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
內容簡介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
第一本完整書寫照護年邁父母的心路歷程。
以「阿德勒心理學」出發,
提醒子女肯定自己「默默守候在一旁的力量」,
學會自我調適、找出親子關係的突破點,
安然走過艱辛又漫長的照護之路!
□看著父母的症狀已經嚴重惡化,不停自責「應該要更早發現」嗎?
□明明還有兄弟姊妹,卻獨自扛著沉重的照護責任,耗盡所有體力和精力嗎?
□和父母的關係不佳,照護時總有疙瘩,如何改善彼此之間的「權力爭奪」?
□生病的父母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應該怎麼幫助他們才好?
□照護時總覺得很無力,父母連一句感謝都沒說,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
□父母經常提出無理的要求,長久下來令人氣憤又崩潰,能不能讓我休息一下?
面對父母衰老、生病,而自己成為照護者時,除了必須拿出時間與體力,照顧無法自理的父母,還須顧及親子間的關係,種種考驗伴隨著病症所衍生的問題,讓照護父母成為一項艱難的任務。當照護者被沮喪、無力的負面情緒淹沒時,該如何自救?岸見一郎以自身經驗向讀者分享照護心得,並結合「阿德勒心理學」,夾敘夾議,書寫當父母生病、需要照顧時,如何陪伴、相處與自我調適。
★成為父母的夥伴,學習生命中的意義
看著父母生病的過程,許多子女不禁害怕起老化帶來的不適與病痛;而挫折沮喪也是在與父母共同生活或進行照護時的心情,像是太晚察覺到父母的病症,或感到分身乏術、照護不周,都會使照護者自怨自艾,獨自一人扛著重擔。
為減輕照護時的精神負擔,岸見一郎將多年的照護經驗、心路歷程完整分享,引領我們從中體悟年邁父母帶來的人生意義,例如「活在當下」、「正向看待老化」、「以其他角度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憑自己的力量獲得幸福」……人生無法倒轉,我們終究得在歲月的累積中,找到正向意義。
★注重「當下」,與父母重新建立良好關係
在照護父母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觀念不合的時刻,導致氣氛緊繃、關係僵化。對此,阿德勒心理學主張「注重當下」,雖然難以拋開過往的爭執,但若想與父母重新建立關係,就必須抱著從頭開始的心態去相處。
岸見一郎提出「退出權力鬥爭」、「別把父母理想化」、「不要思考為什麼」等方法,提供照護者有效改善親子關係,一步步去除生活上的疙瘩,真摯地坦誠相對。
在照護路上,我們只能與「眼前所見」的父母一起過日子,因此,接受父母變老、變得軟弱或固執、亟需扶持的事實,並適度地尋求外援、正向思考,才是正確因應之道。
【本書特色】
1.以阿德勒心理學,探討子女與高齡父母的關係、自我與家庭的意義,以及展開照護後,自己內心該如何調適。
2.說明患者身心靈的狀態,以便照護者透過心靈層面瞭解高齡父母的內心,協助照護者減輕負擔。
3.鼓勵照護者尋求外援,同時也關照自己,不須過度苛責自己。本書筆調真誠、貼近真實照護情況,給予讀者極大的同理與慰藉。
【安慰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嬿伊/精神科醫師、微煦心靈診所院長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龔文凱/家天使平台創辦人
「這本書想守護的,不只是父母,還有身為守護者的你們。」──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長照議題在未來益顯重要,感謝本書即時出現,讓更多照顧者的『心』,能被好好照顧。」──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我很容易理解作者所說的,照護絕對是苦差事,沒有為什麼,只有怎麼做!我們的客戶95%都是為家屬下單,要肯定為人子女者『默默守在父母一旁的力量』!」──龔文凱/家天使平台創辦人
章節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要與年邁的雙親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不知不覺間,出現在父親身上的異狀
能夠理解父母真實樣貌的是家人
太晚察覺病症的理由
罪惡感讓照護成為苦差事
應該與年邁的父母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與父母的關係將延續到最後
親子關係性質所導致的照護難題
放心不下父母
為何自己一個人承受?
