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蠡測【第參冊】
Found 7 match
本書特色
一、用最簡便易懂的方式,解讀楞嚴經最精采的段落!
二、以佛陀與阿難的對答,幫助現代人找回自己的心!
三、蒐羅各代祖師大德與《楞嚴經》的軼事,由故事中理解《楞嚴》!
四、條列分陳歷朝楞嚴註疏,是想深入研究《楞嚴經》者,最佳的入門索引!
自宋明以降,得力於《楞嚴經》的佛門龍象如斗量筲計不知凡幾,所留下的註疏論籍,無論是交光法師的《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長水和尚《首楞嚴經義疏注》、天台宗傳燈法師的《楞嚴經圓通疏》都是後世的學人參究的瑰寶。而近百年來,太虛大師、慈航法師及圓瑛法師等近代的幾位佛門法將,究其參學之本,不脫《楞嚴經》遠離能所、根塵以覓真心的指引。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是釋迦牟尼佛為阿難開演真心的法要,也是《楞嚴經》中最精采的段落,由佛以屈臂飛光、開戶通牖等各種奇妙善巧的示現及解析,為阿難解說靈妙真心,覺妄揚真、破除迷情,承先啟後地牽引出經中主旨,幫助眾生了知能所、體察真藏不動之真心。
經由聽聞佛法,雖然可以了解由六根影響所形成習氣是煩惱及輪迴的來源,但想要轉化自己的習氣,如果是用一些很消極的方法斷除人際關係或是禁語,強迫自己不去看、不去聽、不去想,仍是「法塵分別影事」,一切煩惱的根源都是來自於自心,必然要從自己的心意識去調整!
為何即使是多聞第一、博探眾法的阿難,在面對摩登伽女的誘惑時,仍會迷失本心?現代人如何找回自己的妙明淨心?竅訣盡在本書!
一、歷代大師們多推崇的《楞嚴經》
正如太虛大師所言,《楞嚴經》中所說之三昧實是通達一切實相,令能悟三昧之理......選擇耳根圓通,令可以悟得三昧之要訣......開示聖位乃是為了令其可知三昧之直道......守護一切清淨戒律,持誦楞嚴神咒......揀明一切諸妄,辨識所有一切魔障事端……。
交光大師是了不起的大和尚,雖然他精通《楞嚴》,但是他的本業仍然是以念佛為主,他在註解這套《楞嚴正脈疏》的時候,原來他的陽壽將盡,很多次都感到阿彌陀佛要來接引他,但是他認為中土的眾生對於《楞嚴經》需要有一套更完整的註解本傳世,所以他發願要把自己個人所得註解下來,於是他就向阿彌陀佛祈求,等待他把這套《楞嚴正脈疏》交代清楚之後再往生。
二、條條道路通《楞嚴》
這點和金剛乘的大圓滿非常地像。上師在灌頂的時候,就用種種的色、香、觸、味,讓受灌頂者去體會,在各自不同的境界中,去尋找心在哪裡?有時候會問你,是在身體嗎?還是在心裡面?那如果是心裡面,它又是長得如何?它的顏色和大小又是如何......就這樣子一邊口傳,一邊灌頂,一邊指引,這和《楞嚴經》佛現在在指引阿難大同小異。
當年較年少時在老和尚處學禪,我最喜歡的一段公案便是:有一次,所有的菩薩聖眾都靜默地等待著佛登壇說法,這時候全場鴉雀無聲,大眾屏氣凝神,期待著佛陀開金口。突然間文殊師利菩薩舉起了戒尺用力地拍打,接著喝唱說道:「眾人仔細地思惟返照法王曾說過的法,法王的法便是如此。」此段說盡不二法門的風光之處,令人回味難盡⋯⋯從此之後,更了解絕對理地之處,本無開口之處,語默動靜無非皆是真機,這也是入佛的不二之處,也不假思量……。
三、旁徵博引,白話詳解楞嚴之修行要點
相信大多數的人還是無法弄懂,佛當然可以理解眾生的心態,所以釋迦牟尼佛做了一個動作,什麼動作呢?祂把祂的五個手指頭彎曲變成拳狀,接著又把它打開,反覆做這個動作,做完這個動作之後,祂問阿難:「你是用什麼看到的?」這是重點,佛的目的就是要用這個話讓阿難回答,才有辦法使大眾了解佛的善巧。
反覆地在佛陀針對阿難的七處徵心所引發的心到底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還是在中間?再進一步地要大家了解阿難在經文中所錯踏的誤區,在另外一方面,上面所說的好幾個「見」,一般初學的人會弄得毫無頭緒,但其實只要簡單地先了解《楞嚴經》在這裡邊所說的「見」離不開三個方向——一種是每一個人可以見到的心,一種是每一個人可以見到的外境,另外一種就是見它本身自己的作用。
四、其他宗派修行要點提示
佟老說他度人雖然無數,但卻從來不叫人打坐,這點我相信他應該是受到惠能壇經的影響,但是他所說的也不無道理。恰好他曾經在對他的弟子開示時,我亦有聽聞,他說只要外界的任何一切善惡之心都無住於心,那已經時時刻刻都在打坐的境界裡面,何必又再找一個形式上的來困擾自己?
修行解脫主要在於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如此方可得宗通之用。禪宗家師最常提醒我的一句話便是——「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就是菩提,最重要者要在無住、無往和無來的境界中識得此心」,老和尚說一切佛都是從這上面悟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