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政策第81期
Found 1 match
編輯室報告
《理論與政策》自2016年8月出版第70期復刊號以來,以極為有限的資源與人力,持續為學術界和實務界搭起互動交流的平台。在許多學術界和實務界的作者支持和鼓勵下,我們順利出版22卷第2期(總第81期),尤其令本刊感到欣慰與受到鼓舞。本刊除無償授權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系統外,亦與「聯合百科電子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凡刊登於本刊之論文,均將建置於電子資料庫內供查詢下載,擴大知識交流範圍至華人圈的研究社群。
本期刊載四篇「專論」及一篇「政策觀察」共五篇大作,研究主題既有理論闡釋,亦有分析與探討台灣的民主實踐等課題,還有從媒體公關的實務案例中檢討公部門的危機管理,以及對當前美中經貿衝突下的兩岸關係提出觀察與建言等。這些文章既具有理論探索之啟發,更深具實務運用之意義。
第一篇「專論」為楊泰順教授所撰〈儒家的單元體系與民主制衡的觀念〉一文,分析西方民主制衡觀念源自雙元權威體系,而在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建構的單元權威體系下,難以孕育出組織制度性的民主制衡機制。該文將民主定義為「一般人民有能力對其領袖行使有效控制的過程」,認為要使「控制」得以有效,政治體內便須存在多元權威,使得政治菁英不敢為所欲為。然而,東方的中國並無多元權威的文化底蘊,並主張政治權威應該「定於一」才可能維持安定。也因此,華人社會模仿西方的民主體制時,總是著重於領袖的產生方式,但對領袖產生後的制衡卻往往蒼白而無力。楊教授分析西方社會形成多元權威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因素後,以此說明東方社會因缺乏這些文化要素上,中國人的民主充其量也只是「選舉式民主」,或類似古雅典的民粹式民主,無法對政治權力產生有效的控制。
2018年11月底的地方「九合一」大選過程中,最受矚目的就是高雄市長韓國瑜掀起的「韓流」風潮。高雄市原屬「深綠鐵板區」,即使國民黨亦認為,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躺著選」也能當選。但沒想到的是,國民黨提名的韓國瑜不僅讓高雄「翻盤」,而且他所掀起的「韓流」,一般認為還對國民黨整體選情帶來了加分的效果。韓國瑜如何形成「韓流」進而「反敗為勝」?也成為學界值得觀察與研究的課題。
「專論」的第二篇文章是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蔡政修副教授撰寫的〈論影像傳播在新媒體選戰中的重要性:以2018年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為例〉一文。蔡副教授以2018年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選舉為例,探討韓國瑜的人格與政治形象如何在影片中被形塑,以及相關形象如何透過社群網站的傳播而受到網民熱烈迴響。該文指出韓國瑜成為選民追捧的偶像,以及捲起「韓流」現象的產生原因,是在新媒體時代必先透過影像內容塑造鮮明、具有吸引力的形象,藉以在社群媒體發佈並尋求認同。隨著影像故事的推進,政治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也慢慢增強。粉絲透過影像內容觀看偶像,並組織社群圍繞著內容與偶像互動以增進社群凝聚力,促進粉絲人數的成長。最後,影像成為具有強大號召力的符號,讓內容平台與動員系統可以連結起來。
第三篇「專論」〈社群媒體時代中的政治修辭:以2018年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為例〉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副教授胡全威所撰,同樣是以韓國瑜勝選高雄市長為例,而從政治修辭的角度分析其成功之處。該文首先指出,修辭術最早起源於古希臘雅典公民大會上如何說服公眾和反駁對手,以贏得多數支持的演說技巧,故而修辭事實上就是指「政治修辭」。胡副教授從理論上介紹了社群媒體時代對於政治修辭產生了哪些衝擊後,進一步蒐集選戰期間韓國瑜粉絲專業上的圖文和影片,分析他所使用的論述和語言表達,並歸納成「驚句」創造話題、「金句」展現人生智慧、直白接地氣、不負面攻擊、提升經濟為主軸共5項特色。該文並強調,韓式修辭是「韓流」捲起的重要一環,能以簡單明白的譬喻、金句、驚句,讓媒體記者找出吸睛的標題,以及讓讀者產生共鳴。
第四篇「專論」題為〈故宮南院獸首事件危機溝通策略分析〉,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應用藝術學系專任講師陳非易和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劉蕙苓共同撰寫。該文以危機傳播的語藝研究取向,探討故宮南院在獸首爭議事件中的對外回應。兩位作者採取內容分析法,針對故宮南院發布之新聞稿和國內四大媒體的相關報導進行分析,認為故宮南院面對敏感政治議題所引發的危機事件,並未適時與適當地界定問題與釐清外界的質疑。也因此,即使後來故宮南院極力欲轉換框架,但採取的策略卻未必合適,致使媒體評價負面多於正面,此亦突顯藝文組織的危機與議題管理仍有許多待加強之處。
本期的「政策觀察」係臺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華昇撰寫的〈美、中貿易衝突下的兩岸關係之評析〉一文。該文綜觀當前影響兩岸關係發展之因素,一為美國與中國大陸爭霸之形勢,影響全球經貿、牽動兩岸關係;二為民進黨政府堅拒「九二共識」,並運用美「中」對立形勢,採取「聯美抗中」之策略。陳主任的大作先介紹2016年民進執政以來的兩岸交流互動之梗概,說明民進黨當局堅拒「九二共識」所帶來的影響,進而從「美中貿易衝突形勢之發展與影響」、「美中貿易衝突對兩岸關係及區域情勢之影響」、「美中衝突下的兩岸角力」等角度做出觀察與分析。文章最後認為,在美、中貿易和科技大戰的情勢下,臺灣如維持過去的「親美、和中」立場,才能「左右逢源」、「兩邊修好」,並為延續臺灣發展動能而較為成功的策略,值得我們深思。
本期《理論與政策》得以順利出版,需感謝學界朋友的來稿參與,以及熱心人士的鼓勵。此外,編輯委員和專業學者協助審查稿件,義務協助校對和編輯的好朋友們,更是本刊得以持續定期出版的支柱。特此感謝。
總編輯 陳暉淵 謹識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