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英從創辦人本教育基金會、森林小學到從事創新教學,最最關心的,無非是如何在這塊土地,實踐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影響著人類文明進展甚深的人本主義。無論是康德所說『人即目的,不是工具』或是巴斯卡所談的「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作為一個人本教育與人本主義的實踐者,史英以教育改革為主要耕耘場域,而最終目的是〝糾眾〞建立一個人本國家、人本社會。一個講求人性尊嚴、獨立自主、追求自我實現、與自然形成有機連結的,以人為本的社會。
事實上,這是所有從事社會運動的人,期待留給下一代的生活模式。
在教育當中所談的批判思考,自然也該運用在社會議題上。在「史說新語四-好的社會講人本」一書中,史英談競爭、服從、與惡的本質;從死刑、面對死刑,讓讀者逼視自身價值觀;在「改變世界,還是不被世界改變」的掙扎裏,論述以人為本的社會。
這不是給下個世代的備忘錄。這是讓這個世代,在不確定的未來中,能保有信心與信念,能有情有義有感,的思想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