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政策第82期
Found 1 match
編輯室報告
本期2019年9月《理論與政策》共刊登四篇專論與一篇政策觀察。
第一篇專論〈從「實業計畫」到「一帶一路」倡議─觀念、政策與國際環境的分析〉係由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周陽山兼任教授與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玫瑄講師共同撰寫。本文運用比較與歷史的途徑,從國際合作與區域發展的角度,分析「一帶一路」倡議的意涵與實踐,研究重點涵蓋:「實業計畫」與孫中山的中國夢;「一帶一路」倡議與歐美國家的反應;當代中華文明的王道觀與天下觀及其面臨的挑戰。本文指出,不同於過去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大型發展計劃,「一帶一路」倡議並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和同質性,並且秉持不干預主義的精神,不認同「文明衝突論」,也不認同新自由主義,更是拒絕結盟與霸權的思維,而是尊重各國自立自主,不推動所謂的中國模式,強調在互學互鍳的基礎上,選擇各國自己的國家發展方向。
第二篇專論〈在民粹主義與貿易保護年代尋求解答經濟不平等的第三條路:內聚式資本主義的丹麥方程式〉係由臺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羅至美教授撰寫。本文採取系統性、全政府、整體性的研究途徑,運用World Economic Forum的「內聚性發展指數」(IDI)的七項政策支柱作為分析架構:教育與技術、基礎服務與建設、貪腐與尋租、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投資中介、資產建構與企業家精神、就業與勞工報酬、財政移轉等,來探索丹麥的內聚性資本主義。本文發現,丹麥表現優異之處在其對於經濟行為者競爭力的培養與發展,提供了一套公平的體系。對個人而言,它提供從幼童時期到成年時期完整的能力培養體系;對企業而言,它提供了從企業創始到營運彈性的市場競爭環境。丹麥方程式凸顯的是:攸關於個人能力培育與發展的政策,諸如教育、醫療、勞動市場政策,是最重要的政策,因為它們可同時關注到經濟成長與經濟公平性,而形成了內聚性資本主義有機循環的主幹。
第三篇專論〈權力分享與解決比利時族群衝突的選舉制度設計〉係由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劉華宗副教授撰寫。本文探討比利時獨特的聯邦主義,引據該國學者認為那並非是深思熟慮後選擇的結果,而是漸進式衝突管理的產物,說明該國選舉制度的缺失,是造成其族群衝突與政黨變遷,導致社會分裂難以治理的主因之一。本文從權力分享角度介紹該國選舉制度,分析自利的選舉誘因、不確定性與程序性的障礙因素,如何影響選舉制度變遷的可能性與挑戰性,並強調選舉制度的設計對比利時的挑戰,並不在使國家統一、完整與和平,而是在於維持荷、法語族群之間的平等與比例性,透過選舉制度的些微調整改變,促使比利時的聯邦及協和體制運作更為順暢,當然這需要更多的公開溝通、互相信任、彼此尊重與深入理解。
第四篇專論〈台灣偏鄉老人的公民參與:民主理論的在地實踐與詮釋〉係由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羅彥傑副教授撰寫。面對早已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本文以民主理論的在地實踐與詮釋作為研究核心關懷,以老人的公民參與為研究主題,運用深度訪談方法,設定志工老人為研究對象,以花蓮縣作為本研究的台灣偏鄉代表及實際研究場域,主要的研究問題有:台灣偏鄉的志工老人政治參與情況如何?與全國性的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同年齡層老人(60歲以上)樣本及所有樣本(不分年齡)相比如何?台灣偏鄉的志工老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公民參與?公民參與對其有何意義?本文發現,相較於全國資料庫的同年齡層老人與所有樣本,本研究受訪志工老人對政治活動極度不感興趣,整體而言,受訪長者幾乎排斥任何政治相關活動,唯一的例外是投票。本文最後建議,未來研究者可考慮至台灣偏鄉進行長期性的田野調查,以取得關於偏鄉弱勢老人的公民政治參與之第一手資料。
本期政策觀察〈以「恩給制」塘塞與不知「確定給付制」的年金改革釋憲〉係由民主文教基金會桂宏誠執行長撰寫。司法院大法官針對立委就公、教、軍退休年金改革修法聲請釋憲,一次公布釋字第781、782及783號解釋,這三號解釋的要旨與結果大致相同,即是對於釋憲聲請者認為退休年金改革修法涉及違反信賴保護、法律不溯既往及比例原則等,均認為具有「合憲性」。本文批判多數大法官以「恩給制」作為立論基礎,以「共同提撥制」為出發點所做的闡釋,認為削減退休金和退除役給與具有合憲性是塘塞、過時與勉強的,也未能探究「公法上職務關係」和「公法權利之保障」的發展。再者,修法削減經確定計算公式與條件所得金額的退休金和退除給與,實已違背「確定給付制」以致侵害人民財產權而屬違憲。本文最後強調,大法官對於年金改修法的釋憲結果,其真實的理由是相信了政府相關部門所言,係因政府財政確實發生極大的困難,但民進黨政府為了總統和立委大選,卻開始進行「大撒幣」的補貼措施,不免讓人質疑財政困難的理由是否堅實。
最後,感謝諸位編輯委員的費心參與編輯審查,以及編輯團隊的鼎力協助與編校,讓本期能順利出刊。
總編輯 陳暉淵 謹識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