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ubu飽讀電子書

隨緣自在

出版日期:2009/03/08
出版:永續圖書 / 大拓文化
作者:泓逸
語言:繁體中文(台灣)
檔案格式: PDF(適合平板)
頁數:195
ID:11269

月費吃到飽

每月91元起
立即訂閱
※站內所有提供的內容皆為電子書版本。

內容簡介

"  我們生在人世間,必須得學會接受現實,雖然有時候現實很殘酷。我們要學會隨緣一世,這樣才能活得自在。人有太多的追求,不懂得提起只能與憂愁相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人有太多的慾望,不懂得放下只能在誘惑的漩渦中喪生。提起並不等於癡迷,放下並不等於放棄,我們應該提起我們所擁有的,放棄那些永遠也無法擁有的。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於自己的妄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這種程度而已。生活的內容很多,我們不可能全部擁有,那些能讓我們快樂的事情也同樣能使我們痛苦,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得到而欣喜若狂,也不要由於失去而痛苦不堪。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世間一切,這才是幸福。隨緣自在,隨遇而安【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慈航法師///春天來了,寺廟的院子?還是一片蕭條,師父讓小和尚準備一些草籽。小和尚問師父什麼時候撒種,師父回答說:”隨時。”春天總是颳風,小和尚撒的草籽有一些被風吹走了,他慌了神,對師父說:”不好了!好多草籽被風吹走了。”師父說:”那些被風吹走的草籽多半是空的。隨性。”夜?下了一場雨,第二天清晨,小和尚著急地對師父說:”師父!許多草籽被雨水沖走了。”師父說:”沖到哪裡都會發芽的。隨緣。”一個星期過去了,枯黃的草下面泛出了綠意,草籽長出了青翠的小苗。小和尚高興地跑去告訴師父,師父說:”隨喜。”佛說:隨緣自在。也就是說,隨遇而安,隨心自在,才是生活。


"

章節目錄

"隨緣自在,隨遇而安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慈航法師
我們生在人世間,必須得學會接受現實,雖然有時候現實很殘酷。我們要學會隨緣一世,這樣才能活得自在。

寬恕而非排斥

【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佛陀
雖然寬恕無法改變過去,卻能夠改變未來。只有那種既往不咎、懂得寬恕的人,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

兼善而不獨善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智度論》
世界上還有什麼比刀槍武器、權位勢力更有力量和震撼力呢?那就是慈悲,一顆兼善天下、包容萬物的慈悲之心。

平等而非差?

【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普賢菩薩行願品》
只有心是清淨的、平等的、恭敬的、沒有成見的,世間萬物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而真正的平等是立足點的平等,而非齊頭式的平等。

多元而不一元

【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
面對同樣一幅畫,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看,那麼這幅畫就是滿身缺點與漏洞;如果換作欣賞的眼光去觀賞,那麼這幅畫便處處都是優點了。其實,世界依舊,所不同的只是我們看待它的角度。

心空方能生妙有

【沙門問佛:何者最有?佛言:垢滅心空,淨瑕無穢,是為最有。】——《四十二章經》
茶杯空了才能裝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錢。唯有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我們才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

凡事不能斤斤計較

【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們如何了生脫死,更是教我們如何包容人,不生計較。】——證嚴法師
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載,很多事就如同過眼雲煙一般,根本不值得掛念。況且許多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們為何還要如此頑固,經常為小事和別人爭執呢?

是非恩怨莫放心頭

【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需,當知是人能善修慈。】——《優婆塞戒經‧禪波羅密品》
“是非恩怨莫放心頭”並不是軟弱,一個懂得“原諒”二字的人,原諒會成為他的無形武器,它既可以避免因仇恨捲入復仇無益的漩渦,也可以克服對他所有不利的敵人,而且可以更進一步化敵為友。

知足之心方嘗快樂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湣。】——《佛遺教經》
人能知足,就不會有貪心;不會有貪心,就是功德。人知足就常樂,不知足就常苦、常憂。若想要得到福報,脫離種種苦惱,就要懂得知足。

保持一顆平常心

【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圓覺經》
幸福是相對的,你付出多大的苦難,你就會獲得多大的快樂和幸福。只是有時苦難來得太早,幸福來得太遲。

用正見去看世界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六祖
生活的內容很多,我們不可能全部擁有,那些能讓我們快樂的事情也同樣能使我們痛苦,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得到而欣喜若狂,也不要由於失去而痛苦不堪。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世間一切,這才是幸福。

不偏執,不妄念

【憂生於執著,懼生於執著;凡無執著心,亦無所憂懼。本自無縛,不問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慧海大師
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於自己的妄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這種程度而已。

心包太虛,仰俯皆得

【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虛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經》
有的人,每天都沉湎於患得患失的苦悶中,主要精力都放在失去了多少、得到了多少上,從不關心失去的是什麼,從不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看起來他沒有失去什麼,事實上他們往往因得到的東西而迷失了自我。

