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讀詩:李可榮詩集
Found 27 match
當代詩歌閱讀正面臨一場「偏食危機」,人們逐漸將「詩歌」簡化為單一模式——要麼是心靈雞湯式的分行勵志語錄,要麼是堆砌華麗詞藻的抒情碎片。這種審美窄化現象,猶如只聽流行音樂而拒絕古典交響,只識印象派而不知抽象表現,實則是對詩歌藝術豐富性的嚴重閹割。詩歌本如音樂,有其巴洛克時期的繁複、古典時期的節制、浪漫時期的奔放、現代時期的實驗,每一種風格都是人類精神光譜的必要組成。
當代讀者對「直白抒情詩」的過度追捧,恰似音樂聽眾只接受簡單旋律的流行歌曲。我們推崇泰戈爾「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的雋永,卻難以欣賞艾略特《荒原》中「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的複雜隱喻;我們傳誦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明朗,卻對洛夫《石室之死亡》中「我的體溫全部是石頭的」這樣的現代主義表達感到困惑。這種選擇性接受,造成詩歌審美的嚴重營養不良。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早就揭示詩歌風格的多樣性,從「雄渾」到「沖淡」,從「纖穠」到「疏野」,每一品皆有其獨特價值。
美術館會同時展出文藝復興油畫與抽象表現主義,音樂廳既演奏莫札特也排演譚盾。唯有詩歌在當代傳播中遭遇了罕見的「風格過濾」。打破這種困境,需要詩人勇於堅持創作多元性,媒體平台主動拓寬推薦算法,更需讀者以開放心態進行自我訓練。畢竟,能夠欣賞杜甫的沉鬱頓挫,也理解夏宇的後現代拼貼;既能感受李清照的婉約精微,也能進入現代詩人的數位詩境——這樣的審美能力,才是當代讀者真正的精神財富。
詩歌,與其他藝術一樣,在於它如宇宙般容納無數星系。每個讀者固然可以鍾情某個星球,但若誤將一隅當作全貌,無異於自絕於星辰大海。當我們學會像聆聽交響樂那樣感受《神曲》的結構,像品味爵士即興那樣閱讀《嚎叫》的自由,詩歌的真正生命力才會在當代重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