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ubu飽讀電子書

中國節氣的文化

出版日期:2016/07/01
出版:永續圖書 / 培育文化
作者:胡文濤
語言:繁體中文(台灣)
檔案格式: PDF(適合平板)
頁數:320
ID:79040

月費吃到飽

每月91元起
立即訂閱
※站內所有提供的內容皆為電子書版本。

內容簡介

中國古人哲學觀念的核心是「天地人和」—人只有順應自然規律,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才能在身體和精神上達到最佳狀態。古人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事和日常生活,正是對自然的一種尊重和順應。
作為古代中國在曆法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二十四節氣凝結了勞動人民的經驗和智慧,直到今天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啟發了古往今來無數文人的才思。其影響力早已走出國門,遠及日、韓等國。

章節目錄

【目錄】
春生
我們常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可見春的重要性。冬去春來,才有了萬物生長;新的四季輪迴,才有了新的收穫。尤其是以農耕為業的中國人,春的重要則要更深一層。因為有了春種,才會有秋收。春天是播種的季節,而持續一年的農事也從這時開始。
春天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
立春為每年的二月三日或四日,視太陽位置達黃經三百一十五度時開始。關於這一點,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過如下記載:「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在二十四節氣中,素來有「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指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開始的日期,提醒著舊時的中國人要依據季節的變化進行「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因為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起源於黃河中下游流域,所以「四立」對於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而言,並不完全適用。

立春:一門歡笑春風暖 11
雨水: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26
驚蟄:春雷陣陣,萬物生長 37
春分: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51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 63
谷雨:走谷雨,祭倉頡 80
夏長
春盡夏至。立夏節氣一到,夏季也就由此拉開了序幕。
立夏的另一個名字叫「春盡日」。白居易在其著名詩作《春盡日》中,生動地描述了這一時節的美好景致:「芳景銷殘暑氣生,感時思事坐含情。無人開口共誰語,有酒回頭還自傾。醉對數叢紅芍藥,渴嘗一碗綠昌明。春歸試遣鶯留語,好住林園三兩聲。」
山林青翠的初夏,驕陽似火的盛夏,大雨滂沱的仲夏。暑氣與雨水,驚雷與閃電,密集地降臨到中國的大地上。入夏的中國,草木繁茂,江河壯美,東北的稻田里河蟹正肥,江南的河面上蓮花競放,把整個季節暈染得如同一幅幅錦繡畫卷。
立夏是進入夏天的第一個節氣,也預示著春夏兩季的交替與更迭。據史料記載,這一節氣早在戰國末年就已確立。關於立夏的命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這樣的解釋:「立字解見春(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就是「大」的意思,說的是春種的植物到了這時已經漸漸長大了。
立夏發生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前後,也就是太陽到達黃經四十五度的時候。此時大地上的氣溫逐步上升,酷暑將要正式來臨。在這一節氣裡,隨著雷雨的普遍增多,農作物也開始進入生長的旺季。

立夏: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97
小滿:三夏大忙序幕起 112
芒種:青梅煮酒論英雄 123
夏至:夏至時節天最長 136
小暑:六月六,曬龍袍 148
大暑:腐草為螢,大雨時行 164
秋收
從立秋節氣開始,秋天就算是到來了。
古人云:「一葉知秋。」到了立秋,天氣由酷熱逐漸轉涼,梧桐葉始見凋落,勞作一夏的農家人熬過了炎炎夏日,終於看到了豐收的希望。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古人還有「愁是心上秋」的說法。隨著秋天的到來,中國人的悲愁情緒也再次不期而至。古往今來,一代代中國人在這個不無傷感的季節裡或寫下詩歌,或繪出畫卷,來描摹自己眼中的秋天。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唐代詩人李益在其作品《立秋前一日覽鏡》中寫下的句子:「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其中的傷感之情,溢於言表。
每年的八月八日或七日,也就是太陽到達黃經一百三十五度的時候,就是立秋節氣了。從文字的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組成,有「禾谷成熟」之意,因其時值「暑去涼來」之時,所以也意味著萬物肅殺的氣候特徵由此正式開始。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關於這一節氣有著如下解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說的就是隨著秋天的到來,萬物或成熟或潛藏,大都收斂了生機。

立秋: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177
處暑:天地始肅,寒氣欲至 192
白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204
秋分:秋分夜夜涼 213
寒露:鴻雁南飛,菊始黃華 227
霜降:霜葉紅於二月花 237
冬藏
冬來了。一個白雪皚皚的季節,就要在我們的面前展開它銀裝素裹的壯美畫卷了。
立冬,也就意味著冬天即將到來。在中國北方,特別是黃河流域以北的廣闊土地,冬季在這時已然拉開序幕。到了這個節氣,也就意味著萬物到了沉寂的時候。需要冬眠的動物此時已經進入了洞穴,蟄蟲和蟲卵也回到泥土或繭蛹裡沉睡,候鳥們大多移居到了南方,花草樹木也完全枯萎凋零……整個世界萬籟俱寂,天地間一派肅殺之氣。
用不了多久,雪花就將在這片土地上空飄飄而下。
在每年的十一月八日或七日,當太陽到達黃經兩百二十五度的時候,就是立冬節氣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此的解釋為:「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到了立冬時節,除了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以及全年無夏的青藏高原外,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會開始陸續進入冬季。
如果從氣候學上來劃分四季,下半年平均氣溫降到攝氏十度以下就是真正的冬季了。按照這一標準來看,中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早在九月上旬就已率先進入冬季,而長江流域的冬季則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至於「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其實是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的。

