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台治史.明鄭和清朝下的臺灣 卷二
Found 2 match
【第一章東寧王朝】
臺灣初期,內部很容易發生械鬥。
最有名的像發生在艋舺,漳州人與泉州人的械鬥。
這些械鬥,不僅發生在街道上,還一路延燒進廟宇裡,形成宗教上特殊的神明安排--三聖宮。
既然是三聖宮,顧名思義,裡頭供奉三位神名,分別是鄭成功--開台聖王,保生大帝--泉州人的主要信仰,以及開漳聖王--漳州人的主要信仰。
之所以形成如此特殊的景象,有其背後深層的含意……
康熙上位時,心頭有三大患,離他最近的鰲拜最先被除掉,接著三藩之亂平定,最後他終於能把矛頭,專心指向臺灣。
臺灣島上的東寧王朝,能挺過這波危機,或者兵敗如山倒?
掌握重要關鍵的鑰匙,不在康熙手上,而在臺灣島上!
【第二章康熙攻取台灣】
天底下,有一種人,犯了錯,自己死一死也就算了,偏偏他覺得不值,非得找個墊背的,才能死得有安全感。
於是,一場無比惡毒的政治陰謀就此拉開序幕……
如果不是這場陰謀,明鄭偏安一方,又有黑水溝當天然屏障,再加上滿人不懂水軍作戰,明鄭其實還有得玩,而且應該能玩得更久一點。
偏偏出了個氣死父親的鄭經,又冒出一個馮錫範,這對哥倆好將前程不壞的東寧王朝,整得奄奄一息。
馮錫範打敗仗,應該出來負責。
這是當時大家的心聲,這個心聲,馮錫範聽到了,他很清楚自己必須負責,可是不想負全責。
經過一段時間的痛定思痛,他決定拉了一個墊背的,一個懂得禮義廉恥的人物,共同成為扛責任的分母。
馮錫範相中的人是陳永華。
【第三章清朝統治下的台灣】
只要家裡還有糧,誰想冒險渡臺?
結果是,偷渡來臺的人還真不少!
因為當時中國天災多,人口爆炸,再加上土地兼併嚴重,不少人吃不上一口飯,只好冒死尋求別的生路。
康熙對臺灣的治理是消極的,主要核心只有一個字:防。
民間和國外又是怎麼看臺灣?
清朝中葉以後,臺灣富裕程度越來越好,對戲曲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本單純看戲,演變到這時候,便加入各種豐富的元素,像是亂談、京劇、說場,以及在臺灣大放異彩的歌仔戲。
現代在臺灣仍有很多爺奶,熱愛聽歌仔戲,在七、八零年代電視劇也有固定時段播出歌仔戲。
不管是宗教信仰,還是休閒娛樂,有很多東西被一直保存下來,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每逢過年、出國回國……等等,都會到廟裡拜神,祈求平安順遂。
不過,我們也有很多寶貴的傳統文化,正在慢慢流失。
【第四章後來居上的臺北城】
現在臺灣的政治和經濟的重心,是臺北。
不過,臺北並非一直都是全台主要的政經中心。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四百年歷史裡,政治和經濟的重心多以南部為主,當時人對北部的印象,不外乎是「三沒」,沒人,沒錢,沒生意。
南北重心轉移的黃金交叉點,出現在一百五十年前。
扭轉乾坤的關鍵性人物:劉銘傳。
雖然劉銘傳是站在黃金交叉點上的主要人物,他本人知不知道自己在幹嘛?這還不好說……劉銘傳使出南北政經的乾坤大挪移,是出於有心安排,還是被時代命運推著往前走?這點值得我們瞭解。
劉銘傳在臺北蓋了鐵路和電纜,日本人占領臺灣時,四處晃蕩,到處檢察,拆了鐵路,留下這條熱線電纜。
當時那條鐵路,蓋得如何?現在已經無法知道,不過,可以想像,可能不是太好。
畢竟鐵路就在路地上,大家都看得到工程進度,基於私心,甲商家希望能繞道我家,乙商家也提出要求,在眾說紛紜之下,鐵路自然不可能太好。
電纜可就不同,特別是海底電纜。
沒有人情關說,劉銘傳也不好貪污那一口,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海底電纜蓋得連日本人都臣服。
據說,日本人占領臺灣後,捨不得拆掉這條海底電纜,花了大錢,把海底電纜買下來,接著用。
歷史發戰到這一刻,臺北城有城牆,有人,有錢,有建設。
《馬關條約》簽定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
日本人接收臺灣時,進入臺北城,在臺北舉行「始政式」,將最重要的政治權力中心--總督府,蓋在臺北。
至此,臺北成為臺灣政治與經濟中心。
【第五章三年一小抗,五年一大抗】
清朝治理台灣初期,規定來台開墾的人不能攜家帶眷,導致很多單身男子單獨來台闖蕩,沒了後顧之憂,加上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打架乃是尋常事。
再加上,勇於渡海來臺,扛過黑水溝的恐怖經歷,這群人比起一般人,那叫一個勇於冒險,敢於挺身犯難。
百姓打百姓,那叫打架鬧事。
百姓打官府,就叫起義抗官。
為什麼清朝時期敢和官府對著幹的人這麼多,甚至不惜三年一小抗,五年一大抗?
戴潮春事件後,清廷為了褒獎林家協助平亂有功,特意將福建省境內的樟腦收購權--當時福建省包含臺灣,全部交由林家人處理。
此後,阿罩霧林家利用官職之便,勢力迅速拔地而起,成為臺灣威名赫赫的五大家族之一!
【第六章日本覬覦】
西元一八九五年,清日簽訂《馬關條約》,清朝和日本因為朝鮮的問題,先吵了一架,後打了一架。
清朝打輸仗,日本人從清朝手中搶走臺灣。
表面上,似乎日本人在《馬關條約》,才看見臺灣,起了歹心,其實早在牡丹社事件,日本人就對臺灣虎視眈眈,派了無數批日本人,在臺灣境內到處趴趴走,四處調查,相當垂涎。
後來臺灣北部發生清法戰爭,日本派出黑田清隆等軍人,到戰場附近觀戰,彷彿正在為什麼事做準備。
事實證明,日本確實不是因為日子太無聊,才派軍人到處看別人打架,一切都有其陰暗的用意。
日本對有關臺灣的種種,簡直求知若渴,逮到機會便拼命瞭解,有學者直接指出,當時的日本似乎比清國更瞭解臺灣。
回過頭來,再談日本發動牡丹社侵略戰爭的原因。
日本真的是為幾十條人命,出兵攻打牡丹社嗎?
從歷史結果來看,日軍根本打不下牡丹社,不是武器的問題,而是日軍根本找不到當地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