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韓熙載夜宴圖〉,為五代十國南唐畫家顧閎中的作品,見於宋《宣和畫譜》,現存此本為宋摹本,圖為絹本設色,長335.5公分,高28.7公分,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代繪畫藝術最興盛的地區是後蜀和南唐,南唐中主李璟喜愛文藝,對畫士尤其恩寵。他在前代南吳的基礎上,將流散的畫家召集到宮中,仿效後蜀畫院的制度,於保大元年(西元943年)建立了翰林圖畫院,先後在畫院供職的畫家有:顧閎中、周文矩、高太沖、朱澄、曹仲元、王齊翰、梅行思、解處中、衛賢、趙幹、董源等十餘人,當時繪畫的繁盛,幾乎空前。
後主李煜即位後,見韓熙載頗有才能且屢上忠言,欲拜之為相,然而韓熙載已見北宋國勢的強盛與南唐朝廷的衰弱,不願作亡國宰相,故大肆蓄養家伎,並讓家伎與賓客們雜處嬉戲,欲以此自污聲名,以避為相。原本後主惜其才不加以理會,然而這樣的行為引起譁然物議,後主又聽聞到許多流言蜚語,便命畫師顧閎中夜訪韓熙載家中一探究竟。
趁著月夜,顧閎中混入來來往往的賓客之中,一踏入韓熙載的宅第,只見大廳紅燭高照、燈火通明,竟無夜間該有的寧靜氛圍,茶几上水果羅列、茶點盈桌,女伎與賓客們自在調笑,宴會開始之後,琵琶清亮的音色吸引了眾人目光,緊接在後的是韓熙載親擂撼動人心的羯鼓,與寵伎王屋山輕盈曼妙的六么舞,篳篥與橫笛的樂隊伴奏更令人目不暇給,然而顧閎中欣賞夜宴之餘,也不敢忘記自身的使命,暗自記下與宴大臣的樣貌、女伎與賓客們的互動,這才是後主所關心的。
宴會結束,顧閎中回到畫院後便開始了〈韓熙載夜宴圖〉的繪製工作,為了展現長時間的夜宴場景,特別將這幅畫分為五個段落,並根據時間順序依次繪出夜宴場景,每段以古代室內常見的裝飾性傢俱屏風相隔,又以屏風相連,使各場景既獨立又相互連繫,終於完成了這幅構圖緊密結構完整的〈韓熙載夜宴圖〉。
展開這幅圖軸,一股高貴而典雅的浪漫氣息躍然紙上。黑色的几案坐榻,沉厚古雅;寬大的屏風,氣派豪華;媚人的侍女,綺羅飄香。桌上青白瓷杯盤裝滿鮮果與茶點,樂曲如浪潮般更迭而至,曲高和寡的〈霓裳羽衣〉與街坊傳唱的〈六么〉,彷彿都在耳中縈繞,女伎與賓客們相互調笑的動作,突顯了五代亂世中人們及時行樂的真實情感。
〈韓熙載夜宴圖〉全畫主角南唐重臣韓熙載的歷史評價兩極,有些人認為他蓄伎夜宴的行為放蕩不羈,另一派認為這只是韓熙載用來自保的行為,本書為了還原歷史真相,在史料的蒐集上我們下了許多工夫,除了正史之外,也兼採民間筆記雜史,希望呈現最真實的韓熙載,解開歷史的謎題。
我們將整理韓熙載生平最為精詳確實的《十國春秋》作為綱要,並以北宋‧司馬光所撰編年體的史書《資治通鑑》為韓熙載的生平大事進行年代的定位,搭配韓熙載自述生平的〈行止狀〉,與身故時南唐‧徐鉉奉命撰擬的〈墓誌銘〉互相參酌,建構韓熙載一生的行誼作為。再揀擇上述筆記與雜史增添韓熙載日常生活風貌,呈現文人雅士性格的多元色彩。
除了圖畫人物、場景的刻劃,畫中器物的查考也是我們所著重,〈夜宴圖〉出現的樂器琵琶、羯鼓、拍板、橫笛、篳篥,以古畫與古物比對,皆為唐代式樣,而男女服飾衣著特色,則介於唐宋之間,細腳桌椅床榻則略帶宋代風格,樸實典雅的注子、溫壺保存五代遺風,畫裡的細節被近代的研究者們作為斷代依據,也讓我們更了解中國歷史上器物的演變流傳。
全書先以〈五代亂世中南唐重臣韓熙載〉、〈韓熙載夜宴圖成畫與畫師顧閎中〉、〈人物介紹〉、〈南唐的音樂與樂器〉,對全畫的歷史背景與圖面資訊做全面性的介紹,再以〈韓熙載夜宴圖時代與場景順序考〉考證此畫的流傳與構圖,對於畫中錯置的情節順序我們試著調整剪裁,依次描寫【聽樂】、【觀舞】、【調情】、【清唱】、【歇息】等五個段落,最後以〈結語〉剖析此畫在藝術上與歷史中的價值。
歷史如洪流無情,然而藝術卻因時間流轉而綻放,這幅〈韓熙載夜宴圖〉記錄了南唐小國於五代亂世中的浪漫丰采,本書以豐富的圖文與充實的內容,引領讀者再次進入那動盪的時代,體驗華麗而淒婉的音樂盛會,讓朝臣雅宴再度滋潤21世紀人們的心靈,中華藝術文化得以延續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