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政策第86期
Found 1 match
本期《理論與政策》共刊登四篇專論與兩篇政策觀察。第一篇專論〈利他動機類型影響社會企業之選擇及管理模式之研究〉由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吳宗憲教授與同系碩士張雅彥和陳奕伶共同撰寫。本文針對社會企業家個體的動機進行研究,透過對動物保護領域的社會企業進行實證調查發現,利他動機不應被視為一種先驗且單一的元素,而是可以區分為不同類型,進而影響到社會企業家進入社會企業之前的職業選擇、投入社會企業時的經營管理模式,以及投入社會企業之後所遭遇的困境及解決方案。本文強調,利他動機的分類是可以根據超越性區分為不同的社會企業類型,但不同的動機之間可能是有衝突的;而每一種管理模式都有其特殊的優勢,但也同時具有其劣勢之處,不可能僅取其優點而不接受其可能造成的困難。本文建議,管理者了解其中的差異之後,將能夠針對差異的社會企業,發展出更健全的經營策略,政府也更能根據多元的類型,為不同的社會企業提供不同的政策輔導方案。
第二篇專論〈日本推動地方創生的制度與四個個案的分析〉係由暨南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王皓平兼任助理教授撰寫。在「少子高齡化」的趨勢下,為了防止地方人口減少及人口過度集中於東京都市圈,並活化地方資源,日本內閣於2014年提出「地方創生」政策,本文首先介紹在這政策下日本推動地方創生的緣起與制度設計,並探討以政府主導/民間主導、營利性質/非營利性質兩個分類標準下,建構出2乘以2的4個分類個案係分屬4個地方創生類型,分別是:青森縣田舍館村(政府主導/營利性質);北海道東川町(政府主導/非營利型);瀨戶內海DMO觀光地行銷組織(民間主導/營利性質);鳥取縣學生人才銀行(民間主導/非營利型)。本文結論發現,這4個案中,政府涉入較強者,是政府自行主導;政府涉入較弱者,至少還有政府補助金或委託事業費的資助。而民間主導者,未必完全是商業導向,商業導向至少從目前個案看來,還未必能夠自立不靠補助來經營。而理念型的NPO組織,爭取社會支持及政府推動,是獲得資源為其地方創生事業持續生存的關鍵。
第三篇專論〈不同制度論觀點下的制度起源問題: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的個案研究〉係由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陳敦源教授、同系博士生呂季蓉、博士候選人劉意詮及呂佳螢共同撰寫。本文植基在新制度論的範疇當中,以行政中立制度化的概念出發,運用台灣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成立的過程為「關鍵個案」,討論台灣民主化過程當中,相關行政中立制度形成過程的理論與實務的問題。本文試圖從理論與經驗資料的對話當中,找出不同理論之間的可能落差與優劣,藉由新制度論觀點的重新詮釋,彰顯研究人事制度起源在公共行政學界的重要性,亦從官僚控制理論的相關研究中,提供一條結合行政中立與制度起源的路徑。本文最後也對實務工作者提供一個全面了解單一文官改革個案背後可能因果論述的機會,以增加未來在實務工作上的想像與知識,藉以打開長久以來台灣學界對行政中立研究「重訓練、輕忽保障機制設計,以及焦聚規範性理論、忽略實證研究」的現象。
第四篇專論〈以批判理論新葛蘭西學派解讀英國脫歐的原因與未來〉係由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倪周華助理教授撰寫。基於認定新功能主義與自由政府間主義在理論的解釋局限下,本文提出新葛蘭西學派對全球政治經濟的觀點與其價值,認為該學派以批判理論為基礎,以動態的分析模式,將國家組織去人格化並置於全球經濟架構分析,以階級重組、聯合與支配,觀察國家與超國家組織的連結,國家並非單向地接受全球政治經濟的影響,亦是全球政治經濟的規範的參與創造者。本文運用該學派將英國脫歐議題置於全球政治經濟背景架構下,進而分析英國及歐盟整合與國際政治經濟結構變化的關係,探討英國脫歐公投過程中英國社會不同多元力量在競合與利益上的發展,檢視意識認知與經濟物質的變化和新自由主義國際政經秩序間的辯證關係。本文最後提出英國脫歐所呈現的歷史結構與霸權意識轉變,社會結構的內在外在變化因素與未來可能發展方向,以及其對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後續影響。
「政策觀察」的第一篇文章為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李有容副教授撰寫係〈中國大陸推動企業建構反賄賂管理標準的觀察〉。多年來,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在與外國貿易時,很關切賄賂行為影響了競爭的公平,乃至於損及了國家利益,而反腐倡廉也是中國大陸過去幾年來重要的改革目標。2016年「國際標準組織」(ISO)推出了一套「反賄賂管理體系」(Anti-Bribery Management Systems, ISO 37001),中國大陸深圳市於次年亦擬定出「深圳市反賄賂管理體系」,開始向企業試行推動從內部管理來防杜行賄行為的發生。本文檢視ISO 37001的基本運作與在中國大陸的運用,發現此標準已有在地化的趨勢,不論是深圳標準或其他產業標準,都開始在企業內部管理上注重反賄賂的規範。儘管這些標準的規範形式各異,但說明了反腐倡廉已開始向企業文化紮根。本文認為,在適用性上,國際標準規範的內容應朝向抽象的精神層面,標記出趨勢的大方向,以共建公平競爭的國際貿易環境為宗旨;國內標準可朝向具象化的操作面較為合宜,而各產業與團體自行規範的標準,應以最符合該產業的特色規範為佳。
第二篇「政策觀察」是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桂宏誠兼任副教授撰寫的〈考試院的存廢與其第十三屆任名人選適法性疑義〉一文。第13屆考試院正副院長及考試委員已於今年9月1日就任,但人事卻是在廢除該院的聲浪下通過任命,故其人選的資格背景值得觀察與探究。本文指出,本屆考試委員的提名有別以往,竟無一人來自常任文官體系者,意味了民進黨對常任文官的不信任,且對須建構中立且穩定的文官體系缺乏價值上的認同感。本文更還指出,總統提名人選時並未依據法律,使得不符法定資格者亦順利獲得同意任命。本文從實務的角度出發說明考試權獨立所具有的制衡意義,總結這次的提名,認為文官制度正面臨類似歐洲中世紀天主教「裙帶關係」及「朋黨政治」分食政府官職的挑戰。
本期的出刊,仍要感謝參與稿件審查的學者專家及編輯們的奉獻。
總編輯 陳暉淵 謹識
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