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消費者報導 5月號/2024 第517期】

出版日期:2024/05/10
出版:消費者報導雜誌
語言:繁體中文(台灣)
檔案格式: PDF
頁數:76

月費吃到飽

每月91元起
立即訂閱
※站內所有提供的內容皆為電子書版本。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主標題:中醫養生專刊
p.2【消費論壇】THINKING CONSUMER
大標:上善若水之中醫養生
文/胡峰賓(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執業律師、臺灣大學法律所博士、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班、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碩士、法國Aix-Marseille大學法律碩士)
p.4【養生有道】
大標:夏季養生
副標:順應四時 延年益壽
文、圖/詹永兆(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圖片來源/Pixabay
p.8【養生有道】
大標:淺談《內經》論養生──以養神為重
前言:《黃帝內經》是中醫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強調人體的氣血運行與心神相互影響,故「養神」實為養生之重;通過調節內外,達到自我與環境的平衡,以祛病強身、常保康健。
文/蔡三郎(消基會中醫藥委員會召集人、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理事長)
圖片來源/Pexels
p.10【養生有道】
大標:活得好,健康無憂:中醫傳統觀念下的養生之道
前言:提供中醫觀點的養生保健方法,由多個面向來實踐及培養,達到身心平衡、健康無憂!
文/何紹彰(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常務監事、中西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p.12【養生有道】
大標:從系統疾病認識中醫養生保健
前言:本文以各分科系統疾病為主軸,說明中醫五臟養生保健概念,順應四時節氣、注重內外平衡,可達強身益壽之效。
文/吳美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林幼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林亭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診斷科)、廖元敬(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陳沛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林詩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診斷科)、黃升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p.15【滋補強身】
大標:燕窩傳奇─挑選燕窩有撇步
前言:燕窩貴為歷史久遠的養生珍品,市售價格高昂、名稱多樣,本文將說明其定義與分類;而燕窩的功效有哪些?該如何鑑別燕窩的真、偽、劣?全都報您知!
文、圖/林源泉(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p.20【滋補強身】
大標:生津止渴,護肝防癌 話青梅
前言:梅子酸爽可口,市售許多相關產品如烏梅湯、脆梅、話梅、梅酒……。梅子富含有機酸類,有生津止渴、促進消化、護肝防癌等功能,謹記食用宜忌,有益身體健康。
文/李耿誠(耿誠中醫診所院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p.22【中醫衛教】
大標:現代中醫如何治病?
前言:時代進步下,現代中醫在病情診斷、知識學習等方面與傳統上有哪些不同?而除了慢性疾病改善外,中醫亦能有效治療急症症狀,並可彌補西醫治療之不足。
文/陳潮宗(副教授、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p.23【中醫衛教】
大標:中醫衛教大補帖:中醫藥安全諮詢服務計畫
文/陳博淵(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p.26【專科保健】
大標:健脾益胃,常保健康!
前言:中醫脾胃觀泛指為現代醫學中消化系統概念,而其實消化道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本文將闡述中醫在脾、胃、腸的保健觀點及養生守則,一同來了解!
文/陳光偉(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p.30【專科保健】
大標:糖尿病的中醫觀點與因應
前言:自中醫角度而言,糖尿病症狀亦可稱為「消渴」,需要長期調理與持續控制,以降低導致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文/蘇守毅(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執行長)
圖片來源/Pexels
p.32【專科保健】
大標:永保腎安─中醫對腎臟病的保健與治療
前言:本文從中醫面向帶讀者了解慢性腎臟病患者如何減緩病狀,並提供不同階段的治療法則,包括食療、處方濃縮中藥及飲食建議;應將「預防勝於治療」觀念落實於生活中,重視早期慢性腎臟病防治,才是良好的顧腎之道。
文/陳俊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p.34【專科保健】
大標:一直咳都不會好,怎麼辦?中醫治咳的重點與保養
前言:咳嗽本身並非疾病,而是症狀的表現,找到咳嗽的原因才能將其根治。中醫治咳主要分為外感與內傷,也說明自中醫角度出發,如何進行咳嗽的預防保健。
文/林經偉(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主任)、何宗融(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中醫部副院長)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p.37【專科保健】
