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輕鬆讀 No.221 不是所有組織都需要領導人
內容簡介
不是所有組織都需要領導人
The Starfish and the Spider
害怕「群龍無首」嗎?未來,我們會面對愈來愈多無首的群龍,他們出沒無常、變化萬千,創造與破壞的力量都銳不可擋,我們稱之為「海星型組織」,是一種你無法打敗便只好加入的新組織型態。
The Starfish and the Spider
害怕「群龍無首」嗎?未來,我們會面對愈來愈多無首的群龍,他們出沒無常、變化萬千,創造與破壞的力量都銳不可擋,我們稱之為「海星型組織」,是一種你無法打敗便只好加入的新組織型態。
章節目錄
本期目錄:
● 什麼是「無領導組織」?
● 無領導組織的魅力
● 海星型組織如何運作?
● 如何與海星組織競爭?
● 海星風潮的啟示
● 蜘蛛與海星的遊戲規則
主題看板:
徹底分權(Radical Decentralization)
組織為追求生存及積極發展,會對於不合時宜的組織結構及工作關係等進行改變,以因應新事務與新需求。當今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恐怖組織就屬賓拉登(Osama Bin Ladden)的蓋達組織(Al-Qaeda)。蓋達其意為「軍事基地」,也有學者譯為「軍事據點」,意指其利用遍布全球的恐怖份子與各種組織,運用各式攻擊手段,進行全球恐怖攻擊。以恐怖主義為核心發展的蓋達組織,是分權組織演變的新型態。早期,美國布希和英國布萊爾對於恐怖份子仍停留在80年代的印象,認為只要把一個集權領袖打倒,換上民主政府之後,就能瓦解恐怖組織,這是他們之所以推翻阿富汗塔立班政權,進攻伊拉克的動機。但時勢的發展並非如此,許多中東年輕人崇拜賓拉登,稱他為「父親」。這就是基義派所說,殺死一個賓拉登,將有千萬個賓拉登持續下去。於是這種以集中全國力量來打擊蓋達組織的方式,實際上仍是失敗的。於是在恐怖主義一再威脅和平的壓力下,某個回教國家為了對抗蓋達組織,找到了一個迄今頗具成效的方法:政府秘密招募訓練一批人,成立許多打擊蓋達的小組織。每個小組織的成員並不知道,還有多少跟他們相同的其他小組織,也不知道其他小組織的成員是誰。蓋達組織成員當然也不知道誰在打擊他們。這些小組織成員設法通過私下管道去探索、搜尋蓋達組織成員。這種私下的、非官方的搜尋行動大有斬獲,因為在實際深入民間後,很容易探查到如何接觸蓋達組織成員,誰是恐怖份子,以及他們居住在哪裡。
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所謂規模不經濟是指,當生產單位長期處於不停擴大生產規模的情況下,該生產單位的平均成本會先降後升,先降的部分稱之為「規模經濟」,而平均成本後升的那部分則稱為「規模不經濟」。既然擴大生產有提高成本的危險,所以開始有人思考如何避免因擴大生產產生的不經濟現象,甚至反向思考,利用小規模生產,取得原來只有靠大規模生產才能達到的低成本水準。網路商店的興起,便是很好的例子。以CD的銷售為例,大型量販店沃爾瑪(Wall Mart)為了降低成本而擴大銷售規模,同一CD必須賣到10萬張才能攤平管理費用以獲取利潤。然而,在市場上具有這樣銷售量的CD連1%都不到。此外,擴大生產規模的經營策略還有另一項缺點,會忽略許多更有潛力的非主流產品的需求。為了提高銷售量選擇具有高銷售量的CD當做銷售主力,那麼是不是會忽略了想買韋恩噴泉樂隊(Fountains of Wayne)、水晶方式(Crystal Method)最新專輯,或其他非主流音樂的6萬多消費者。現在最流行的數位音樂商店i Tune Music Store、亞馬遜(Amazon)書店等網路商店,首先解決了像沃爾瑪等大型零售店,因為必須考量以大量銷售減低平均成本的經營策略,忽略非主流產品需求的缺點。甚至因為在類似iTunes的純粹數位化服務的情況下,由於無須支付提供產品擺設空間的費用、沒有倉儲成本以及配銷下游零售商店的相關費用,再加上可以銷售那些被我們遺漏的作品,帶來像暢銷CD同樣利潤。
催化者(Catalyst)
在化學上與生物學上來說,所謂「催化劑」是指藉由某種催化劑讓化學反應的速率加快,但催化劑本身並不參與這個化學反應過程。維基百科(Wikipedia)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所創辦的維基百科,改變了傳統的百科全書形式,讓全世界人都能共同參與這本百科全書的創作。然而,威爾斯在建立平台後,卻只專注在維持維基百科的健全發展這件事上,不插手其他管理細節,讓維基社群完全自主發展。像這種事成之後便功成身退的推手,我們便稱其為「催化者」。每當他被問到是誰在管理維基百科的伺服器時,他總回答,「我完全不知道。使用者自己會決定,我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做的,他們會互相監督。」
● 什麼是「無領導組織」?
