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政策第79期
Found 1 match
編輯室報告
本期刊載四篇「專論」及二篇「政策觀察」大作,主旨包括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實施的分析與建議、探討原住民族新原鄉部落的長期照護資源分配及政策建議、評估設置政府特種基金類型的「動物保護基金」以落實動物保護政策、分析社群媒體中意見領袖對公共政策產生過程的影響、展望2018地方選舉結果對台灣政治發展之影響,以及「中天」與「TVBS」二新聞台因報導韓國瑜而被通訊傳播委員會移送事件的評析,均為兼政策與實務意涵的研究作品。
第一篇專論為林爵士副教授撰寫的〈國家、文化、產業的連結:析論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的建構與意涵〉,係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為研究對象,探討國家與文化關係在歷史進程中的轉變。該文指出,文化創意產業法制建構的基本原則,包含自由競爭與國家促進兩大構面,而文創法實施迄今7年後所面臨的問題,在於如何兼顧自由競爭與國家促進的精神下,讓文創產業的法制與政策更為周延?因此,作者也嘗試提出了「重新界定文創產業之態樣與範疇」、「正視文創法中之文化意義體現」及「重新檢視獎補助機制與租稅優惠措施之合理性」三個思考方向,提供未來政策規劃的參考。
第二篇是臺中科技大學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劉以慧助理教授撰寫的〈從社會資本探究原住民部落生產性照顧服務之發展觀點〉一文,她觀察了臺灣原住民社會歷經外在政經結構變革,原有的部落組織與組成已產生各種變化。因此,政府規劃原住民族福利時,也逐漸從給予的消極性措施,逐漸轉移至積極性的能力建構。不過,以現行長期照護的照顧政策專案來看,資源配置仍然著重以都市為中心,卻較少考慮原鄉地區的實際需求。基於此,該文探討新原鄉如何透過生產性照顧觀點發展部落生計,讓族人從集體勞作、換工、資訊分享等社群互動,發揮社會資本流動的功能,進而就部落在發展生計與族人就學、就業、就養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議。
第三篇專論是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李天申、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蕭名凱及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吳宗憲合撰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設置「動物保護基金」之可行性分析〉一文。該文鑒於我國動保意識逐漸升高,並於1998年制定《動物保護法》以落實尊重及保護動物之生命。然而,該法實施廿年來,各界對於動保立法快速與行政能量間落差的批評未曾間斷,人力缺口、預算不足的問題亟需解決。因此,該文提出政府以特別收入基金的模式設置「動物保護基金」,似乎是改善動保資源不足的一個解方,並從法律、政治、行政及財務四個層面,分析該作法的可行性。該文最後還提出了三項建議:第一,修正《動物保護法》賦予設置動保基金的法源依據;第二,基金設置初期可先由政府預算挹注,但應逐漸開發財源;第三,基金的用途必須明確化,且應依問題的輕重緩急建立優先次序。
第四篇專論題為〈社群媒體中意見領袖對公共政策產生過程的影響:以微博「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為例〉,係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生張夢晨所撰。該文本文以「北京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為個案研究對象,透過二手資料考察微博上的公共事務意見領袖這一新群體的出現,及其對中國大陸當前公共政策議程設定的影響。該文指出,從其傳播模式來看,微博意見領袖兼具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雙重屬性,在傳播的過程中,微博意見領袖成為重要的話語權力中心,實現了「初級傳播+二次傳播+多次傳播」的傳播格局。同時,該文研究的焦點置於微博意見領袖如何建構議題,分別從微博意見領袖與議題的關注度、微博意見領袖關於議題的博弈及微博意見領袖如何影響公共政策這三個方面著手,分析了微博意見領袖在議題潛伏期、臨近期、流傳期、關鍵期以及睡眠期的表現和作用。作者最後指出,從民意表達與公共參與這兩大功能出發,對微博意見領袖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較大的現實意義。
本期第一篇政策觀察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暨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高永光所撰〈2018「九合一」大選及其後政治發展之評析〉一文,針對2018年地方九合一選舉之結果,認為在當選人尚未就職前,就已對台灣的政治生態產生重大變化,尤其民進黨內引發了一連串的權力佈局與爭奪的戲碼。該文從「孰勝孰敗」、「對國、民兩黨內部的衝擊」、「對府際關係的影響」、「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及「對重大公共政策的影響」五個面向,分別提出了觀察與分析。
第二篇政策觀察係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潘家鑫助理教授撰寫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劉新圓副研究員所撰〈候選人的公平電視報導:從九合一選舉談起〉一文,對於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進入倒數階段時,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創造的「韓流」聲勢襲捲全台,卻有民眾向通傳會(NCC)檢舉韓國瑜的相關新聞時間過長,而NCC竟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49條規定,罕見地將中天與TVBS移送中選會之情事,提出了質疑。該文探討「選罷法」對於廣電媒體選舉新聞的規範,參考比較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的相關法規與發展過程,指出針對選舉新聞的相關法規,在競選實務與數位元匯流媒介環境中,部分條文已顯露出不合理與過時之處。
我們提供《理論與政策》這個學術與政策交匯的平台,希望理論與實務界透過寫作相互溝通,彼此獲得啟發,進而對理論的精進與公共政策的完善,均能得到助益。本期的順利出版,仍要感謝編輯委員的審查,以及依然義務協助校對和編輯的好朋友們。
總編輯 陳暉淵 謹識
民國1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