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記憶力知多少?迷思、誤會一次破解!

  【現代人的煩惱】   現代人更應該關注記憶力的問題,原因很多。想想看,若有超強的記憶力,其他能力也會跟著變強,如注意力、抽象思考力、人際關係、空間感、表達力以及語言學習力等。簡單來說,記憶力是增進大腦各功能的關鍵。 在美國,年過五十的成年人都深怕自己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國家公共廣播電台每週都會播放益智節目「讓我猜猜看!」,而各種社交場合(如晚宴、員工聚餐等)也會用猜謎來當餘興活動。在狂歡暢飲之際,大家在台上模仿不同的角色,看看誰先想出那個角色的名字。無可避免的是,一定會有人拿出智慧型手機,上網查詢正確答案為何。「快!快點!」以免有人懷疑你有阿茲海默症的初期症狀。 其實阿茲海默症並不那麼常見,但我們總忍不住向親友表示,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差。通常人到了中年都會有這種焦慮,雖然一點根據也沒有。政府單位也開始關注全民的記憶力問題以及其徵兆。社會上有這種恐慌,是因為大家都不了解記憶的形成方式。 試著回想看看,今天早上發生了哪些事情,任何平凡的小事情都可以。接著再想想,這些回憶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我沒有請你去回想,沒有特別緣由的話,你也應該不會想起來那些小事。 基本上,此過程就是重新回想之前發生過的事情,就技術上來說,就是努力提出儲存在大腦中的資訊。 記憶跟夢境、想像一樣,都是因人而異,取決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 記憶與照片或影片也不一樣,後者是用科技記錄過去的事件,但它們不是記憶。   【大部分的記憶問題都與腦力無關】   既然如此,我們先來探究何謂正常的記憶。下面列出幾個問題,並請你判定它們是(a)認知功能正常或(b)記憶力出問題。   問題一:「我在宣傳單上看到有特價商品,於是開車去到大賣場購物。買完出來時,我不記得車子停在哪裡了,花了好幾分鐘 才在廣大的停車場找到它。」 答案是a:認知功能正常。在你駕車前往大賣場的途中,全副心思都在要買的特價商品,所以沒去想車要停在哪裡。你把車子停在賣場入口附近的停車位,然後開始購物。你根本沒有記住車停在哪裡,所以走出賣場時才找不到車。英國大文豪山謬・強森說過:「記憶力的訣竅在於專注力。」強森指的是全神貫注,精神力集中在單一的外在事物。你沒有留意車停在哪裡,所以只有片面的印象。後續章節會再詳細探究專注的問題。   問題二:「我在賣場了特價商品,但離開後我忘記自己是開車還是搭車來的。」 答案是b:記憶力出問題。當事人的記憶力可能已受損或有早期的認知功能障礙。在這個例子裡,你不是忘記某件事情(你停車的地方),而是無法回想起如何到大賣場。這一路上,你肯定跟周遭的人事物有互動,如你自己開車的話,會記得交通狀況或收音機播了什麼歌;如果你坐公車的話,會記得路上的風景或乘客。   問題三:「我忘記了孫子的名字。」 答案是a:「認知功能正常。你越喜愛對方,就越能記住對方的名字。山謬・強森認為,專注的基礎就是「喜愛」。我們不會把心思用在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即便你不喜歡自己的孫子,也記不住他的名字,甚至造成家庭失和,但這不代表記憶力受損。   問題四:「家人相聚時,彼此對於一起出國旅行的印象都不同。」 答案是a:認知功能正常。即便是同卵雙胞胎,彼此也不會有相同的人生經歷。兄弟姊妹的性別、年齡差距與大人的互動方式有差別,就會造就不一樣的人生經歷,形成的記憶也不同。   問題E:「我以前橋牌打得不錯,但現在我打牌時腦袋總是一片混沌,不記得各家打過什麼牌了。現在沒什麼人要找我搭檔玩牌了。」 答案是b:記憶力出問題。以前花時間學過的東西忘了怎麼做,這就很嚴重了。經常做某件事,就很難忘記它,除非程度落差太大。如果你以前橋牌只是打得很普通,那後來表現不好就不是問題,也許你只是對這項遊戲厭倦了。但如果你曾經是高手,如今卻沒人想和你一起打橋牌,那麼最好找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   問題F:「我從辦公室開車返家時下錯了交流道。我以前從來沒犯過這樣的錯誤。」 答案是a:認知功能正常。開車屬於神經科學家所謂的程序記憶。只要執行某個動作的次數夠多,就不再需要有意識、專注地去做它。開車往返公司與住家,日積月累下來,就能建立某種程序記憶,這也包含開啟或關閉自動導航的時機,也就是大腦的自動化程序。恍神、分心欠缺注意力都會中斷程序記憶的運作,造成「過度學習效應」,正如有經驗的運動員都知道,努力過頭會影響到實際的表現。在上千個小時的練習後,我們建立某項程序記憶,讓身體自動去執行某種動作,但有意識的行為會打斷這個SOP。所以運動員太緊張、焦慮的話,就會影響到他的程序記憶,因而表現失常。我們在這例子看到,記憶的不同功能也會彼此發生衝突。   問題G:「越來越難記住大家的名字。」 答案是a:認知功能正常。各年齡層的人都會抱怨這個問題,還因此擔憂自己會得了失智症。但這現象很常見,不是記憶力的問題。名字有一兩個字被換掉很容易,也有不少人以為我叫大衛・雷斯塔克或賈斯丁・雷斯塔克。重點在於,名字與臉孔間並不存在必然的連結,所以我們才會忘記同事的名字。後續我會提到一些有用的方法,只多多練習,就能記住大量的人名。這樣一來,你就不會在社交場合出糗,也就是在介紹彼此認識時,腦袋突然一片空白。 除了專注,提升記憶力的第二個方法就是創造意義。若是某人的名字很難記,你可以將它連結上某個鮮明的圖像或聲音。