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政策第84期
Found 1 match
編輯室報告
邁進2020年之初,無論台灣或國際社會都發生了重大事件,而且彼此還息息相關。元月11日在中華民國總統和立委的大選中,蔡英文以史上最高得票數連任成功,此結果與香港發生超過半年多的「反送中」事件關係密切,乃至於與臺灣投入美國的「抗中」陣營,也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正當美國與中國大陸展開數回合的貿易大戰之際,春節前夕在湖北省武漢市爆發了新冠病毒傳染疫情,原本淡然以對的歐美國家後來也成了嚴重疫區,也預示全球局勢將產生結構性的變化。趨吉避凶與期待否極泰來,或許是今年的寫照。發行《理論與政策》於今年邁進第二十三卷,我們仍將秉持教育與服務的初衷,為學術界和實務界提供思想、理論和政策意見等的交流園地。
本期第一篇專論是姚惠忠教授的〈「滅頂」與「革新」:額外努力、回應時機與CEO可見度之危機溝通效果〉大作。該文針對2013至2014年間發生的「頂新」的食品安全問題,致使頂新集團陷入前所未有的「滅頂」危機事件,探討企業面臨危機時的回應策略、時機與CEO可見度之危機溝通效果。該文以實驗法進行研究,並對企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額外努力行動所產生的溝通效果,確實優於單純道歉策略;第二,消費者期望看到企業的實際行動,故回應策略內容比回應形式重要:第三,對聲譽不佳的企業或負責人而言,CEO能見度對溝通效果並無加分作用。第四,回應策略接受程度對公眾怒氣的影響遠大於對企業聲譽之影響,公眾怒氣除直接影響負面口碑外,還會透過聲譽間接影響負面口碑。因此,認錯道歉不足以展現企業解決問題之誠意,必須付諸額外努力行動才能有效改善公眾對企業的認知。
第二篇專論是曹俊漢教授撰寫的〈從香港「反送中」事件評析中共「一國兩制」的挑戰:一個初階的觀察〉一文。該文針對香港「反送中」事件自2019年6月發生以來,儘管目前因新冠病毒疫情而平息,但肇發這個事件的本質原因卻並未因而終止。文章強調,這個事件的核心主題在於為何遍及全港投入的運動幾乎由年輕族群主導?而這個問題與「一國兩制」又有著密切的關係嗎?由於還不能了解事件的全貌,該文僅事件以來的發展軌跡,試圖初步地回答這些問題。而在文章的觀察與討論中,也對蔡英文獲得總統連任係得助於這個事件有所分析,並提醒大家應關注這個結果對台灣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第三篇專論係魯俊孟附教授撰寫的〈AI人工智慧對公共政策在政策倫理的對話初探〉一文。AI在近年來已成為時髦的流行語,也常見於競選期間政治人物提出的政見。然而,AI化就只是單純的科技創新運用嗎?魯俊孟副教授的大作就此提出了反思。例如,過分依賴AI人工智慧等的發明,勞工與社會安全政策可能會面臨全面崩潰的情形,產生更為嚴重的社會衝突;亦即,如果機器人大量取代了人力,會不會發生高失業率的另一個社會問題?甚至於,未來人類有無可能受到AI人工智慧體的反噬與控制。諸如這些AI發展對公共政策倫理的挑戰,值得政府部門深思。
第四篇專論〈追求新聞自由?中國大陸倡議制定《新聞法》之回顧與評析〉係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生莊子綱撰寫。該文鑒於中國大陸曾經倡議制定《新聞法》,似有意追求新聞自由,於是引起了作者研究的動機。該文認為,在中共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確曾一度引起了學習西方的風潮,但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的壓制下,終究難以突破既有的意識形態。畢竟,西方的新聞自由終究與堅持共產黨領導以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論,本是難以相容的。
第五篇專論〈建立醫院體檢中心高效團隊協作機制:以中國大陸廈門地區為例〉一文,係由張軼、林燕平和劉廷揚三位作者共同撰寫。該文實地考察了廈門地區多家公立醫院的體檢中心,就涉及需整合多科醫學專業的團隊協作模式,進行分析後並提出建議。該文從實務面強調,醫院的體檢部門是醫院盈利的重要來源,提升體檢中心服務水準,並牢固樹立醫院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強化團隊協作合作的模式極為重要。經由這篇文章的討論與建議,台灣讀者也可略窺大陸地區醫院的轉型與發展。
本期政策觀察是開南大學養生與健康行銷學系助理教授裴晋國撰寫的〈疾病命名的價值選擇〉一文,介紹傳染病或其他重大疾病的命名原因,以及反思相關命名背後所顯現的價值選擇。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已對「新冠病毒」命名為COVID-19,但台灣官方仍以帶有歧視性意味的「武漢肺炎」來稱呼。這篇文章提醒我們,或許在也許文明未及的年代裡,我們可以簡單反射性地產生疾病名稱,但隨著時代的轉變,疾病的命名除了信、達、雅之外,還需要具備人文的、有素養的、對人與社會關懷的及符合倫理判斷的標準。
最後,本期能夠順利出版,仍需感謝諸位編輯委員的費心參與編輯審查,以及編輯團隊的鼎力協助與編校。
總編輯 陳暉淵 謹識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