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政策第77期
Found 1 match
編輯室報告
鼓勵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是出版本刊的重要目的之一。我們提供這個學術交流的園地,一方面是為了「知識共享」,另方面也期待研究生撰寫學期研究報告時,就以能夠在期刊發表為目標。本期《理論與政策》季刊刊登四篇「專論」和一篇「政策觀察」,其中二篇即是在學博士生和博士候選人的研究成果,並且為目前在臺攻讀學位和曾來臺短期研修交流的陸生。另外,本期還特邀張世賢教授的稿件,將他曾發表過的〈過渡司法〉一文,於再加潤飾後提供予本刊讀者共同分享。
本期的第一篇〈從青田藝術鄉村建設看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的困境—基於「團體模式」的省思〉一文,係由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候選人劉姝曼,在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曹俊漢的指導下所撰寫完成。該文特別使用「介入」一詞,表達以公共藝術來建設鄉村的方式,其實有其特定意涵。該文以「團體模式」為研究架構,針對廣東順德的「青田範式」為調查個案,以科際整合和質化與量化相結合的研究途徑與方法,探究藝術介入鄉村後公民社會面臨的困境。該文的研究指出,「青田範式」的規劃和實施過程中,涉及到當地村民、藝術家、政府官員、企業家等多個利益團體
間的互動和折衝,其最終獲得利益整合的過程,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的弱勢。
第二篇專論係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劉廷揚教授和屏東科技大學組員周承緯合撰之〈境外學生來臺求學動機、擇校決策與生涯發展〉一文。該文係以104 學年完成註冊進入高屏地區 22 所大專院校進行正式學位修讀之境外學生為研究對象母群體,了解境外學生來臺求學動機、擇校因素與生涯發展之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境外學生所知覺求學動機、擇校決策與生涯發展之差異,分析境外學生來臺動機分別與擇校決策及生涯發展間之相關情形,以及擇校決策對境外學生生涯發展是否有所影響。經研究發現,陸生於求學動機整體及各子構面知覺,都比外國學生或僑生來的低,於「生活滿意度」上亦為所有學籍別中最低,顯現高等教育機構於積極招募陸生前來就學前應先重視陸生權益,提升其來臺求學動機與生活滿意度。
第三篇專論〈酒及毒品在美國卡其領生態圈之淵源及其影響─以 1980 年代前之美軍為例〉一文,係國防大學法律系兼任助理教授劉育偉所撰。該文從犯罪學的角度,介紹酒及毒品對 1980 年代以前的美軍文化有其重要性,但也產生了軍人犯罪的副作用。該文的研究指出,酒對美軍具有消除戰事緊張與焦慮之功能,產生男性氣概化之影響,並對規制軍隊上具有正面與負面的雙重效能。至於毒品與軍事文化之關聯溯源自越戰時期,戰後也影響國境內施用毒品風氣及人口。從毒品與軍隊之親近(propinquity)關係及部隊壓力間之供需關係中印證,戰爭創造了毒品於戰時的運用價值,以及戰後難以矯正之無奈;同時,也指明美國本土在酒癮肇事及毒品問題上,均可謂是戰爭後之遺毒。尤其是成癮性問題,是所有施用具有癮性物質者於面臨戒治時的一大挑戰。
第四篇專論是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生張夢晨撰寫的〈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以鐵路企業改革為例〉一文。該文以中國大陸鐵路企業的人力資源改革為案例,探討國有企業改革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透過文獻分析法和對比分析法,對鐵路企業的人力資源改革情況與戰略人力資源改革路徑進行比較分析。該文研究指出,鐵路企業雖然在政企分開、人員精簡、企業民主制度管理等方面有重大變革,且在多元化經營的環境下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對識人、選人、用人、育人、留人也十分符合向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轉變路徑。然而,由於人力資源改革必然服務於國企體制改革這一大前提,所以在充分維護既有員工利益方面,也存在一部分妥協,並不得不保留一些原有制度。因此,在薪酬制度、管理層冗員和作業層缺員,以及董事會制度的實際操作這三方面,仍並不能完全落實而仍有欠缺。
本期的政策觀察是張世賢教授撰寫的〈「轉型正義」?「過渡司法」?〉一文,這是本刊繼續介紹與探討所謂「轉型正義」的課題。張教授的大作分從分從語意學、歷史學、政治學、法律學等科際整合的觀點,解析了將 transitional justice 傳譯為「轉型正義」之不恰當,並明確指出應該譯為「過渡司法」始為正確。同時,該文亦認為,將 transitional justice 翻譯「轉型正義」除了基於誤解外,還有人是為了將正義轉變為自己獨家所有,自認為具有合理性、正當性,藉此清算與鬥爭。關於這樣的觀察,值得讀者深思。
本刊能夠持續定期出刊,要感謝諸位編輯委員的費心參與編輯審查,以及編輯團隊的鼎力協助與編校,特此表達謝意。
總編輯 陳暉淵 謹識 2018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