這是有科學根據的:運用有某種規律的一系列數字、字母或圖像,就能記住某件事物。記憶術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紀,我在第二章會談到。   問題H:「我去超市前得寫好採購清單,否則一定會忘記該買的東西。但另一方面,我是專業的舞台劇演員,即使已八十多歲了,上台表演還是不會出錯。只要週末花時間研讀劇本,週一就可以參加排練,不需要有人幫我提詞。」 答案是a:認知功能正常。這位演員所提出的問題涵蓋了本書會探究的許多主題:專心、動機、思慮、心像等。他已經八十歲了,會忘記某些雜務事項,這是可預期的。上了年紀後,買東西就要列出購物清單,否則就難以記住。但確實有方法可以改善這現象,後續章節將會深入探討。 這位資深演員所描述的第二個現象很有趣。熟記新劇本和台詞,早已是他的第二天性,是自動化的認知過程。相較於此,列購物清單時,大腦運作的是另一個在退化的區塊,而這是所有八十歲老人都會有的通病。他並非刻意地去區分背劇本與處理生活的能力,而是他在劇場打滾多年,才會造成前後兩者的落差。   問題I:「我收拾好行囊準備開車去旅行,但上車時想不起來打算要去哪裡。」 答案是a:認知功能正常。這種經驗看似難以理解,但許多人都發生過。這種情節好像只會出現在搞笑電影中,但確實是我某位患者的經歷。他工作過勞又壓力大,前一陣子才勉強接受同事的建議,準備要用掉累積已久的特休。他親自擬好了假期行程表,但內心的恐慌與焦慮卻沒有消退。他還做了全套的醫療檢查,包含記憶功能檢測,結果顯示出他一切正常。這個案例乍聽之下有點怪異,但當事人的認知功能的確沒問題。因此,每個抱怨自己記憶力出問題的人,也許都有各自的生活難題。   【提升記憶力有好處沒壞處】   想要信任自己的記憶力,就要找到對的方式去訓練它。 對大多數人來說,忘東忘西是日常的一部分;已知道事情怎樣都想不起來,就好像得了輕微的失憶症。因此,健忘不是罕見的記憶障礙,而你也不是特別無能。不然,請回想一下今天午餐吃了什麼?這件事情想起來不難。接著,請再回想一個月前的今天午餐吃了什麼?如果你還記得,那我確信當天一定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情。再往前想想,兩個月前的今天你午餐吃了什麼?(有些記憶大師可以記得)。同樣地,除非那天有發生一些特殊事件,讓你有個心理上的連結,否則你不可能記得住的。 從以上這項小實驗,我們就能得出十分重要的論點。 我們自以為能記住很多事情,但一旦有人問起,實際上卻都記不得了。不過,如果某些事情很重要又帶有情感,你就會記得住。因此,想要提升記憶力,就要找出它情感上的意義。 記憶的形成有賴於三項程序:編碼、儲存以及檢索。而以下是兩種常見的問題:   編碼錯誤:在社交場合上,當你若有所思或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中,那就不太可能記得新朋友的名字。缺乏專注力,便無法形成相關的記憶並對其編碼,所以你之後會想不起那些人的名字。 檢索錯誤:成功對某段訊息編碼、儲存後,卻無法在腦袋搜尋到它。   編碼錯誤與檢索錯誤都很常見,差別在於,前者還能讓人找到線索,而後者則是令人腦袋一片空白。因此,大多數的考試都有選擇題,這樣學生比較容易在眾多選項中找出正確的答案。沒有任何選項的問答題比較難。 在形成記憶的三階段中,第一項「編碼」最為關鍵。本書的許多記憶法都與增強編碼有關。舉例來說,將文字轉換為畫面就很有用,因為視覺是人類直接的感知。一般來說,我們天生就有觀察力,不需要他人的教導就懂得觀看事物。但我們必須透過學習、甚至花費一番努力,才會閱讀與書寫。得出清晰又有品質的影像,便是獲得超強記憶力的關鍵。我會在第三章詳細說明。 如前所述,情感最能帶動鮮明的畫面,以利於記憶的形成。舉例來說,某天你在假日高爾夫球賽中痛宰了好友,也好想立刻告訴所有人。當你打完第十八洞時,你十歲的女兒跑上前來祝賀,但她突然被蜜蜂蜇到,幸好一旁有人會簡單的急救法,以解除她過敏發作所導致的氣喘。那麼,往後會想起這一天時,你會記得是贏了球賽還是女兒得救? 但就連最鮮明的記憶都會受時間所摧殘,而大腦會有補償作用。正如我最喜愛的作家喬治・歐威爾所言:   一般來說,隨著時間推移、某個時期遠去,當時的記憶變會減弱。為了持續體驗到新事物,我們便得適時拋棄舊事物,以騰出心靈的空間。但有時,某項記憶在一段長時間後反而會變得更清晰,因為當事人有了新的眼光。他能聚焦在那件往事上,而不會把它與其他事情混為一談。   你應該關心自己的記憶力。只要你下定決心要提升並維護記憶力,就一定有機會保護自己遠離阿茲海默症的侵擾。關鍵在於你所付出的努力,而我將提供許多訓練法。記住,每天都要練習,過程不僅要有效率,也必須有趣且有挑戰性。我的目標是引起你的興趣、激發你的熱情,讓你發展自己的記憶技能。 再補充一點,當前,沒有任何方式、也沒有人可以保證,你一定不會罹患阿茲海默症。不過,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我發現記憶力超強的人極少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的腦部疾病。換言之,記憶力差不必然會發展成失智症,但記憶力好就有助於消除罹患這個疾病的疑慮。也就是說,增強各種記憶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為了發展超強的記憶力,第一步是探究數世紀以來人們對它的觀念為何。人類何時開始關心這個問題,又用過哪些方法來增強記憶力。而相關的理論依據為何?如今是否依然有效?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先來回顧兩百年來的歷史,看看思想家們針對記憶提出哪些研究和論點。   ▍ 本文節錄自  理查.瑞斯塔克《記憶強化全攻略》
人文科普

