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民間口傳文學的藝術文化價值
李台山《金門文藝》發行人
一千多年以來,金門承襲黃河中下段地區的華夏文明,通常稱作「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是河洛文化,於黃河、洛河的交匯地帶發展而生,其主要通行的語言即為「河洛話」。河洛話又稱古漢語,是漢朝、晉朝的中原官話,唐宋時仍存續沿用,後因時代政局動亂,中原人民避難南遷,隨之流傳至福建閩南一帶,唯因地制宜,又簡稱為「閩南話」,民國初年仍把讀書受教育稱為「讀漢書」,皆以河洛話讀誦經典、或作詩為文,其韻律十分悅耳美妙。
金門雖處國境邊陲島嶼,但始終傳承於中原道統,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處處可見禮樂傳統,富於入世理想和理性主義,儒家教育自然成為教育以及生活行為的指導與準則,故自宋、明、清代以降,文官武將輩出,乃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民國之後更是文采斐然,藝文興盛,文學家、畫家、詩人、音樂家,比比皆是,方方面面卓越傑出,以金門為題材的各類作品汗牛充棟,估計可能是數百年來文藝總和所不及,各級優秀藝文得獎者時有所聞,誠是金門之光,這些榮耀正源於金門豐厚的文化底蘊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