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 Horizon

「香格里拉」意象源起
英國霍桑登文學獎得獎作品
《萬世師表》劇作家另一代表作
佛洛伊德和羅斯福總統都是詹姆斯.希爾頓作品粉絲
小說伊始,敘事者回憶起幾名老同學會面,談話中提到他們都認識的風雲人物康威。當時任職英國政府的康威與年輕助手馬林森、傲慢的美國人巴納德和傳教士布琳洛小姐,他們四人在撤離戰亂的巴斯庫爾時,遭遇劫機,後來降落在杳無人煙的高山崇領地區。
降落之後,飛機駕駛身亡,四人被一群突兀出現的藏人帶到與世隔絕的「香格里拉」,這裡的自然環境如幻似夢,並具有融合東西文化的豐富精神生活。康威對香格里拉興味盎然,而他的三名同伴反應則各有不同:有人渴望離開,有人逐漸安頓下來。
在香格里拉,康威與寺院裡的人互動,並逐漸感受到這個神秘的藍月亮谷地的獨特魅力。他與大喇嘛會面多次,並逐漸知道了香格里拉深藏的秘密和悠久的歷史。與此同時,康威也受到一位年輕滿族少女羅岑的吸引。
最終,康威卻選擇跟馬林森一同離開香格里拉……。康威在香格里拉到底經歷過什麼?他離開後究竟下落何方?他為何決定離開這處世外桃源?
【好評推薦】
「如果有所謂脫離現實的存在,這就是了」。
《消失的地平線》以冒險小説的路線吸引讀者。不過,這並不代表本書的成就侷限於通俗文學的範疇。《消失的地平線》以直白的方式寫下大時代的寓言,說出每個人的心聲,這正是本書與改編電影在當時能引起廣大迴響的緣故。──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鄧鴻樹
英國霍桑登文學獎得獎作品
《萬世師表》劇作家另一代表作
佛洛伊德和羅斯福總統都是詹姆斯.希爾頓作品粉絲
小說伊始,敘事者回憶起幾名老同學會面,談話中提到他們都認識的風雲人物康威。當時任職英國政府的康威與年輕助手馬林森、傲慢的美國人巴納德和傳教士布琳洛小姐,他們四人在撤離戰亂的巴斯庫爾時,遭遇劫機,後來降落在杳無人煙的高山崇領地區。
降落之後,飛機駕駛身亡,四人被一群突兀出現的藏人帶到與世隔絕的「香格里拉」,這裡的自然環境如幻似夢,並具有融合東西文化的豐富精神生活。康威對香格里拉興味盎然,而他的三名同伴反應則各有不同:有人渴望離開,有人逐漸安頓下來。
在香格里拉,康威與寺院裡的人互動,並逐漸感受到這個神秘的藍月亮谷地的獨特魅力。他與大喇嘛會面多次,並逐漸知道了香格里拉深藏的秘密和悠久的歷史。與此同時,康威也受到一位年輕滿族少女羅岑的吸引。
最終,康威卻選擇跟馬林森一同離開香格里拉……。康威在香格里拉到底經歷過什麼?他離開後究竟下落何方?他為何決定離開這處世外桃源?
【好評推薦】
「如果有所謂脫離現實的存在,這就是了」。
《消失的地平線》以冒險小説的路線吸引讀者。不過,這並不代表本書的成就侷限於通俗文學的範疇。《消失的地平線》以直白的方式寫下大時代的寓言,說出每個人的心聲,這正是本書與改編電影在當時能引起廣大迴響的緣故。──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鄧鴻樹
〈導讀〉消失是因為曾經存在—重返世外桃源的祕密鑰匙藏於何方?│鄧鴻樹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後記asnd 〈導讀〉消失是因為曾經存在—重返世外桃源的祕密鑰匙藏於何方?│鄧鴻樹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後記askw 〈導讀〉消失是因為曾經存在—重返世外桃源的祕密鑰匙藏於何方?│鄧鴻樹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後記asnd 〈導讀〉消失是因為曾經存在—重返世外桃源的祕密鑰匙藏於何方?│鄧鴻樹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後記askw 〈導讀〉消失是因為曾經存在—重返世外桃源的祕密鑰匙藏於何方?│鄧鴻樹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後記
姓名:詹姆斯.希爾頓
詹姆斯.希爾頓出生於英國蘭開夏,是美籍小說家與編劇,以獲得英國霍桑登文學獎(Hawthornden Prize)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萬世師表》(Goodbye, Mr. Chips)及《隨遇而安》(Random Harvest)最為人熟知。
他於劍橋大學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 Cambridge)取得英國文學榮譽學位。就讀大學期間撰寫了第一部小說《Catherine Herself》(1920),畢業後,他從事新聞工作,曾為《曼徹斯特衛報》(Manchester Guardian)及《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撰寫書評。
希爾頓雖然大學時期就出版了首部小說,但之後11年間的寫作生涯卻不太順利。直到1931年,他出版了小說《And Now Goodbye》才獲成功。此後,他陸續推出多部暢銷書並被改編為電影,其中包括《消失的地平線》(臺版電影譯為《西藏桃源》,1937)、《萬世師表》(1934)以及《隨遇而安》(1941)。他也曾參與撰寫電影《茶花女》(Camille, 1936)與《忠勇之家》(Mrs. Miniver, 1942)的劇本,並憑藉《忠勇之家》榮獲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
希爾頓的作品常被認為具有濃厚的感傷色彩與對理想英國傳統美德的讚頌,如《萬世師表》即是代表。但他部分作品也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狹隘與階級意識問題,如《We Are Not Alone》就描繪了戰時英國因群體恐慌所導致的合法私刑悲劇。
1948年至1952年間,希爾頓除了文學界,也活躍於廣播界,主持有知名節目《Hallmark Playhouse》等。
希爾頓1954年逝於加州。
詹姆斯.希爾頓出生於英國蘭開夏,是美籍小說家與編劇,以獲得英國霍桑登文學獎(Hawthornden Prize)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萬世師表》(Goodbye, Mr. Chips)及《隨遇而安》(Random Harvest)最為人熟知。
他於劍橋大學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 Cambridge)取得英國文學榮譽學位。就讀大學期間撰寫了第一部小說《Catherine Herself》(1920),畢業後,他從事新聞工作,曾為《曼徹斯特衛報》(Manchester Guardian)及《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撰寫書評。
希爾頓雖然大學時期就出版了首部小說,但之後11年間的寫作生涯卻不太順利。直到1931年,他出版了小說《And Now Goodbye》才獲成功。此後,他陸續推出多部暢銷書並被改編為電影,其中包括《消失的地平線》(臺版電影譯為《西藏桃源》,1937)、《萬世師表》(1934)以及《隨遇而安》(1941)。他也曾參與撰寫電影《茶花女》(Camille, 1936)與《忠勇之家》(Mrs. Miniver, 1942)的劇本,並憑藉《忠勇之家》榮獲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
希爾頓的作品常被認為具有濃厚的感傷色彩與對理想英國傳統美德的讚頌,如《萬世師表》即是代表。但他部分作品也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狹隘與階級意識問題,如《We Are Not Alone》就描繪了戰時英國因群體恐慌所導致的合法私刑悲劇。
1948年至1952年間,希爾頓除了文學界,也活躍於廣播界,主持有知名節目《Hallmark Playhouse》等。
希爾頓1954年逝於加州。
Details
Review
0 ratings
1 stars
0%
2 stars
0%
3 stars
0%
4 stars
0%
5 stars
0%
Write a review
Eligible to write reviews after purchasing products or add to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