釐清醫學謠言,做出適合自己的保健決策

自序   我自民國75年執業至今,一瞬眼37年便過去了。行醫37年來,我每天都在幫助患者做出重要的健康決定,也時常遇到許多接收了錯誤資訊的民眾,不論他們的訊息是來自家人或媒體,那些所謂「有益健康」的認知根本大錯特錯,而他們也常在習以為常中忽略掉其中的真實性。   實際上,以這些錯誤認知來進行治療也往往效果不彰、甚至無效;然而當我以更現代化、科學化的新思維為患者進行治療時,反而得到不錯的療效,這讓我更確定這些廣為流傳的錯誤訊息必須進行修正。舉些常見的例子:扁平足穿足弓鞋墊能護關節?過敏兒要游泳?運動傷害後到底該冰敷還是熱敷?婦科聖藥四物湯的飲用時機又是何時……等,以上這些都是常見的錯誤認知,也是我想要為大眾釐清的醫學謠言。有鑑於此,我意識到自己有必要撰寫一本受眾更廣的書籍,撰寫這本書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行醫多年,至今我已發表有學術專書2本、科普著作21本和56篇學術論文,其中包括4篇SCI論文,但這本書堪稱是我心目中最想出版的一本書籍。出版本書目的在幫助民眾辨識時下熱門醫療保健資訊的真實性,讓大家在面對各種健康問題時,如何做出適合自己的保健決策。在我門診中常見的肌肉骨骼疾患,到各式飲食及中藥禁忌,以及一般民眾相當重視的減重及皮膚保養等諸多固有迷思,我都在這本書中逐一解釋、逐一破除其中的謬誤。   希望各位讀者能保持開放的態度,摒除先入為主的觀念,輕鬆愉快的閱讀這本書,相信大家不僅會發現其中許多觀點出乎你的意料,也能因書中的建議獲益,盼各位在閱讀本書之後,可以建立起對醫療保健謠言的抵抗力,不受錯誤訊息誤導,健康、亮麗、快樂過每一天。   ▍ 本文節錄自  陳潮宗《你一輩子信以為真的醫學誤解:權威中醫師破除常見陳年健康迷思》
文學小說

《愛的詩集》(選錄)(詩)——室生犀星

〈永不到來的女子〉 在風寒如秋天的日子 我面對柿子樹蔭下的庭院 仰望清澄似水的天空 眼前是書案 卻又無時無刻不看著庭院 我看著凋謝的牽牛花 又讚美挺拔的芙蓉 覺得它在等著妳 正在歌頌著面帶美麗微笑的妳 等待像鴿子一般的妳 柿子樹影換了位置 天色被晚霞沉浸 我點了燈,又回到桌案 今夜異於以往 是輝煌的月夜時 我清掃庭院使之如璧玉般潔淨 愛惜花卉如璧玉 歌頌像小笛子一般吟唱的蟲兒 我邊走邊想 想著想著又仰望天空 再回頭把院子掃得一塵不染 嗚呼!清掃乾淨 我居住在清淨的孤獨之中 等著永不到來的妳 看似滿懷歡喜 卻又孑然一身 今晚我依然沉浸在渾身的思念中 等待著妳的身影 嗚呼!我將畢生反覆著 向未知的那一刻祝福 向未知的那一刻祈願 祈願一個人的來訪   〈雨之詩〉 雨就像是愛情 不分晝夜地下著 人們憂心忡忡地 看著才剛冒出新芽的菜園 逐漸被雨水淹沒 雨滴一如往常地 孤寂飄降的樣子 也原封不動地映入人心 人們優秀的靈魂 也悲傷地浸泡在雨水中 永永遠遠地被淹沒 永永遠遠地滿懷辛酸看著這場雨   ▍ 本文節錄自  室生犀星 《大正的浪漫》
職場成長

