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ubu飽讀電子書

道德經的科學觀

5分,共1人評分。
出版日期:2015/07/11
出版:大喜文化
作者:孔正, 王玉英
語言:繁體中文(台灣)
檔案格式: PDF(適合平板)
頁數:605
ID:132773

月費吃到飽

每月91元起
立即訂閱
※站內所有提供的內容皆為電子書版本。

內容簡介

《道德經》流傳久遠,錯簡、異文甚多,裁章遣詞各殊,且文簡義奧,歷代世人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作者認為,因本書是哲學論著,所以譯文主旨應是釋解本意,再把握老子思想的基礎上,給以切實的理念闡釋,因此,採用譯釋方針:凡可用當代的科學知識發掘其奧義者,只求似是;文中只可意會難以言傳處,也儘量著詞附會,以求行文通暢易懂。但這樣一來,有些章句的譯意便難以妥洽,所以僅能供讀者揣摩文義時參考。作者認為如此處理,總比讓讀者閱後不知所云為好(對字句探源索隱感興趣的學者專家,無不以此書為據)。為了便於讀者取精用宏,作者還節選了前朝多位先賢大儒的釋注,讓讀者有多種借鑒的機會,得以集思廣義,取長補短。讀此書後,不但能讓你真正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德,更重要的是能讓你真正運用道和德,使讀者真正有所受益,這是作者最大的心願。

  《道德經》版本,一般都沿用王弼注的編排,但這是否是原著的本來面目,歷代大家也莫衷一是。因此書歷來號稱難讀費解,為便於讀者把握中心思想,作者將原章節排列順序進行了調整,按內容分別歸類,形成了三個大體獨立的思想系統,而原章文字不變。因《道德經》的體裁,在一章中有包含幾個獨立思想者,有各章道理相互穿插彼此引證者,這增加了義類劃分的難度。作者盡可能將編排與譯釋做到最理想,若有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方家指教。

  另外特別需要聲明的是,作者為了行文的簡潔和便於斷章取義,故而在本書中採用了一條原則:書中引用或提到的觀點言論,沒有特別註腳,因此著作和作者的名稱不能一一列舉。書內除譯文外的釋注、漫談,其它內文基本都是引用。作者所作的工作,只是把那些能對老子思想加深理解的科學論斷,附會在《道德經》的有關章句中。故而在此特向所有被引用的貢獻者表示感謝。

書籍重點

  世界著名科學家,把自己的科學發現
  歸功於老子《道德經》的啟示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稱讚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具有透視人類未來文明的能力。
  ●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認為《道德經》的思想,在許多方面同現代物理學、高能物理現象有著深刻的相似性。
  ●美國《非凡的智慧》一書中說:「中國道家為我們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態智慧。」
  ●愛因斯坦,書架上僅有的幾本書之一就是《道德經》的德文譯本。

  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
  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德國哲人尼采也稱讚老子思想:「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章節目錄

前言
老子簡介
《道德經》內容提要及老子思想概論

第一類、道的三大法則

(第一節)道的運動法則-反者道之動
原第一章  道可道
原第六章  穀神不死
原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原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原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

(第二節)道的應用法則──弱者道之用
原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
原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原五十一章 道生之
原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
原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三節)道的和諧法則──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
原四十二章 道生一
原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二類、道的悟察與遵循道修身處事三大要點

道的悟察
原十六章  致虛極
原四十七章 不出戶
原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原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原三十五章 執大象
原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原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
原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原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原二十章  唯之與阿
原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一節)寬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原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
原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原七十九章 和大怨
原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第二節)清心寡欲是處世養性之要
原九章   持而盈之
原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十三章  寵辱若驚
原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原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原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原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原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原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三節)謙虛柔和是為人處事之則
原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原八章  上善若水
原二十二章 曲則全
原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原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原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原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原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原六十三章 為無為
原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原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原七十一章 知不知
原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原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原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三類、遵循道治國安民三大原則

(第一節)應天順民,無為而治
原五章  天地不仁
原十章  載營魄抱一
原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原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原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原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
原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原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
原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原六十章  治大國
原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第二節)見素抱朴,淳樸民風
原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原三章   不尚賢
原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原十八章  大道廢
原十九章  絕聖棄智
原二十八章 知其雄
原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原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原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節)官清法正,國泰民安
原第七章  天長地久
原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原七十五章 民之饑
原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原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原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原三十一章 夫兵者 
原六十九章 用兵者有言
原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原八十章  小國寡民

後記

看更多
收起來

前言
老子簡介
《道德經》內容提要及老子思想概論

第一類、道的三大法則

(第一節)道的運動法則-反者道之動
原第一章  道可道
原第六章  穀神不死
原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原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原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

(第二節)道的應用法則──弱者道之用
原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
原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原五十一章 道生之
原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
原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三節)道的和諧法則──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
原四十二章 道生一
原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二類、道的悟察與遵循道修身處事三大要點

道的悟察
原十六章  致虛極
原四十七章 不出戶
原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原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原三十五章 執大象
原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原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
原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原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原二十章  唯之與阿
原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一節)寬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原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
原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原七十九章 和大怨
原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第二節)清心寡欲是處世養性之要
原九章   持而盈之
原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十三章  寵辱若驚
原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原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原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原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原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原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三節)謙虛柔和是為人處事之則
原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原八章  上善若水
原二十二章 曲則全
原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原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原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原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原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原六十三章 為無為
原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原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原七十一章 知不知
原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原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原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三類、遵循道治國安民三大原則

(第一節)應天順民,無為而治
原五章  天地不仁
原十章  載營魄抱一
原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原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原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原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
原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原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
原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原六十章  治大國
原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第二節)見素抱朴,淳樸民風
原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原三章   不尚賢
原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原十八章  大道廢
原十九章  絕聖棄智
原二十八章 知其雄
原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原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原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節)官清法正,國泰民安
原第七章  天長地久
原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原七十五章 民之饑
原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原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原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原三十一章 夫兵者 
原六十九章 用兵者有言
原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原八十章  小國寡民

後記

留言Facebook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