● 無領導組織的魅力
● 海星型組織如何運作?
● 如何與海星組織競爭?
● 海星風潮的啟示
● 蜘蛛與海星的遊戲規則
主題看板:
徹底分權(Radical Decentralization)
組織為追求生存及積極發展,會對於不合時宜的組織結構及工作關係等進行改變,以因應新事務與新需求。當今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恐怖組織就屬賓拉登(Osama Bin Ladden)的蓋達組織(Al-Qaeda)。蓋達其意為「軍事基地」,也有學者譯為「軍事據點」,意指其利用遍布全球的恐怖份子與各種組織,運用各式攻擊手段,進行全球恐怖攻擊。以恐怖主義為核心發展的蓋達組織,是分權組織演變的新型態。早期,美國布希和英國布萊爾對於恐怖份子仍停留在80年代的印象,認為只要把一個集權領袖打倒,換上民主政府之後,就能瓦解恐怖組織,這是他們之所以推翻阿富汗塔立班政權,進攻伊拉克的動機。但時勢的發展並非如此,許多中東年輕人崇拜賓拉登,稱他為「父親」。這就是基義派所說,殺死一個賓拉登,將有千萬個賓拉登持續下去。於是這種以集中全國力量來打擊蓋達組織的方式,實際上仍是失敗的。於是在恐怖主義一再威脅和平的壓力下,某個回教國家為了對抗蓋達組織,找到了一個迄今頗具成效的方法:政府秘密招募訓練一批人,成立許多打擊蓋達的小組織。每個小組織的成員並不知道,還有多少跟他們相同的其他小組織,也不知道其他小組織的成員是誰。蓋達組織成員當然也不知道誰在打擊他們。這些小組織成員設法通過私下管道去探索、搜尋蓋達組織成員。這種私下的、非官方的搜尋行動大有斬獲,因為在實際深入民間後,很容易探查到如何接觸蓋達組織成員,誰是恐怖份子,以及他們居住在哪裡。
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所謂規模不經濟是指,當生產單位長期處於不停擴大生產規模的情況下,該生產單位的平均成本會先降後升,先降的部分稱之為「規模經濟」,而平均成本後升的那部分則稱為「規模不經濟」。既然擴大生產有提高成本的危險,所以開始有人思考如何避免因擴大生產產生的不經濟現象,甚至反向思考,利用小規模生產,取得原來只有靠大規模生產才能達到的低成本水準。網路商店的興起,便是很好的例子。以CD的銷售為例,大型量販店沃爾瑪(Wall Mart)為了降低成本而擴大銷售規模,同一CD必須賣到10萬張才能攤平管理費用以獲取利潤。然而,在市場上具有這樣銷售量的CD連1%都不到。此外,擴大生產規模的經營策略還有另一項缺點,會忽略許多更有潛力的非主流產品的需求。為了提高銷售量選擇具有高銷售量的CD當做銷售主力,那麼是不是會忽略了想買韋恩噴泉樂隊(Fountains of Wayne)、水晶方式(Crystal Method)最新專輯,或其他非主流音樂的6萬多消費者。現在最流行的數位音樂商店i Tune Music Store、亞馬遜(Amazon)書店等網路商店,首先解決了像沃爾瑪等大型零售店,因為必須考量以大量銷售減低平均成本的經營策略,忽略非主流產品需求的缺點。甚至因為在類似iTunes的純粹數位化服務的情況下,由於無須支付提供產品擺設空間的費用、沒有倉儲成本以及配銷下游零售商店的相關費用,再加上可以銷售那些被我們遺漏的作品,帶來像暢銷CD同樣利潤。
催化者(Catalyst)
在化學上與生物學上來說,所謂「催化劑」是指藉由某種催化劑讓化學反應的速率加快,但催化劑本身並不參與這個化學反應過程。維基百科(Wikipedia)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所創辦的維基百科,改變了傳統的百科全書形式,讓全世界人都能共同參與這本百科全書的創作。然而,威爾斯在建立平台後,卻只專注在維持維基百科的健全發展這件事上,不插手其他管理細節,讓維基社群完全自主發展。像這種事成之後便功成身退的推手,我們便稱其為「催化者」。每當他被問到是誰在管理維基百科的伺服器時,他總回答,「我完全不知道。使用者自己會決定,我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做的,他們會互相監督。」
看更多
收起來
本期目錄:
● 什麼是「無領導組織」?