提升管理力,讓自律更有效

╱「自律」也可以輕鬆達成 今年是我全職寫作的第十二年。 作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我面臨的最大考驗是:如何才能足夠「自律」。 畢竟,我不用朝九晚五地打卡,想幾點起床就幾點起床,想摸魚就摸魚,不想工作時就不工作。沒有人監督,不用對任何人交代工作。如此過度的自由,有時候也會成為拖累,讓人活得不規律、不健康,沉迷於享樂,而無力實現目標。   所幸,這些年的自由職業生涯,我一直保持著極度自律。每天按時起床,並堅持寫一篇文章;公眾號(編注:公眾號微微信上可供行銷推廣,企業宣傳的平台)「湯小小」保持日更;每個月準時開班,幫學員解決各種問題;每年做一到兩個新項目;學一項新技能!   這樣日復一日地自律,不知不覺間,我拿到了很多連自己都不曾想過的成果: 在紙媒時代,一年發表1400篇文章; 做自媒體時,積累了350萬名讀者; 成立寫作營,幫4萬名學員實現了寫作變現; 出版了兩本書,製作了10門課程; 從鄉下小女孩成長為公司創始人,有了自己的團隊。   經常有人問我:每天堅持寫一篇文章,一堅持就是十二年,到底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呀?其實,我從來沒有覺得堅持寫作十二年是一件辛苦的事,更不覺得需要用到毅力。相反地,我覺得很輕鬆,哪天讓我不再堅持了,我反而會覺得難受。自律從來都不是苦苦堅持。像苦行僧那樣生活,沒有人會喜歡,也沒有人願意多年如一日那樣過。真正的自律,其實很輕鬆,而且是越自律越輕鬆,就像肌肉記憶一樣,你不用多有毅力,便會不由自主地做那些重要的事。   因為自律,我還獲得了足夠的自由。因為可以高效地把事情做完,能騰出足夠自由安排的時間;又因為取得的那些成果,讓我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讓我每天只需要工作3個小時,其他時間可以有更多新學習、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輕鬆、自由、想要的事業成果、理想的生活,這些都是自律帶給我的。很多人都知道自律的威力,可在自律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些人自律得特別痛苦,如同「頭懸樑,錐刺股」,所以很害怕自律,也很難堅持下去,畢竟,誰願意過苦日子呢?   有些人自律得特別低效,每天忙著做各種事情,學習各種知識,可就是效率低下,花了大量時間,卻始終拿不到滿意的結果。   有些人總是上癮失控,忍不住玩遊戲、刷短影音,控制不住自己,以至於重要的事情沒完成,生活和工作都處於失控狀態。   有些人做事拖延,不管多麼緊急的事情,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肯行動,時間不夠,只能敷衍或加班,所以常常誤事。   有些人總是3分鐘熱度,明明想要一直自律,可堅持了十天半個月就不了了之了。   久而久之,這些人會越來越懷疑自己,也越來越沒有信心。一自律就著急,總想儘快看到成績,結果越急越焦慮,越急越不能自律。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明明那麼想自律,為什麼做不到呢?   我不喜歡咬牙堅持,更不喜歡苦苦自律,不管做任何事情,我都會研究怎麼做才能更輕鬆地做好它?對自律這件事,我也找到了很多可以輕鬆自律的方法,讓大家不用太辛苦,不用加班,用舒適的狀態去自律。   經常有人說「自律需要跳出舒適圈」,可是,我認為只有在舒適圈,人們才會更輕鬆更自在。但在舒適圈裡不代表你可以直接「躺平」不努力。在舒適圈,一樣可以努力,可以快速成長,可以養成自律的習慣。   太痛苦的事情很少有人能堅持,但如果能在舒適圈,我們更容易堅持做一件事。這些年我就是這麼做的,從來沒有跳出過舒適圈,但一樣做到了極度自律,並獲得了快速的成長。   所以在本書,我會和大家分享我在自律過程中最容易遇到問題,分享如何在舒適圈自律的76 種方法。每種方法都很容易實操,看完會相信應該會受益匪淺。看完本書後,相信你一定可以輕鬆養成自律的習慣,可以用自律獲得自己想要的成績和自由。   ▍ 本文節錄自  湯小小《在舒適圈自律:別當工作狂!唯有自律,才能享受人生》
心理健康