為了不讓照護成為苦差事
第二章 並非忘記,而是過去會改變
「忘記」的意思
何謂失智症?
記憶障礙與危機感
並非忘記,而是過去會改變
忘記重要事項有其意義在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遺失過往的父親希望從頭來過
「忘記」的目的
記憶障礙也可能不是問題
正因為受苦才活得像人
「健忘」治不好,「遭竊妄想症」卻治得好
「想做」與「能做」之間的落差形成了自卑感
適切因應父母的言語舉動
周邊症狀的目的是獲得目標對象的關注
子女對父母宣洩情緒的目的
腦是身體的一部分,終究是心靈的工具
不以生產力看待人類的價值
人一老,就無法確信自己的價值
第三章 從「當下」開始與父母建立新關係
別去想著要回報父母恩情
可以與父母從「當下」開始關係變好
重新開始與父母的關係
只能與「眼前所見」的父母一起過日子
思考「怎麼做?」而不是「為什麼?」
即使是不可抗力也不要過度自責
為承擔下決定的責任
不完美的勇氣
「默默守候一旁」的力量
不要以心中理想的樣貌看待父母
別錯過他們的求救訊號
子女也要放下權力
退出權力鬥爭
抱持寬容的心,不責怪父母
認真但不必嚴肅沉重
對照護甘之如飴的心境
無需為離開父母身邊找理由
照護與養育子女的差異
不用減法去看待父母的言行
懂得求援也是一種獨立自主
第四章 年邁的父母教給我們的人生意義
以肯定的角度看待老化
慶幸沒有變化
切實感受此刻與他同在
體會父母反覆說同一件事的樂趣
不是讓他回想起來,是從頭再來
用對方的邏輯重新審視這個世界
個人的時間軸與共通的時間軸
所謂活在現在式的世界裡
成為父母的夥伴
是否能認知他人的存在?
不要問試探性的問題
不要期待父母的「感謝」
以存在的層級去接納、鼓勵父母
父母的健在即是對家人的貢獻
能夠擁有貢獻感的意思
子女並無法使父母獲得幸福
第五章 生病不代表「低人一等」
與醫師、護理師、照護者的關係
對醫師的不信任感
對專業人士有何期待?
生病不代表「低人一等」
請求協助,但要給對方保留拒絕的空間
第六章 邁向無條件肯定存活價值的社會
一個可以放心罹患失智症的社會
如何看待自己?看待這個世界?
改善關係的決心將會改變一切
對於活著這件事表示感謝
人生並不是一直線
為了敬重父母
參考文獻
後記
改版後記
前言
第一章 要與年邁的雙親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不知不覺間,出現在父親身上的異狀
能夠理解父母真實樣貌的是家人
太晚察覺病症的理由
罪惡感讓照護成為苦差事
應該與年邁的父母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與父母的關係將延續到最後
親子關係性質所導致的照護難題
放心不下父母
為何自己一個人承受?
為了不讓照護成為苦差事
第二章 並非忘記,而是過去會改變
「忘記」的意思
何謂失智症?