● 無領導組織的魅力
● 海星型組織如何運作?
● 如何與海星組織競爭?
● 海星風潮的啟示
● 蜘蛛與海星的遊戲規則
主題看板:
徹底分權(Radical Decentralization)
組織為追求生存及積極發展,會對於不合時宜的組織結構及工作關係等進行改變,以因應新事務與新需求。當今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恐怖組織就屬賓拉登(Osama Bin Ladden)的蓋達組織(Al-Qaeda)。蓋達其意為「軍事基地」,也有學者譯為「軍事據點」,意指其利用遍布全球的恐怖份子與各種組織,運用各式攻擊手段,進行全球恐怖攻擊。以恐怖主義為核心發展的蓋達組織,是分權組織演變的新型態。早期,美國布希和英國布萊爾對於恐怖份子仍停留在80年代的印象,認為只要把一個集權領袖打倒,換上民主政府之後,就能瓦解恐怖組織,這是他們之所以推翻阿富汗塔立班政權,進攻伊拉克的動機。但時勢的發展並非如此,許多中東年輕人崇拜賓拉登,稱他為「父親」。這就是基義派所說,殺死一個賓拉登,將有千萬個賓拉登持續下去。於是這種以集中全國力量來打擊蓋達組織的方式,實際上仍是失敗的。於是在恐怖主義一再威脅和平的壓力下,某個回教國家為了對抗蓋達組織,找到了一個迄今頗具成效的方法:政府秘密招募訓練一批人,成立許多打擊蓋達的小組織。每個小組織的成員並不知道,還有多少跟他們相同的其他小組織,也不知道其他小組織的成員是誰。蓋達組織成員當然也不知道誰在打擊他們。這些小組織成員設法通過私下管道去探索、搜尋蓋達組織成員。這種私下的、非官方的搜尋行動大有斬獲,因為在實際深入民間後,很容易探查到如何接觸蓋達組織成員,誰是恐怖份子,以及他們居住在哪裡。
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所謂規模不經濟是指,當生產單位長期處於不停擴大生產規模的情況下,該生產單位的平均成本會先降後升,先降的部分稱之為「規模經濟」,而平均成本後升的那部分則稱為「規模不經濟」。既然擴大生產有提高成本的危險,所以開始有人思考如何避免因擴大生產產生的不經濟現象,甚至反向思考,利用小規模生產,取得原來只有靠大規模生產才能達到的低成本水準。網路商店的興起,便是很好的例子。以CD的銷售為例,大型量販店沃爾瑪(Wall Mart)為了降低成本而擴大銷售規模,同一CD必須賣到10萬張才能攤平管理費用以獲取利潤。然而,在市場上具有這樣銷售量的CD連1%都不到。此外,擴大生產規模的經營策略還有另一項缺點,會忽略許多更有潛力的非主流產品的需求。為了提高銷售量選擇具有高銷售量的CD當做銷售主力,那麼是不是會忽略了想買韋恩噴泉樂隊(Fountains of Wayne)、水晶方式(Crystal Method)最新專輯,或其他非主流音樂的6萬多消費者。現在最流行的數位音樂商店i Tune Music Store、亞馬遜(Amazon)書店等網路商店,首先解決了像沃爾瑪等大型零售店,因為必須考量以大量銷售減低平均成本的經營策略,忽略非主流產品需求的缺點。甚至因為在類似iTunes的純粹數位化服務的情況下,由於無須支付提供產品擺設空間的費用、沒有倉儲成本以及配銷下游零售商店的相關費用,再加上可以銷售那些被我們遺漏的作品,帶來像暢銷CD同樣利潤。
催化者(Catalyst)
在化學上與生物學上來說,所謂「催化劑」是指藉由某種催化劑讓化學反應的速率加快,但催化劑本身並不參與這個化學反應過程。維基百科(Wikipedia)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所創辦的維基百科,改變了傳統的百科全書形式,讓全世界人都能共同參與這本百科全書的創作。然而,威爾斯在建立平台後,卻只專注在維持維基百科的健全發展這件事上,不插手其他管理細節,讓維基社群完全自主發展。像這種事成之後便功成身退的推手,我們便稱其為「催化者」。每當他被問到是誰在管理維基百科的伺服器時,他總回答,「我完全不知道。使用者自己會決定,我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做的,他們會互相監督。」
● 什麼是「無領導組織」?