【書評】聆聽內在的指引與呼喚

  文/魏景承   聆聽內在的指引與呼喚   本書的目的是給你一張地圖,引導你走出痛苦和沮喪,讓你不僅在工作和組織,甚至在整個生活中,跨向真正的成就,簡而言之,它將引導你去找到自己內在的聲音。如果你接受這種選擇,無論地位如何,你的影響力將大大擴展,激勵你所關心的人、你的團隊、組織去尋找自己內在的聲音,並提升他們的效能、成長速度及影響力,你將發現這種影響力和領導權威來自選擇,而不是來自地位或職銜。   如果你只想讓生活發生較小的變化和改進,只要關注自己的行為和態度就好;如果想讓生活發生本質上的重大變化,你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意思是感知、假說、理論、參考系統,或者說是透過它來看世界的一副眼鏡。正確思維模式的力量,它能解釋問題,然後提供指導,新的知識時代將奠基於新的思維模式,一個完全不同於工業時代的以物質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我們稱之為全人思維,人類之所以和物有所不同,全因為具有四大要素:身體、心智、情感和心靈。   人類四項基本需求和動機,生活(食衣住行等生存下去的物質需求)、學習(自我發展與成長的心智需求)、愛(人際關係,也就是愛人、被愛,有歸屬感的情感需求)和發揮影響力(人生有意義和對他人有貢獻的心靈需求)。   無論男女老少、有錢還是貧窮,每個人都在以下兩條路中抉擇:「一是通往平庸、寬廣而易行的大路」,另一條則是:「通往卓越和意義的道路。」   內在的聲音就是通往卓越的道路,走在這條路上的人會找到自己的心聲,並激勵他人去尋找。   一旦你找到了內在的聲音,擴展影響力、增加貢獻,等於也激勵了他人去尋找他們的聲音。「激勵」(inspire)一詞源自拉丁文inspirate,意思是「把生命注入他者」,當你認可、尊重他人,設法讓他人能在身體、心智、情感和心靈等四個層面發出自己的聲音,如此,他人潛在的天賦、熱情、創造性、才能和內在動力,就獲得了釋放。   尾舵態度和精神,優秀的人全都熱愛別人不喜歡的工作,這絕對不是在開玩笑,因為這種工作可以給他們很大的發揮空間,沒有人在乎,沒有人監督,你可以完全做主!你可以親自動手,可以犯錯、可以冒險、可以創造奇蹟!   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受害者,對於別人的行為,他們永遠有自由去選擇應對的方式,這個社會總是過於強調受害者心理和譴責他人的思維,實際上,每個人天生就有能力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選擇一種提升影響力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成為老闆(自己)的領導者。   不論你面臨什麼問題或事務,都可以採取某種等級的自我授權,你要有足夠的敏感,要有智慧,要掌握時機,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有所作為。不要抱怨、批評或消極的處理遇到的問題;尤其特別注意不要推卸自己的責任,只是把失敗歸咎給別人。   採取主動行為需要有願景,有某種標準遵循,還需要有紀律的約束,你應該投入熱情,讓良知或原則引導,最終贏得一個有價值的結果。 良知經常告訴你「為什麼」,願景標識你正努力去「完成什麼」,自律表示你將「怎樣去完成」,而熱情代表了「為何而戰的力量」。   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並不是世界本來的面目,而是我們眼中的世界而已,在開始認識周圍事物之前,我們已經形成了某種思維模式,因此,想要相互理解,首先要做的就是溝通。   理解別人並不意謂贊同他的觀點,它只是表示你能夠用另外一個人的角度、心靈、頭腦和靈魂看這個世界,被別人理解,是人性深層的需求;一旦這個需求得到滿足,人們就可以集中精力去解決那些需要合作解決的問題。   前美國總統林肯的話:「寧靜的過去中合宜的教條,不再適合充滿風暴的現在。」 我們必須重新思索,不僅養成一種新的思維,還要創造新的技能和工具。 這是很困難的事,因為它把每個人都甩出自己的舒適圈,但是,新的現實、經濟、挑戰正在浮現,需要新的回應、新的習慣。   筆者簡介 作者介紹2.0版/魏景承 常常不務正業的小書僮,樂愛多方面嘗試,來認識自己到底是誰,藉此激發無限的潛能。書籍心得遠遠不能代替原著,對本書有興趣者請手刀入手吧!   樂寫團隊 樂寫是什麼? 樂寫是一種態度。樂寫是熱愛創作,樂於分享。樂寫是編織文字,傳遞體驗。樂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寫萬言書。樂寫是遊戲化學習。樂寫是看得見進步。 我們是樂寫團隊,您寫作路上的同伴、導師與朋友。 樂寫官網:https://cowrite30.com/   ▍ 本文節錄自  Stephen R. Covey 《第8個習慣》
文學小說