記憶障礙與危機感
並非忘記,而是過去會改變
忘記重要事項有其意義在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遺失過往的父親希望從頭來過
「忘記」的目的
記憶障礙也可能不是問題
正因為受苦才活得像人
「健忘」治不好,「遭竊妄想症」卻治得好
「想做」與「能做」之間的落差形成了自卑感
適切因應父母的言語舉動
周邊症狀的目的是獲得目標對象的關注
子女對父母宣洩情緒的目的
腦是身體的一部分,終究是心靈的工具
不以生產力看待人類的價值
人一老,就無法確信自己的價值
第三章 從「當下」開始與父母建立新關係
別去想著要回報父母恩情
可以與父母從「當下」開始關係變好
重新開始與父母的關係
只能與「眼前所見」的父母一起過日子
思考「怎麼做?」而不是「為什麼?」
即使是不可抗力也不要過度自責
為承擔下決定的責任
不完美的勇氣
「默默守候一旁」的力量
不要以心中理想的樣貌看待父母
別錯過他們的求救訊號
子女也要放下權力
退出權力鬥爭
抱持寬容的心,不責怪父母
認真但不必嚴肅沉重
對照護甘之如飴的心境
無需為離開父母身邊找理由
照護與養育子女的差異
不用減法去看待父母的言行
懂得求援也是一種獨立自主
第四章 年邁的父母教給我們的人生意義
以肯定的角度看待老化
慶幸沒有變化
切實感受此刻與他同在
體會父母反覆說同一件事的樂趣
不是讓他回想起來,是從頭再來
用對方的邏輯重新審視這個世界
個人的時間軸與共通的時間軸
所謂活在現在式的世界裡
成為父母的夥伴
是否能認知他人的存在?
不要問試探性的問題
不要期待父母的「感謝」
以存在的層級去接納、鼓勵父母
父母的健在即是對家人的貢獻
能夠擁有貢獻感的意思
子女並無法使父母獲得幸福
第五章 生病不代表「低人一等」
與醫師、護理師、照護者的關係
對醫師的不信任感
對專業人士有何期待?
生病不代表「低人一等」
請求協助,但要給對方保留拒絕的空間
第六章 邁向無條件肯定存活價值的社會
一個可以放心罹患失智症的社會
如何看待自己?看待這個世界?
改善關係的決心將會改變一切
對於活著這件事表示感謝
人生並不是一直線
為了敬重父母
參考文獻
後記
改版後記
看更多
收起來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要與年邁的雙親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不知不覺間,出現在父親身上的異狀
能夠理解父母真實樣貌的是家人
太晚察覺病症的理由
罪惡感讓照護成為苦差事
應該與年邁的父母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與父母的關係將延續到最後
親子關係性質所導致的照護難題
放心不下父母
為何自己一個人承受?
為了不讓照護成為苦差事
第二章 並非忘記,而是過去會改變
「忘記」的意思
何謂失智症?
記憶障礙與危機感
並非忘記,而是過去會改變
忘記重要事項有其意義在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遺失過往的父親希望從頭來過
「忘記」的目的
記憶障礙也可能不是問題
正因為受苦才活得像人
「健忘」治不好,「遭竊妄想症」卻治得好
「想做」與「能做」之間的落差形成了自卑感
適切因應父母的言語舉動
周邊症狀的目的是獲得目標對象的關注
子女對父母宣洩情緒的目的
腦是身體的一部分,終究是心靈的工具
不以生產力看待人類的價值
人一老,就無法確信自己的價值
第三章 從「當下」開始與父母建立新關係
別去想著要回報父母恩情
可以與父母從「當下」開始關係變好
重新開始與父母的關係
只能與「眼前所見」的父母一起過日子
思考「怎麼做?」而不是「為什麼?」
即使是不可抗力也不要過度自責
為承擔下決定的責任
不完美的勇氣
「默默守候一旁」的力量
不要以心中理想的樣貌看待父母
別錯過他們的求救訊號
子女也要放下權力
退出權力鬥爭
抱持寬容的心,不責怪父母
認真但不必嚴肅沉重
對照護甘之如飴的心境
無需為離開父母身邊找理由
照護與養育子女的差異
不用減法去看待父母的言行
懂得求援也是一種獨立自主
第四章 年邁的父母教給我們的人生意義
以肯定的角度看待老化
慶幸沒有變化
切實感受此刻與他同在
體會父母反覆說同一件事的樂趣
不是讓他回想起來,是從頭再來
用對方的邏輯重新審視這個世界
個人的時間軸與共通的時間軸
所謂活在現在式的世界裡
成為父母的夥伴
是否能認知他人的存在?
