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幕賓探究(上)
Found 2 match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績優獎推薦理由
/雙向匿名外審美國專家學者審查意見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績優獎 研究績優獎教師院推薦總表
推薦 凌林煌 教授之理由:
凌教授費時十多年,除運用各種史學方法外,並同時兼用量化分析法,長期專心致力鑽研中國幕府制度演進之典範——曾國藩幕府賓僚,先後於國內有嚴格審查制度之學術性刊物,發表相關專門學術論文近二十篇,均頗獲該領域專家學者好評,論者盛稱其代表著作——《曾國藩幕府賓僚探究》(上)、(下)(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1年8月,初版;民國92年3月,修訂一版)為「曾國藩學之代表作」,為國內外所僅見!其研究成果, 除修正、推翻前人及時人之陳說外,並多有獨創之重大貢獻!
《中山人文學報》,第6期,雙向匿名外審美國專家學者極為正面之審查意見:
量化分析是近代極為流行的治史方法。歷史上有些問題,在獲得大量資料後,利用這種方法,可以獲得較為精確的結論。該文廣蒐資料,量化分析曾國藩幕僚的籍貫、出身與私誼關係,得出曾國藩用人無私的結論,有力地否定當代美國史學家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為主「曾國藩為中國十九世紀區域分權主義之鼻祖」之說,一掃近人影附西說學風,甚為難得。且其析論有說服力,其獨立研究有開創性,是值得刊載之文。其所製統計[圖]表亦頗精細。
宋 序
凌林煌教授著《曾國藩幕府賓僚探究》上、下兩冊,寄我評閱並索序。按凌君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其碩士論文為〈清代內閣制度〉、博士論文為〈曾國藩幕府之研究〉。
本書為渠近十多年來,對清代晚期曾國藩研究的鉅著。對曾氏幕府賓僚之隸籍、出身、官幕私誼、入幕年代及人數、入幕方式、入幕時身分、出幕原因、在幕期間主要職務及活動,以及出幕後所任最高官職等變項,均有詳盡精闢析論,且多用圖表,以助說明。
曾氏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其幕府賓僚之貢獻良多。入幕人員多達近五百人,其中湘籍者僅佔一成,對其用人唯才的優點可見。全書分為十八章,對曾國藩幕賓之歷史淵源、時代背景、人才理念及入幕之分期,亦皆有詳細敘述分析比較,實為研究曾國藩幕府賓僚的傑作!
宋 晞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華岡講座教授
兼文學院前院長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八月
自 序
本書匪特為原創性歷史學學術專著,抑且為古今中外同類學術論著之嚆矢, 以中國幕制演進鼎盛時期之典範——曾國藩幕賓﹝以下簡稱「曾幕」﹞為探究主題。
全書都約八十萬言,其主體由二十一篇同一系列學術專門論文所組成,各文合可彙整成一學術專書,分則亦可獨立成一學術專篇。並殿以參考徵引書目,以及相關三附錄。
上溯民國七十六年,開始構思,蒐集相關史料,並持續研撰,以民國一〇五年,董理舊稿,復彙整民國七十八~九十五年間先後所發表之二十一篇相關學術論文,
一篇相關書評,以及已完成之兩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筆者長期鑽研曾幕,轉瞬閱三十載矣。本書即上述研究成果之總結。
本書除綜合運用各種史學方法,回顧並評論相關文獻暨研究成果,追溯曾幕之歷史淵源,分析曾幕之時代背景及曾氏之人才理念,界定曾幕成員之涵義,推演曾幕相關組織之發展,藉由逐年分期探究各年各期入幕并入幕年分不詳之曾幕,提出比較正確且令人滿意之曾幕總數,作為全書析論之基礎,分類綜析曾幕之各種繁劇館務,闡發曾幕之歷史意義外,並嘗試同時兼用量化分析方法,分期分析各期入幕曾幕之九項基本變項——隸籍、出身并官幕私誼,入幕年代與入幕人數連入幕時身分及入幕方式,以及出幕原因與出幕後所任最高官職,其前後期又互作比較相關變項,以究明有無顯著可尋因時消長之變化軌跡,剖析其所以然之各種可能相關因素,進而闡釋其隱晦不明之歷史意義。
本書之主要結論有六:其一,曾氏幕府為渠制勝太平天國之一大利器;其二, 曾氏幕府確具特異性,各期入幕并入幕年分不詳之曾幕多達四九七人,高居中國歷代并清代諸幕之冠,此可修正﹝清﹞薛福成、﹝清﹞容閎、李鼎芳、俞雨娣、姜穆、繆師全吉、謝正光、﹝美﹞波特氏(Jonathan Porter)、朱東安等人之陳說。曾氏幕府既係渠推陳出新之精品,復洋溢極為濃郁之學術氣息,此為他幕所罕覯;其三,曾氏幕府與渠事業高峰期相始終,並與其歷史功過及成敗榮辱休戚相關;其四,四九七位曾幕之隸籍遍及斯時中國各地,其湘籍者僅略一成,顯見曾氏用人並無狹隘地域偏見,此亦足以駁斥﹝美﹞魏裴德氏(Frederic Wakeman, Jr.)等西方史家所倡言:「曾氏為中國十九世紀區域主義鼻祖」之謬論;其五,生逢非常時代之在勢君子,倘欲完成非常之大功,必先有駕乎天下之才識度量,因應環境與時代之鉅變,彈性調整用人之管道,除能積極主動勇於任事,廣收慎用并勤教嚴繩各種非常之人才外,並能同時兼用各地各樣凡材,量材錄用,因才器使,使之適才適所,人盡其才,各獻所長,各效所能,且能移風易俗,陶冶人才,並培訓繼起之群英,方能賴以共建非常特殊之大業;其六,決定各期入幕曾幕各種變項消長變化之因素頗為錯綜複雜,略舉其要者如次:地緣并政略因素,曾氏幕府之所在地及其吸引力之強弱度,曾氏用人之原則,其政治前景之明黯、官職之高低、處境之順逆、心態之暢鬱,以及渠所肩負責任之輕重并被賦與任務之艱易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