立冬:冬季之始,萬物收藏 249
小雪:寂寥小雪閒中過 259
大雪:至此而雪盛 271
冬至:冬至大如年 280
小寒:風不信,則花不開 294
大寒: 又是辭舊迎新時 310

看更多
收起來

【目錄】
春生
我們常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可見春的重要性。冬去春來,才有了萬物生長;新的四季輪迴,才有了新的收穫。尤其是以農耕為業的中國人,春的重要則要更深一層。因為有了春種,才會有秋收。春天是播種的季節,而持續一年的農事也從這時開始。
春天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
立春為每年的二月三日或四日,視太陽位置達黃經三百一十五度時開始。關於這一點,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過如下記載:「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在二十四節氣中,素來有「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指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開始的日期,提醒著舊時的中國人要依據季節的變化進行「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因為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起源於黃河中下游流域,所以「四立」對於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而言,並不完全適用。

立春:一門歡笑春風暖 11
雨水: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26
驚蟄:春雷陣陣,萬物生長 37
春分: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51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 63
谷雨:走谷雨,祭倉頡 80
夏長
春盡夏至。立夏節氣一到,夏季也就由此拉開了序幕。
立夏的另一個名字叫「春盡日」。白居易在其著名詩作《春盡日》中,生動地描述了這一時節的美好景致:「芳景銷殘暑氣生,感時思事坐含情。無人開口共誰語,有酒回頭還自傾。醉對數叢紅芍藥,渴嘗一碗綠昌明。春歸試遣鶯留語,好住林園三兩聲。」
山林青翠的初夏,驕陽似火的盛夏,大雨滂沱的仲夏。暑氣與雨水,驚雷與閃電,密集地降臨到中國的大地上。入夏的中國,草木繁茂,江河壯美,東北的稻田里河蟹正肥,江南的河面上蓮花競放,把整個季節暈染得如同一幅幅錦繡畫卷。
立夏是進入夏天的第一個節氣,也預示著春夏兩季的交替與更迭。據史料記載,這一節氣早在戰國末年就已確立。關於立夏的命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這樣的解釋:「立字解見春(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就是「大」的意思,說的是春種的植物到了這時已經漸漸長大了。
立夏發生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前後,也就是太陽到達黃經四十五度的時候。此時大地上的氣溫逐步上升,酷暑將要正式來臨。在這一節氣裡,隨著雷雨的普遍增多,農作物也開始進入生長的旺季。

立夏: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97
小滿:三夏大忙序幕起 112
芒種:青梅煮酒論英雄 123
夏至:夏至時節天最長 136
小暑:六月六,曬龍袍 148
大暑:腐草為螢,大雨時行 164
秋收
從立秋節氣開始,秋天就算是到來了。
古人云:「一葉知秋。」到了立秋,天氣由酷熱逐漸轉涼,梧桐葉始見凋落,勞作一夏的農家人熬過了炎炎夏日,終於看到了豐收的希望。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古人還有「愁是心上秋」的說法。隨著秋天的到來,中國人的悲愁情緒也再次不期而至。古往今來,一代代中國人在這個不無傷感的季節裡或寫下詩歌,或繪出畫卷,來描摹自己眼中的秋天。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唐代詩人李益在其作品《立秋前一日覽鏡》中寫下的句子:「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其中的傷感之情,溢於言表。
每年的八月八日或七日,也就是太陽到達黃經一百三十五度的時候,就是立秋節氣了。從文字的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組成,有「禾谷成熟」之意,因其時值「暑去涼來」之時,所以也意味著萬物肅殺的氣候特徵由此正式開始。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關於這一節氣有著如下解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說的就是隨著秋天的到來,萬物或成熟或潛藏,大都收斂了生機。

立秋: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177
處暑:天地始肅,寒氣欲至 192
白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204
秋分:秋分夜夜涼 213
寒露:鴻雁南飛,菊始黃華 227
霜降:霜葉紅於二月花 237
冬藏
冬來了。一個白雪皚皚的季節,就要在我們的面前展開它銀裝素裹的壯美畫卷了。
立冬,也就意味著冬天即將到來。在中國北方,特別是黃河流域以北的廣闊土地,冬季在這時已然拉開序幕。到了這個節氣,也就意味著萬物到了沉寂的時候。需要冬眠的動物此時已經進入了洞穴,蟄蟲和蟲卵也回到泥土或繭蛹裡沉睡,候鳥們大多移居到了南方,花草樹木也完全枯萎凋零……整個世界萬籟俱寂,天地間一派肅殺之氣。
用不了多久,雪花就將在這片土地上空飄飄而下。
在每年的十一月八日或七日,當太陽到達黃經兩百二十五度的時候,就是立冬節氣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此的解釋為:「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到了立冬時節,除了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以及全年無夏的青藏高原外,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會開始陸續進入冬季。
如果從氣候學上來劃分四季,下半年平均氣溫降到攝氏十度以下就是真正的冬季了。按照這一標準來看,中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早在九月上旬就已率先進入冬季,而長江流域的冬季則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至於「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其實是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的。

立冬:冬季之始,萬物收藏 249
小雪:寂寥小雪閒中過 259
大雪:至此而雪盛 271
冬至:冬至大如年 280
小寒:風不信,則花不開 294
大寒: 又是辭舊迎新時 310

留言Facebook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