不要問試探性的問題
不要期待父母的「感謝」
以存在的層級去接納、鼓勵父母
父母的健在即是對家人的貢獻
能夠擁有貢獻感的意思
子女並無法使父母獲得幸福
第五章 生病不代表「低人一等」
與醫師、護理師、照護者的關係
對醫師的不信任感
對專業人士有何期待?
生病不代表「低人一等」
請求協助,但要給對方保留拒絕的空間
第六章 邁向無條件肯定存活價值的社會
一個可以放心罹患失智症的社會
如何看待自己?看待這個世界?
改善關係的決心將會改變一切
對於活著這件事表示感謝
人生並不是一直線
為了敬重父母
參考文獻
後記
改版後記
前言
第一章 要與年邁的雙親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不知不覺間,出現在父親身上的異狀
能夠理解父母真實樣貌的是家人
太晚察覺病症的理由
罪惡感讓照護成為苦差事
應該與年邁的父母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與父母的關係將延續到最後
親子關係性質所導致的照護難題
放心不下父母
為何自己一個人承受?
為了不讓照護成為苦差事
第二章 並非忘記,而是過去會改變
「忘記」的意思
何謂失智症?
記憶障礙與危機感
並非忘記,而是過去會改變
忘記重要事項有其意義在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遺失過往的父親希望從頭來過
「忘記」的目的
記憶障礙也可能不是問題
正因為受苦才活得像人
「健忘」治不好,「遭竊妄想症」卻治得好
「想做」與「能做」之間的落差形成了自卑感
適切因應父母的言語舉動
周邊症狀的目的是獲得目標對象的關注
子女對父母宣洩情緒的目的
腦是身體的一部分,終究是心靈的工具
不以生產力看待人類的價值
人一老,就無法確信自己的價值
第三章 從「當下」開始與父母建立新關係
別去想著要回報父母恩情
可以與父母從「當下」開始關係變好
重新開始與父母的關係
只能與「眼前所見」的父母一起過日子
思考「怎麼做?」而不是「為什麼?」
即使是不可抗力也不要過度自責
為承擔下決定的責任
不完美的勇氣
「默默守候一旁」的力量
不要以心中理想的樣貌看待父母
別錯過他們的求救訊號
子女也要放下權力
退出權力鬥爭
抱持寬容的心,不責怪父母
認真但不必嚴肅沉重
對照護甘之如飴的心境
無需為離開父母身邊找理由
照護與養育子女的差異
不用減法去看待父母的言行
懂得求援也是一種獨立自主
第四章 年邁的父母教給我們的人生意義
以肯定的角度看待老化
慶幸沒有變化
切實感受此刻與他同在
體會父母反覆說同一件事的樂趣
不是讓他回想起來,是從頭再來
用對方的邏輯重新審視這個世界
個人的時間軸與共通的時間軸
所謂活在現在式的世界裡
成為父母的夥伴
是否能認知他人的存在?
不要問試探性的問題
不要期待父母的「感謝」
以存在的層級去接納、鼓勵父母
父母的健在即是對家人的貢獻
能夠擁有貢獻感的意思
子女並無法使父母獲得幸福
第五章 生病不代表「低人一等」
與醫師、護理師、照護者的關係
對醫師的不信任感
對專業人士有何期待?
生病不代表「低人一等」
請求協助,但要給對方保留拒絕的空間
第六章 邁向無條件肯定存活價值的社會
一個可以放心罹患失智症的社會
如何看待自己?看待這個世界?
改善關係的決心將會改變一切
對於活著這件事表示感謝
人生並不是一直線
為了敬重父母
參考文獻
後記
改版後記
您可能會喜歡
<
>
同類型熱門書藉
-
解憂貓禪語:不...
作者: 枡野俊明 -
生活裡,遇見阿...
作者: 李家雯(海蒂) -
你的憂鬱,是一...
作者: 朴相美(박상미... -
重新找回自己:...
作者: 陳海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