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漁網 : pó͘-hî-bāng
Found 1 match
遠洋漁民總人數為十七萬,佔人口的極少數,但是發展了三十餘年的遠洋漁業仍然尚未立法規範,台灣漁民在國際漁業衝突下形同公敵,在公海捕漁遭強國扣捕,在領海捕漁遭強盜掠奪;因為使用流刺網捕魚在國際享有盛名,台灣漁民平均每年死亡、失踪人數達320人,平均每日工作工時達十六小時,他們在海上作業卻沒有平安保險,他們是海上的奴工,卻不是勞工沒有勞工保險,他們的生存危在旦夕。
本書是由一群在第一線基層工作者與漁民一同掙扎奮鬥的記錄,記載著漁民的血與淚,書中的建議試圖為台灣漁民創造一點生存空間。林美瑢寫於1991,2,28
電子書序
補織希望
林美瑢(2016年復活節)
編寫《補漁網》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旗後長老教會舉行設立漁民服務中心(Fishermen's Service Center)感恩禮拜。中心成立之前,負責漁工家庭訪視工作的我同時也是旗後長老教會的展望會社區站的部分時間工作者,展望會以認養貧困兒童為主。
回顧漁民服務中心的緣起,一九八四年五月在台南神學院頌音堂的母親節音樂會上,高雄美港教會的婦女現身說法的畫面,仿如昨日般浮現。這些移居都市的阿美族婦女們的丈夫在遠洋漁船(distance water vessel)上工作,都被扣留在印度。
為了揭開台灣漁民被扣異域,其家屬需要被關心的種種情況,開始家庭訪視,了解困境;透過組織家屬對教會、對船東、對政府、對國際「發聲」近兩年的基層工作終而促使澳洲教會的捐助、印度教會派員登船關切被扣留在海上的臺灣籍漁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決定成立常設專責機構。當然在戒嚴令下,情治單位真是「關切」,連當時與座落在旗津漁港漁市場邊的漁民服務中心接觸的近海漁民也受到干擾,兩三人說話就觸法的情況,是現在的民主社會很難想像的。
再度細讀本書,到底漁工是勞動者還是船公司的合夥人,也須擔負投資的經濟責任嗎?當年接觸到的漁工與漁婦(漁工的妻子)勇敢無懼的回應情治人員的臉龐一一再現,真是感觸良多。決定把整本書數位化,在絕版的原書封面與內頁圖片上添加一些色彩,修正了年代的錯置,註加了寫作日期,希望讓讀者可以閱讀設立漁民服務中心前五週年的工作記錄與各界反應,有一點歷史性,也有一點生命故事的記錄。
台灣小島的2300萬島民雖然以選票選舉民選總統,事實上也非他國殖民地,發達的媒體與視訊、看似言論自由,至今仍然是一個「不正常的國家」:台灣的國名混淆,經濟海域範圍界定不清楚,漁民在自家沿岸捕漁,有可能被他國扣留、侵犯而失去生命;到他國捕漁有入漁費的糾結,被扣他國時,也因為國際邦交脆弱而交涉無力、營救無門;好像三十年來依然如故,漁民服務中心的這本記錄書希望讓關心台灣的人從中思考怎麼補織希望的網,建構充滿希望的台灣。
國際標準書號:(平裝)
題名/作者:補漁網 / 林美瑢編
其他作者:林美瑢,廖碧英,林銀福等
團體作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漁民服務中心
出版:高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漁民服務中心;1991;
224面 ; 21公分
叢書名:五週年紀念專刊
標題:Fishery polity—Taiwan ;Fisheries--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