● 無領導組織的魅力
● 海星型組織如何運作?
● 如何與海星組織競爭?
● 海星風潮的啟示
● 蜘蛛與海星的遊戲規則
主題看板:
徹底分權(Radical Decentralization)
組織為追求生存及積極發展,會對於不合時宜的組織結構及工作關係等進行改變,以因應新事務與新需求。當今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恐怖組織就屬賓拉登(Osama Bin Ladden)的蓋達組織(Al-Qaeda)。蓋達其意為「軍事基地」,也有學者譯為「軍事據點」,意指其利用遍布全球的恐怖份子與各種組織,運用各式攻擊手段,進行全球恐怖攻擊。以恐怖主義為核心發展的蓋達組織,是分權組織演變的新型態。早期,美國布希和英國布萊爾對於恐怖份子仍停留在80年代的印象,認為只要把一個集權領袖打倒,換上民主政府之後,就能瓦解恐怖組織,這是他們之所以推翻阿富汗塔立班政權,進攻伊拉克的動機。但時勢的發展並非如此,許多中東年輕人崇拜賓拉登,稱他為「父親」。這就是基義派所說,殺死一個賓拉登,將有千萬個賓拉登持續下去。於是這種以集中全國力量來打擊蓋達組織的方式,實際上仍是失敗的。於是在恐怖主義一再威脅和平的壓力下,某個回教國家為了對抗蓋達組織,找到了一個迄今頗具成效的方法:政府秘密招募訓練一批人,成立許多打擊蓋達的小組織。每個小組織的成員並不知道,還有多少跟他們相同的其他小組織,也不知道其他小組織的成員是誰。蓋達組織成員當然也不知道誰在打擊他們。這些小組織成員設法通過私下管道去探索、搜尋蓋達組織成員。這種私下的、非官方的搜尋行動大有斬獲,因為在實際深入民間後,很容易探查到如何接觸蓋達組織成員,誰是恐怖份子,以及他們居住在哪裡。
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所謂規模不經濟是指,當生產單位長期處於不停擴大生產規模的情況下,該生產單位的平均成本會先降後升,先降的部分稱之為「規模經濟」,而平均成本後升的那部分則稱為「規模不經濟」。既然擴大生產有提高成本的危險,所以開始有人思考如何避免因擴大生產產生的不經濟現象,甚至反向思考,利用小規模生產,取得原來只有靠大規模生產才能達到的低成本水準。網路商店的興起,便是很好的例子。以CD的銷售為例,大型量販店沃爾瑪(Wall Mart)為了降低成本而擴大銷售規模,同一CD必須賣到10萬張才能攤平管理費用以獲取利潤。然而,在市場上具有這樣銷售量的CD連1%都不到。此外,擴大生產規模的經營策略還有另一項缺點,會忽略許多更有潛力的非主流產品的需求。為了提高銷售量選擇具有高銷售量的CD當做銷售主力,那麼是不是會忽略了想買韋恩噴泉樂隊(Fountains of Wayne)、水晶方式(Crystal Method)最新專輯,或其他非主流音樂的6萬多消費者。現在最流行的數位音樂商店i Tune Music Store、亞馬遜(Amazon)書店等網路商店,首先解決了像沃爾瑪等大型零售店,因為必須考量以大量銷售減低平均成本的經營策略,忽略非主流產品需求的缺點。甚至因為在類似iTunes的純粹數位化服務的情況下,由於無須支付提供產品擺設空間的費用、沒有倉儲成本以及配銷下游零售商店的相關費用,再加上可以銷售那些被我們遺漏的作品,帶來像暢銷CD同樣利潤。
催化者(Catalyst)
在化學上與生物學上來說,所謂「催化劑」是指藉由某種催化劑讓化學反應的速率加快,但催化劑本身並不參與這個化學反應過程。維基百科(Wikipedia)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所創辦的維基百科,改變了傳統的百科全書形式,讓全世界人都能共同參與這本百科全書的創作。然而,威爾斯在建立平台後,卻只專注在維持維基百科的健全發展這件事上,不插手其他管理細節,讓維基社群完全自主發展。像這種事成之後便功成身退的推手,我們便稱其為「催化者」。每當他被問到是誰在管理維基百科的伺服器時,他總回答,「我完全不知道。使用者自己會決定,我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做的,他們會互相監督。」
您可能會喜歡
<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