【書評】浮世百願:昔日心願--因為我也曾在那裡

  文/沐恩   2021 年,一款名為《浮世百願》的實境遊戲風靡台灣。遊戲的舞台是一座蘊藏魔力的酒樓:蓬萊樓。玩家在其中扮演受邀參加宴會的客人,在這神奇宴會裡,只要完成酒樓所賦予的考驗,付上代價,就能實現自己的心願。遊戲中出席的人物各式各樣,有生意走下坡的商人、失去聲音的歌星、總督府的千金等等。每個角色有各自的願望與想弄清楚的事。如何儘可能的融入角色與故事,在此前提下達到勝利條件是這款遊戲的醍醐味。 遊戲中會有專業的演員與你對戲,可以自己決定要如何跟這些演員互動,也有謎題可以解,內容非常豐富。因此就算票價相對高昂,還是有無數玩家趨之若鶩,場場爆滿。甚至不少人還會反覆購票重玩,扮演不同角色了解故事的全貌,或是準備與上次遊玩不同的台詞與劇情人物對話,欣賞演員的即興反應,樂此不疲。 浮世百願結束後,工作室原地推出另一款遊戲:荒宅探險。這次玩家扮演的是一群大學生,在某棟古老的酒樓廢墟探險。曾經燈紅酒綠的蓬萊樓已然幽暗破敗,過往的故事也僅剩模糊、片段的傳說。但或許⋯⋯或許,還有一點點尚未消散的魔力,在等待著被人發現。 《浮世百願:昔日心願》就是這一系列實境遊戲改編的小說。雖然書名叫浮世百願,但主要是基於荒宅探險改編。主角霍宇祥的學校附近有一棟知名的古樓,有無數關於它的傳說在學生間傳遞著。霍宇祥一直知道那棟樓是外婆曾經的住家,但因為家族變故,在極為年幼時就被迫逃離那裏。 在某次返鄉探望外婆時,他聽到了以往不曾聽說的故事,外婆說那棟房子具有魔力,他們家族就是因此才惹禍上身。因為好奇外婆講述故事的真偽,霍宇祥決心去一探究竟,回到學校預備時莫名吸引了一批小夥伴要跟著一起去,一個臨時雜湊的隊伍就這樣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然而他還不知道,接下來的經歷,有可能徹底改變他的人生。 IP 改編是一種擴大受眾的商業策略,如果使用的當,能夠擴展作品深度,讓不同媒體之間的內容互相補充。但現今大多數的作品都只是照本宣科地把同樣的故事再說一遍,也沒有特別有新意的表現手法,有種為有兒有的流水感。嚴格來說《浮世百願:昔日心願》也是個沒有太多變更的改編作品,不過我在閱讀時,確實感受到別樣的樂趣。 因為我也曾在那裡。 我曾跟主角穿過同一座長廊,征服同一片黑暗。跟隔了一層螢幕的電動或電影不一樣,實境遊戲是一個被真實環境包裹的體驗,再加點想像力,遊戲經驗幾乎就跟真實經歷沒有兩樣。在我經歷的時間線,霍正祥沒有跟我們一起冒險,只在最後突然冒出來,兇巴巴地質問我們為什麼隨便跑進他外婆的房子。看到他這次「自己來」,弄得一幅狼狽的模樣,讓我頗為愉悅,每次主角團被各種風吹草動弄得一驚一乍,那種「過來人」的優越感就油然而生;再對比他身邊那群沒啥路用的拖油瓶跟我身邊各顯神通的專業實境遊戲夥伴,更是有種「贏了!」的感覺。 這種故事與現實交融的獨特體驗,讓我認為實境遊戲在 IP 改編上非常具有潛力。我本身也玩過由國產電影改編的實境遊戲,感受也是十分深刻,這類型的合作會許能為台灣的小說出版注入新的活水。比較可惜的是,目前浮世百願跟荒宅探險都已經結束營運,沒有玩過這兩款遊戲的讀者應該很難複製我的閱讀體驗,不過即便沒有這種「互文性」濾鏡,《浮世百願:昔日心願》也不失為一本好讀的故事,台灣的都會奇幻作品不多,可以好好支持。   筆者簡介 學生時期因推薦太多書給學校圖書館而收到警告信,手不離書書不離手是最佳寫照,視閱讀為提升涵養的最佳途徑,自認文筆不錯(下面樂寫團隊的介紹是我寫的喔),用幽默為筆觸揭露書籍的魅力。房間裡的存書早已過飽和,感謝上帝讓世界出現電子書,感謝 Pubu 讓讀電子書變得容易。 個人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oonDrame 個人部落格:https://blog.nightdream.info/   樂寫團隊 樂寫是什麼? 樂寫是一種態度。樂寫是熱愛創作,樂於分享。樂寫是編織文字,傳遞體驗。樂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寫萬言書。樂寫是遊戲化學習。樂寫是看得見進步。 我們是樂寫團隊,您寫作路上的同伴、導師與朋友。 樂寫官網:https://cowrite30.com/   ▍ 本文節錄自  冰糖優花《浮世百願:昔日心願》
財經企管

【書評】《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品牌與一般企業的區別,在於駕馭感官的深度!