大標:養心安神治不寐 中醫助您有好眠
前言:失眠為現代人常見文明病之一。中醫治療根據個人體質與症狀進行不同證型的診斷,並通過中藥、食療藥膳及穴位針灸、按摩等方式,來緩解睡眠障礙的困擾。
文/吳炫璋(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部長兼中醫婦科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
p.39【專科保健】
大標:人體最要排的毒是「濕氣」~改善水腫體質!
前言:身體內濕氣重竟然容易水腫?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水腫體質?中醫認為水腫病主要與肺、脾、腎相關,也需注意可能由其他疾病所引起;可通過藥膳茶飲及穴位按摩改善體質,讓您不再煩惱!
文/陳建輝(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馨(澄觀中醫診所副院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p.43【失智防治】
大標:預防失智症的中醫解方
前言:中醫學上認為失智症的病因主要源於七情失調,本文進一步說明其病理學說及臨床出現症狀等,並提供中醫的湯藥治療方法與預防建議。
文/陳旺全(國際東洋醫學會總會長、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講座教授、日本大學醫學部醫學博士、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p.48【失智防治】
大標:聰明用藥跟飲食,顧腦防失智!
前言:正確使用中藥有助於減緩腦部退化、維護大腦功能,但需注意,未經諮詢專業醫師或依醫囑指導,自行濫用中藥反而可能會對腦部和身體產生傷害,以及增加罹患失智的風險,不可不慎。
文/林舜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p.51【癌症照護】
大標:癌症預防與治療:中醫藥扶正之道
前言:對於接受癌症相關治療的患者,中醫藥的應用主要在減輕副作用、恢復體力;以西醫療程結合中醫調理,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及降低復發風險。
文/許中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暨中醫學系教授、財團法人臺東縣私立芸生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p.54【癌症照護】
大標:中西醫照護:癌症防治
前言:本文自中醫觀點說明癌症發生的原因及預防保健方法;癌症病人在接受西醫常規治療時,若配合中藥、針灸等中醫整合調理,能獲得更好的照護品質。
文/李以荍(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內科主治醫師、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秘書長)
圖片來源/Pexels
p.55【癌症照護】
大標:中醫抗癌飲食~讓您吃得更健康
前言:癌症治療可能影響身體的營養吸收,而癌症的惡病質及厭食症更是營養不良的主因。中醫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皆有其不同的性味、效果,依個人體質及病情狀況進行飲食選擇,有助於防治癌症。
文/黃澤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部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
p.59【改善過敏】
大標:調整體質,擺脫過敏
前言:過敏的不適總是讓人心煩!本文從中醫角度說明哪些因素會引發過敏?而不同特徵的體質又如何透過茶飲及藥膳來調理,提供讀者參考。
文/張廷堅(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長、高雄市中醫師公會榮譽理事長、張廷堅中醫診所院長五代中醫傳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p.63【改善過敏】
大標:認識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影響
前言:在臺灣,不少比例的過敏性鼻炎疾病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轉變為氣喘且併發咳嗽的狀況,不可輕忽。
文/林永農(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6、7屆理事長、行政院政務顧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p.64【改善過敏】
大標: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穴敷保健
前言:約有8成的過敏性鼻炎在患者20歲前發生;中醫體質上大致可分為肺熱及虛寒兩種,而針對虛寒體質能使用中藥穴敷療法,有助於緩解相關症狀。
文/蔡明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
p.65【改善過敏】
大標:兒童過敏性疾病的治療與調養
前言:現今兒童的過敏性疾病盛行,尤其是過敏性鼻炎、氣喘問題多,如何通過中醫進行治療與保養?一併提供日常生活預防衛教,讓家長放心!
文/張景堯(消基會監察人、同仁堂中醫診所)、翁子茵(雙連同仁堂中醫診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p.68【改善過敏】
大標:打造不生病的體質:中醫調理兒童免疫力
前言:兒童較常見有呼吸道與腸胃道系統問題,透過中西醫共治過敏性疾病,並搭配中醫藥及飲食作息調理,進而平衡免疫力、改善體質。
文/顏宏融(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特色:每個月都有1至2種的日常生活用品檢測調查報告及最新的消費資訊本期促銷活動: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