自傘自度,自性自度

【神在幽冥,哪能保護,你一件事都不做,燒香點燭也徒勞。】——白雲禪師
凡人之所以為凡人,就是因為遇事喜歡求人;而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就是因為遇事只去求自己。如果我們都擁有遇事求己的那份堅強、自信和主動,也許我們就會成為自己的菩薩。

心懷善念才是為人之道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善念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弘一大師
不可因為作惡沒有得到惡報而怙惡不改,也不可由於行善遭遇困境而放棄行善。一個人愛自己原本沒有錯,我們都是凡人,然而無論“利己心”有多少,有善念相伴,你都會是一個好人。

不貪者無累,不欲者剛

【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八大人覺經》
通常人的慾望很多,真正如願的太少,所以就很難體會到生活中本已存在的快樂。痛苦的根源是貪慾。貪愛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個苦惱。摒棄貪愛,你會生活得坦然,沒有干擾,也沒有外來的禍害,才能在自在寧靜的生活。

不後悔過去,不渴望未來

【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初祖達摩
不論昨天發生過什麼,也不論明天有什麼即將來臨,你永遠置身於“現在”,快樂與滿足的秘訣就是全心全意集中於現在的每分每秒上,緊緊抓住眼前的快樂,不必再去想,不必再去問。

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要提起就完全提起,要放下就全心放下。】——證嚴法師
人有太多的追求,不懂得提起只能與憂愁相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人有太多的慾望,不懂得放下只能在誘惑的漩渦中喪生。提起並不等於癡迷,放下並不等於放棄,我們應該提起我們所擁有的,放棄那些永遠也無法擁有的。

給他人留餘地

【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於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於自身,為僮僕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或被打罵,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無垢性品》
在這個世界上,給人一條生路就是給自己一條生路,給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人,不可把事做絕,要留後路,要存善念,要積善德,這樣終究會得福報。

火大燒人也燒己

【萬物為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 ——《法句經?世俗品》
情緒總是能夠輕而易舉地控制人們,而且很多時候人們無法注意到自己已經被情緒控制了。這時候,不管是語言方面還是行為方面,人們都會傷害自己,同時也傷害別人。

雙方相互體諒和寬容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腸心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布袋和尚
佛說:“要學會體諒,要學會寬容。”學會寬恕別人,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只有體諒和寬容,才能以更好的姿態繼續向前生活。如果不原諒他人的過錯,心靈就會被怨恨佔據,受傷害的終究還是我們自己。

相鬥俱傷,相讓共得

【譽惡惡所譽,是二俱為惡。好以口快鬥,是後皆無安。】——《法句經?言語品》
朋友之間、戀人之間、夫妻之間在一起不要為彼此“誰付出的多,誰付出的少”而斤斤計較,雖然說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就像一盤可口的菜餚上灑了一把沙子,無論如何也是難以下嚥的。

揚人善事,隱他過咎

【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餘說。】——《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
要讚揚別人的善事,不要宣揚別人的過失;對別人慚愧羞恥之事,不要宣講;聽到別人的隱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講說。談論是非,只會蒙蔽自己的心性。“說人者,人?說之”,若不謹言慎行,可以預見,這個人將永難掙脫是非的困擾了。
"

看更多
收起來

"隨緣自在,隨遇而安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慈航法師
我們生在人世間,必須得學會接受現實,雖然有時候現實很殘酷。我們要學會隨緣一世,這樣才能活得自在。

寬恕而非排斥

【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佛陀
雖然寬恕無法改變過去,卻能夠改變未來。只有那種既往不咎、懂得寬恕的人,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

兼善而不獨善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智度論》
世界上還有什麼比刀槍武器、權位勢力更有力量和震撼力呢?那就是慈悲,一顆兼善天下、包容萬物的慈悲之心。

平等而非差?

【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普賢菩薩行願品》
只有心是清淨的、平等的、恭敬的、沒有成見的,世間萬物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而真正的平等是立足點的平等,而非齊頭式的平等。

多元而不一元

【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
面對同樣一幅畫,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看,那麼這幅畫就是滿身缺點與漏洞;如果換作欣賞的眼光去觀賞,那麼這幅畫便處處都是優點了。其實,世界依舊,所不同的只是我們看待它的角度。

心空方能生妙有

【沙門問佛:何者最有?佛言:垢滅心空,淨瑕無穢,是為最有。】——《四十二章經》
茶杯空了才能裝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錢。唯有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我們才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

凡事不能斤斤計較

【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們如何了生脫死,更是教我們如何包容人,不生計較。】——證嚴法師
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載,很多事就如同過眼雲煙一般,根本不值得掛念。況且許多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們為何還要如此頑固,經常為小事和別人爭執呢?