  文/黃菀愉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品牌與一般企業的區別,在於駕馭感官的深度!   我們在生活上,三不五時就能聽到大家在討論「美學」這件事。不論是看到宏偉的建築、富麗的裝潢,或是漂亮的廚具,都忍不住讓人驚呼一聲:「怎麼這麼好看!」 但,你對於美學的定義是什麼?  你是否有哪個時刻,覺得自己離美特別近呢? 如果想要以較為明確的方式來解讀,可以參考維基百科對此說明。它說:「美學」一詞(Aesthetics)源自希臘語「αἰσθητικός」,意為美學的、敏感的、感性的,是一個用於修飾感覺、知覺的形容詞。 而這一核心意義被認為最早在1712年由記者約瑟夫·艾迪生在《旁觀者》雜誌上發表的「想像的樂趣」系列文章中提出。1735年,鮑姆加登在他的論文《對詩的哲思》中化用了這一概念,強調對(詩歌)藝術的體會即為感知美的一種方式。 當然,對我來說,美學就是一件會讓我感覺舒服,甚至會讓我願意花錢去好好享受的拉力!   這本書想說什麼?   作者寶琳.布朗 Pauline Brown,曾任職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北美地區董事會主席,在他25年職涯裡,專注於精品與美妝產業的投資與營運。她任職全球奢侈品牌龍頭LVMH集團期間,指導了北美地區5個產業、70種品牌,包括時尚與皮革、鐘錶與珠寶、香水與化妝品、葡萄酒與烈酒、以及精品零售業。 2016年加入哈佛商學院教學陣容的她,首創「美學的事業」課程。想要告訴這群未來菁英們,美學影響消費者感官的力量有多強大,現今她提供眾多企業客戶建議,用美學智慧的力量促成企業轉型。 具備LVMH高階主管精歷的寶琳,在這本書中闡述一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美學的事業就是由具備『美學智慧』(Aesthetic Intelligence)的人所打造和推動。」 她以實際參與收購並經營的精奢品牌,藉由跟消費服務業的個案故事,說明美學智慧如何運用在「品牌 X 服務 X 設計」的管理過程。以及如何透過美學策略打造好生意,並具備相關的知識因應可能面對到的經營挑戰。   我為什麼想看這本書?   這兩年,由於AI的再度崛起,機器人在未來將會取代普通人的看法也重新被拉到檯面。甚至這次的衝擊已不在是像過往大家以為的基層工作者,像是會計師、分析師甚至是顧問等專業工作者,也無法輕鬆從這波被取代的浪潮中安全逃離。 但如果你有看過麥肯錫這兩年分析的人才專業報告(相關閱讀:後疫情時代,人才流動何去何從),不難發現具備創造性的工作項目,像是設計師、行銷企劃等,始終不被世界所淘汰! 因工作所需,我需要不斷去找尋能幫助企業持續成長的動能到底在哪?這時候,透過經典去學習就是最有幫助的一件事! 寶琳.布朗提醒大家「美學不只是訴諸校費主義的膚淺表面或一時流行。美學遠比這重要得多—它是企業策略的關鍵因素」。 透過寶琳.布朗豐富的實務經驗與扎實的個案研究,她想要告訴讀者們最重要的訊息是「每個人都有提升美學智慧的能力,美學智慧需要時間和努力的投入。」甚至這是一家具備失敗美學的企業,將有很大的機率導致公司未來的失敗。   這本書的重點是?   寶琳.布朗認為有四個具體練習是可以協助企業打造美學肌肉,並且運用它來爭取顧客,分別是: 調諧(attunement):培養自己對環境,以及它帶來的刺激果效果所能感受到更敏銳的意識。 詮釋(interpretation):把自己對感官刺激的情緒反面,不論是正面或負面,都將轉譯成思想,形成一個美感立場。 清晰闡述(articulation):表達你的品牌、產品或服務的美學理念,讓團隊成員不僅理解願景,並能夠精準執行。 策展(curation):影響組織、整合以及編輯廣泛多樣的訊息和理念,來達成最大的影響。 大家是否有吃過「所長茶葉蛋」呢?那你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它,是在什麼地方呢? 我記得我第一次認識到它,是在日月潭的遊客中心。當時的印象就是一個好吃,但不會特別大老遠從台北過去購買的商品。但其實早在數年前,這個品牌已默默轉型,現在只要在 Google 打上關鍵字,你就會發現它不一樣了!  直觀來說,就是它開始具備「美感」!從一顆好吃的茶葉蛋,被逐漸打造成一件美麗、適合送人的禮品。 美學在企業的滲透,不會一蹴可幾。就像轉型一樣,是需要與團隊一次次達成里程碑後,階段性的往願景邁進。我試著用上述寶琳.布朗的練習來觀察「所長茶葉蛋」的美學轉型,可以發現: 調諧(attunement):茶葉蛋好吃 (味覺,也就是味道的感官),還是最熱賣的商品,但如何把職人之心讓消費者也感受得到? 詮釋(interpretation):希望消費者也能開心分享給親友。那如果將包裝變得更喜慶與精緻,是否能有所幫助? 清晰闡述(articulation):「包的不只是蛋,而是心意。」、「讓獨一無二的祝福,只為你蛋生。」透過清晰的服務美學,讓團隊成員精準執行,一起朝這目標前進。 策展(curation):打造一件件具備美感的商品,像是「好事蛋生」、「食飯配滷卵」,透過食品展、門市的空間體驗,闡述品牌想傳達的訊息和理念。 我很喜歡這本書中的一段話,它說:「風格和美學的鑑賞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隨著時間發展、加以精煉,而且品質和美感確實是有標準的。」即便你不見得喜歡或熟悉某項東西,但不表示你沒辦法學會分辨好壞。只要透過不斷學習與練習,還是有辦法,懂得如何讓它越變越好。 所以啊,不要再說自己沒有美感了!   筆者簡介 思維旅行者-Ms.Carol 我是卡羅,具備十年管理與高階幕僚經驗,曾是協助客戶解決問題的顧問,也是帶領團隊一起成長的陪跑隊長! 熱衷觀察並解決週遭有趣的職場挑戰,保持學習並擅長邏輯思考、問題分析解決與數位轉型。期待這些分享能帶給你收穫,讓我們有機會持續交流,一起成為更棒的自己!   樂寫團隊 樂寫是什麼? 樂寫是一種態度。樂寫是熱愛創作,樂於分享。樂寫是編織文字,傳遞體驗。樂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寫萬言書。樂寫是遊戲化學習。樂寫是看得見進步。 我們是樂寫團隊,您寫作路上的同伴、導師與朋友。 樂寫官網:https://cowrite30.com/   ▍ 本文節錄自  寶琳.布朗《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最新修訂版】》
文學小說

