不足,常遇到不可兌換或僅能有限兌換。同時,願意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國家的金融衍生性商品市場通常不發達,難以使用避險工具來規避風險。另外,中國以人民幣向巴西購買鐵礦、黃豆的條件是,先借100億美元給巴西,並允許巴西以人民幣償還,但沒想到巴西拿到美元就拿去償還美國債務。
人民幣積極朝向國際化的發展史,始於2009年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當時的背景是全球剛經歷了2008年9月的金融海嘯,歐美國家金融體系元氣大傷,相對的,中國則是挾2001年底加入WTO之後積累的雄厚經濟實力,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與最大出口國,推出「四萬億」救市,儼然成為當時的流動性提供者。尋求金融話語權戰略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聲音開始出現,也開始了人民幣邁向國際化貨幣的道路。
十年一夢 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黯淡
2013年9月29日掛牌成立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曾期望加快金融制度創新、增強金融服務功能,進一步深化上海自貿區改革方案要求,加大金融創新開放力度,加強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
當初許多金融界人士對此抱持樂觀態度,指出上海自貿區內人民幣可能實現部分自由兌換,並適用較低的企業所得稅,是中國大陸境內的「離岸金融中心」,也是人民幣自由化及國際化的試金石。
然而上海自貿區成立至今,十年過去,人民幣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仍未實現。當初喧騰一時的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試點,似乎也從眾人矚目的璀璨光芒中,逐漸黯淡,步入平凡。
中國倡議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行長,也曾擔任中國財政部副部長、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的金立群,他的談話就比較誠實地公開表示,根據貿易和商業的需要,美元的重要性會改變,但仍是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重要性雖然提升,但「取代」意味著美元完全退出,「這不可能」。金立群也強調,除非整個美國破產,美元才會被「摧毀」,認為人民幣重要性上升就會驅逐美元的想法是錯誤的,人民幣其實是在與美元和其他貨幣更緊密合作,維持國際貿易和投資秩序。從以上的話語,或許就可解答近日一度成為熱議題目的人民幣動搖美元霸主地位之問。

P22-28
觀察篇》
撰文:David Stinson孫維德
這次的去美元化論調,與過去有何不同?
中國雖然不斷高呼「人民幣國際化」,但其實缺乏野心。中國一直不信任國際資本流動,而且政府最近針對企業盡職調查公司的行動,也會使外資更不願意進入。此外,其地方政府財政很不穩定,很難抵禦金融衝擊。
世界上沒有多少國家,願意背負身為超級大國的重擔。這些責任包括管理全球的儲備貨幣,這意味著必須同時維持貿易帳逆差和資本帳逆差雙重赤字。
中國雖然不斷高呼「人民幣國際化」,但其實沒有這種野心。中國一直對國際資本流動持懷疑態度,而且政府最近針對企業盡職調查公司的行動,也會使外資更不願意進入

留言Facebook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