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政策第85期
Found 1 match
本期2020年6月《理論與政策》共刊登三篇專論、一篇政策觀察與一篇書評。
第一篇專論〈新區域主義觀點下的中央與地方政府協力關係:行政院組織改造議題與對話〉係由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黃榮源教授撰寫。經歷行政院部會的再造及地方六都直轄市的成立後,本文從新區域主義角度,分別以溝通模式、合作內涵和協同方法等三面向,探索中央與地方政府對組改後職能分工、運作模式等重要議題的認知及期待,並分析未來中央與地方協力治理及府際關係運作之可行模式。本文發現,政府改造除了考量組織架構外,更要注意功能、人員,以及權責關係的變化。在關注機關內部橫向與縱向的整合,以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協調等情況外,首長的態度也是主要影響的關鍵因素,中央應本於分權與授權方式與地方政府協調,引進政府外部民間力量,重視組織整併後不同專業領域在業務與功能發揮時,可能產生的競合與衝突,並應兼顧政策性與非政策性因素,並考量時空環境的差異與職能的動態表現。
第二篇專論〈「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參與及現實挑戰-案例檢討與理論反思〉係由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周陽山兼任教授與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玫瑄講師共同撰寫。本文採用文獻分析法與比較分析法,針對相關的理論觀點進行綜合分析,認為在國家發展與國際援助的相關研究中,不同於「現代化論」與「依賴理論」,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代表著一種新及超越的思維進路和發展途徑;本文亦採用案例分析與比較途徑,以五大國際組織為核心,針對金磚國家丶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丶上海合作組織丶非洲聯盟丶東協各國,進行探討,了解自2013年提出此倡議後,在沿線138個國家不同地區的推展進程,並分析其中的具體案例,檢討相關的核心議題,以及面臨的主要困難之所在,以掌握其發展、限制與困境。本文最後主張,中國今後必須積極建構一套清晰的意理論述,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方針,強調包容、合作丶共贏,歡迎各國自由、自主的加入,如此「一帶一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第三篇專論〈新冠病毒治理衍生另類「戰爭」的思辨〉係由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曹俊漢講座教授撰寫。從全球治理的觀點出發,本文觀察新冠病毒何以作為「戰爭」的意義;解釋新冠病毒發源地爭議的「戰爭」並視其為新文化「戰爭」型態;詮釋新冠病毒成為另類「戰爭」的持續發展;與分析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之間的戰爭;以及探討台灣與世界衛生組織長期以來的政治糾結之戰。本文認為,在全球全面的影響下,如何跳脫對傳統戰爭定義的局限,將其視為另類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前兆,實是當前各界學者探討的核心課題。本文結論,新冠疫情肆虐時期,台灣管控不錯固值得讚賞,但當疫情減緩,台灣應有何種對策則令人同樣關心,換言之,各國鬆綁放寛入境管制,但不少國家開放清單中卻不見台灣,國際又回復到現實面的政治網路中,當各國重啟國際正常的交流時,台灣的防疫成就都在現實外交中淹蓋了。蔡政府在一個全球治理的國際架構中,不營建正道的兩岸關係,亦未在全球治理的私部門與第三部門使力,如何帶領著臺灣的發展,實令人心悸。
本期政策觀察〈對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政策的幾點思考〉係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厲以壯副教授撰寫。本文指出文化即是人類的生活,文化資產涵蓋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各個層面,論及國家文化資產政策,首由法律談起,我國現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即文化資產的母法,將「文化資產」區分成有形、無形二大類,在「有形」下再細分「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古物」與「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無形」下則分為「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等,依這些不同分類分別審查及指定、登錄,均各訂有相關辦法。本文主要討論「文化資產」還需要再細分不同類別嗎?以及「古蹟」、「古物」應該要有多「古」?「古」重要嗎?本文結論認為,保存文化資產的世界潮流不僅保存精緻文化,也保存常民文化,人民對文化資產的認同無法強迫,民眾與地方政府在開發利益與文化資產之間往往選擇前者,此乃價值選擇,必須等待臺灣社會整體觀念的改變。
本期書評係由逢甲大學陳芙萱兼任助理教授撰寫,介紹Richard H. Thaler和Cass R. Sunstein於2008年合著:《Nudge: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本書探討人們微觀動機所造成的行為影響,認為人們決策時容易受到偏見影響,這些慣性偏見是有系統、有規律的,導致人們被「推」向「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進而直接做出非常理判斷。本書主要重點概述及結論包含:一、選擇設計師:人們在選擇的同時,不自覺受到選擇設計師選擇情境中的推力驅使,推向選擇設計師期待的特定方向;二、自由家長制:輕微的推力是在不違背個人自由選擇的前提下,再加上一點溫和的「家長制」,透過制度、規則或政策來影響人們比較容易做出依據自身的判斷;三、一般人與經濟人:認為人們不容易做出正確選擇,故以適度推力幫助人們做決定是必要的;四、設計選擇架構:若計畫設計者能力充足,就可以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因此應該由更理性的選擇設計師,強力推薦使用預設選項;五、市場機制與誘因:最好的推力必然會用到市場的力量,高明的選擇設計更不會忽略誘因的影響;六、第三條路:調合自由主義與家長主義的價值,走出政府干預與自由市場之間的第三條路。
最後,感謝諸位編輯委員的費心參與編輯審查,以及編輯團隊的鼎力協助與編校,讓本期能順利出刊。
總編輯 陳暉淵 謹識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