【書評】正義V.S.真相,孰輕孰重?

文/黃景瑩   前一陣子甫於公視上映的影集「八尺門的辯護人」改編自第二屆「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首獎,同時也是第46屆金鼎獎文學圖書獎得獎同名作品,本書即為原著。不管影集的評價為何,就書評的觀點來看,本書「八尺門的辯護人」的確是一本難得的佳作。作者唐福睿本身是律師,他以法學為基礎,結合了族群、移工、廢死、法律、政治、漁業等交織成為一本精彩的小說。   故事從海濱命案為起點,印尼籍漁工Abdul-Adl殺害了鄭姓船長一家三口被逮捕入獄,一審宣判死刑。二審由本書男主角—公設辯護人佟寶駒負責本案被告的辯護,加上替代役連晉平以及印尼籍通譯Leena,逐漸抽絲剝繭揭開海濱命案的真相,同時發現不為人知的陰暗內幕。除了三位主角外,另還有法務部長陳青雪、執政黨競選總幹事蔣德仁、雄豐漁業老闆洪振雄、大副彭正民、警察Anaw等角色,共同譜寫出這個精采的故事。   本書第一章介紹所有人物的背景,主配角之間互相都有關係,父子、鄰居、玩伴、同學、同事。隨著海濱命案審理的進行,每個人的心機陸續展現。一邊閱讀,不免一邊冷汗直流,原來啊原來,事實不是一開始所看到的,事出必有因,書中的人物每人都有自己的盤算,自己的堅持。如同書中提到:「佟寶駒的決定與父親或其他任何人無關,只是單純為了自己。這並不高尚,但也不低賤。這是他一輩子努力得來的機會。」   如果最後只了解殺人的真相,這部小說還談不上精彩。看似單純的殺人事件,其中隱含了背後龐大的黑幕,一件接一件展開絕無冷場,每個人的出現是如此恰到好處,又是如此畫龍點睛。而每一個人物的背後都有故事,也有衝突,可能是身分與工作,也或許是信念與利益。而權力,更是主宰著一切。作者在書中也提到:「有權有責的人,永遠不在追究的範圍內。輕輕一撥,風生水起。」   書中藉由不同的角色來討論不同的議題,角色也許是正方,也許是反方。但是正方也不一定永遠都是正方,一旦牽涉到自己的利益,正反雙方立場是隨時可以互換的。但也有人一路走來始終未曾改過其信念,堅持做正確的事,如同Leena說的「Because I am capable. If I am not, then that would be it. But I am. Then I have to. I need to.」(因為我有能力。假如我沒有,那就算了。但是我有,所以我必須這樣做,我需要這樣做。)   最讓筆者感到震撼的是第六章「最後手段」,各人為了自己的算計犧牲了應有的正義,除了犯人Abdul-Adl外,夾在中間做為通譯的Leena無疑是最受煎熬的。雖然最終的結果不是Leena造成的,但卻是藉由Leena以母語告訴同鄉的Abdul-Adl,也難怪Leena 最後崩潰大哭。即便不在現場,透過文字的描述,讀者依然可以感受到當下的震撼。   一本好的文學作品,是讓讀者闔上書後仍會對書中的內容再三咀嚼,反覆思考,而非僅是翻閱後就拋諸腦後,束之高閣。如果您還沒看過電視劇,建議您先看本書;如果您已經看過電視劇,也推薦您閱讀本書。不管是影像作品或是文學作品,「八尺門的辯護人」是一本難能可貴的佳作。   筆者簡介 黃景瑩 婦女健康,母嬰平安的守護者。在繁忙緊湊的白色巨塔生活中,閱讀是最主要的紓壓方法,透過作者的經驗與分享,開拓了視野,也豐富了想像力及激發創造力。希望藉由文字的書寫,具體呈現腦子內的想法,進而反省自我,追求更好的自己。   個人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oonDrame 個人部落格:https://blog.nightdream.info/   樂寫團隊 樂寫是什麼? 樂寫是一種態度。樂寫是熱愛創作,樂於分享。樂寫是編織文字,傳遞體驗。樂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寫萬言書。樂寫是遊戲化學習。樂寫是看得見進步。 我們是樂寫團隊,您寫作路上的同伴、導師與朋友。 樂寫官網:https://cowrite30.com/   ▍ 本文節錄自 唐福睿《八尺門的辯護人(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首獎)》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