是非恩怨莫放心頭

【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需,當知是人能善修慈。】——《優婆塞戒經‧禪波羅密品》
“是非恩怨莫放心頭”並不是軟弱,一個懂得“原諒”二字的人,原諒會成為他的無形武器,它既可以避免因仇恨捲入復仇無益的漩渦,也可以克服對他所有不利的敵人,而且可以更進一步化敵為友。

知足之心方嘗快樂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湣。】——《佛遺教經》
人能知足,就不會有貪心;不會有貪心,就是功德。人知足就常樂,不知足就常苦、常憂。若想要得到福報,脫離種種苦惱,就要懂得知足。

保持一顆平常心

【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圓覺經》
幸福是相對的,你付出多大的苦難,你就會獲得多大的快樂和幸福。只是有時苦難來得太早,幸福來得太遲。

用正見去看世界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六祖
生活的內容很多,我們不可能全部擁有,那些能讓我們快樂的事情也同樣能使我們痛苦,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得到而欣喜若狂,也不要由於失去而痛苦不堪。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世間一切,這才是幸福。

不偏執,不妄念

【憂生於執著,懼生於執著;凡無執著心,亦無所憂懼。本自無縛,不問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慧海大師
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於自己的妄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這種程度而已。

心包太虛,仰俯皆得

【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虛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經》
有的人,每天都沉湎於患得患失的苦悶中,主要精力都放在失去了多少、得到了多少上,從不關心失去的是什麼,從不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看起來他沒有失去什麼,事實上他們往往因得到的東西而迷失了自我。

自傘自度,自性自度

【神在幽冥,哪能保護,你一件事都不做,燒香點燭也徒勞。】——白雲禪師
凡人之所以為凡人,就是因為遇事喜歡求人;而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就是因為遇事只去求自己。如果我們都擁有遇事求己的那份堅強、自信和主動,也許我們就會成為自己的菩薩。

心懷善念才是為人之道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善念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弘一大師
不可因為作惡沒有得到惡報而怙惡不改,也不可由於行善遭遇困境而放棄行善。一個人愛自己原本沒有錯,我們都是凡人,然而無論“利己心”有多少,有善念相伴,你都會是一個好人。

不貪者無累,不欲者剛

【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八大人覺經》
通常人的慾望很多,真正如願的太少,所以就很難體會到生活中本已存在的快樂。痛苦的根源是貪慾。貪愛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個苦惱。摒棄貪愛,你會生活得坦然,沒有干擾,也沒有外來的禍害,才能在自在寧靜的生活。

不後悔過去,不渴望未來

【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初祖達摩
不論昨天發生過什麼,也不論明天有什麼即將來臨,你永遠置身於“現在”,快樂與滿足的秘訣就是全心全意集中於現在的每分每秒上,緊緊抓住眼前的快樂,不必再去想,不必再去問。

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要提起就完全提起,要放下就全心放下。】——證嚴法師
人有太多的追求,不懂得提起只能與憂愁相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人有太多的慾望,不懂得放下只能在誘惑的漩渦中喪生。提起並不等於癡迷,放下並不等於放棄,我們應該提起我們所擁有的,放棄那些永遠也無法擁有的。

給他人留餘地

【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於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於自身,為僮僕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或被打罵,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無垢性品》
在這個世界上,給人一條生路就是給自己一條生路,給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人,不可把事做絕,要留後路,要存善念,要積善德,這樣終究會得福報。

火大燒人也燒己

【萬物為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 ——《法句經?世俗品》
情緒總是能夠輕而易舉地控制人們,而且很多時候人們無法注意到自己已經被情緒控制了。這時候,不管是語言方面還是行為方面,人們都會傷害自己,同時也傷害別人。

雙方相互體諒和寬容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腸心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布袋和尚
佛說:“要學會體諒,要學會寬容。”學會寬恕別人,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只有體諒和寬容,才能以更好的姿態繼續向前生活。如果不原諒他人的過錯,心靈就會被怨恨佔據,受傷害的終究還是我們自己。

相鬥俱傷,相讓共得

【譽惡惡所譽,是二俱為惡。好以口快鬥,是後皆無安。】——《法句經?言語品》
朋友之間、戀人之間、夫妻之間在一起不要為彼此“誰付出的多,誰付出的少”而斤斤計較,雖然說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就像一盤可口的菜餚上灑了一把沙子,無論如何也是難以下嚥的。

揚人善事,隱他過咎

【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餘說。】——《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
要讚揚別人的善事,不要宣揚別人的過失;對別人慚愧羞恥之事,不要宣講;聽到別人的隱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講說。談論是非,只會蒙蔽自己的心性。“說人者,人?說之”,若不謹言慎行,可以預見,這個人將永難掙脫是非的困擾了。
"

留言Facebook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