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2
Language
Traditional Chinese
File format
EPUB Reflowable (27MB), fit in all devices and Pubook
Pages
717
ISBN
9789863233312

白先勇就讀臺大外文系期間,與一批愛好文學的同學們在一九六○年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期冀為臺灣開創一條嶄新的文學道路,也開啟了他的文藝復興夢,迄今正好一甲子六十年。
從文學入戲劇,《遊園驚夢》到《孽子》舞臺劇製作,樹立戲劇表演里程碑,並號召文化界復興崑曲美學,打造青春版《牡丹亭》,讓此一四百年歷史之經典劇目得到傳承,目前全世界已演出三百餘場。更講授《紅樓夢》課程,細讀重評天下第一書。他所念茲在茲者,皆是重新發掘傳統文化精髓,接續當代文化的一場「文藝復興」工程。
《白先勇的文藝復興》是深刻理解白先勇文化推動脈絡最為完整的著作。
從文學入戲劇,《遊園驚夢》到《孽子》舞臺劇製作,樹立戲劇表演里程碑,並號召文化界復興崑曲美學,打造青春版《牡丹亭》,讓此一四百年歷史之經典劇目得到傳承,目前全世界已演出三百餘場。更講授《紅樓夢》課程,細讀重評天下第一書。他所念茲在茲者,皆是重新發掘傳統文化精髓,接續當代文化的一場「文藝復興」工程。
《白先勇的文藝復興》是深刻理解白先勇文化推動脈絡最為完整的著作。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著作豐富,面向多元,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
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一○一年出版《父親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著作豐富,面向多元,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
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一○一年出版《父親
Details
Review
0 ratings
1 stars
0%
2 stars
0%
3 stars
0%
4 stars
0%
5 stars
0%
Write a review
Product review was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