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高地無政府主義的歷史

文明沒有出路,逃離才是生存!
一部解構國家神話、顛覆文明敘事的高地歷史書寫
為何曾有上億人選擇不受國家統治?
蠻族、原始在文明世界的真正意義,究竟是進步還是「不願受支配」?
當國家伸出權力之手,這群人為何願意自我野蠻化?
「贊米亞」(Zomia),是一片海拔300米以上,橫跨6國的高地山區。這裡的少數民族長期分散、流動,且仍然保留著游耕、口述傳統與古老宗教信仰。文明長年想伸手干預、國家曾試圖伸展權力,卻頻頻無功而返。高地的「野蠻生活」,被那些有文字、集中、定居的王朝汙衊成「未開化」的象徵,國家認定少數民族必然會被文明生活所吸引,最終投入國家的懷抱。但斯科特卻指出,這些高地社會絕非古老的遺緒,而是一場精彩的逃避策略!野蠻,在贊米亞成為了一種政治選擇。
文明跟野蠻的關係是如何被定型?在現代統治技術形成之前的國家,不過只是散落在地圖上的微小光點,野蠻、不受國家統治才是人類歷史的常態。既然如此,為何人們習以為常地用民族國家的思想,去看待文明與野蠻?文明是一種進步的展現,還是國家建構的老掉牙神話?
融合了民族誌、歷史學、政治學與地理學,本書推翻了「野蠻人」與「部落」的定義,揭示族群認同如何在國家權力與抵抗之間被建構與武裝。斯科特試圖挑戰我們對「統治」、「文明」、「發展」與「現代性」所有理所當然的預設,當國家機器無所不在,他提醒我們:不被統治,可能是一種最深層的自由。
一部解構國家神話、顛覆文明敘事的高地歷史書寫
為何曾有上億人選擇不受國家統治?
蠻族、原始在文明世界的真正意義,究竟是進步還是「不願受支配」?
當國家伸出權力之手,這群人為何願意自我野蠻化?
「贊米亞」(Zomia),是一片海拔300米以上,橫跨6國的高地山區。這裡的少數民族長期分散、流動,且仍然保留著游耕、口述傳統與古老宗教信仰。文明長年想伸手干預、國家曾試圖伸展權力,卻頻頻無功而返。高地的「野蠻生活」,被那些有文字、集中、定居的王朝汙衊成「未開化」的象徵,國家認定少數民族必然會被文明生活所吸引,最終投入國家的懷抱。但斯科特卻指出,這些高地社會絕非古老的遺緒,而是一場精彩的逃避策略!野蠻,在贊米亞成為了一種政治選擇。
文明跟野蠻的關係是如何被定型?在現代統治技術形成之前的國家,不過只是散落在地圖上的微小光點,野蠻、不受國家統治才是人類歷史的常態。既然如此,為何人們習以為常地用民族國家的思想,去看待文明與野蠻?文明是一種進步的展現,還是國家建構的老掉牙神話?
融合了民族誌、歷史學、政治學與地理學,本書推翻了「野蠻人」與「部落」的定義,揭示族群認同如何在國家權力與抵抗之間被建構與武裝。斯科特試圖挑戰我們對「統治」、「文明」、「發展」與「現代性」所有理所當然的預設,當國家機器無所不在,他提醒我們:不被統治,可能是一種最深層的自由。
推薦序 一條嶄新的歷史認識之路/詹素娟
導讀 邊陲不再是邊緣,國家不再是中心:贊米亞出土的故事/林開世
前言
第一章 山區、低地與國家:贊米亞簡介
第二章 國家空間:治理區與調度區
第三章 人力與糧食集中:奴隸與水稻
第四章 文明與不受駕馭者
第五章 遠離國家,集聚高地
第六章 逃避國家和防禦國家:逃避的文化和農業
第六‧五章 口述、書寫和文本
第七章 族群形成和進化:一個激進的建構主義案例
第八章 復興的先知
第九章 結論
名詞解釋
註釋asnd 推薦序 一條嶄新的歷史認識之路/詹素娟
導讀 邊陲不再是邊緣,國家不再是中心:贊米亞出土的故事/林開世
前言
第一章 山區、低地與國家:贊米亞簡介
第二章 國家空間:治理區與調度區
第三章 人力與糧食集中:奴隸與水稻
第四章 文明與不受駕馭者
第五章 遠離國家,集聚高地
第六章 逃避國家和防禦國家:逃避的文化和農業
第六‧五章 口述、書寫和文本
第七章 族群形成和進化:一個激進的建構主義案例
第八章 復興的先知
第九章 結論
名詞解釋
註釋askw 推薦序 一條嶄新的歷史認識之路/詹素娟
導讀 邊陲不再是邊緣,國家不再是中心:贊米亞出土的故事/林開世
前言
第一章 山區、低地與國家:贊米亞簡介
第二章 國家空間:治理區與調度區
第三章 人力與糧食集中:奴隸與水稻
第四章 文明與不受駕馭者
第五章 遠離國家,集聚高地
第六章 逃避國家和防禦國家:逃避的文化和農業
第六‧五章 口述、書寫和文本
第七章 族群形成和進化:一個激進的建構主義案例
第八章 復興的先知
第九章 結論
名詞解釋
註釋
導讀 邊陲不再是邊緣,國家不再是中心:贊米亞出土的故事/林開世
前言
第一章 山區、低地與國家:贊米亞簡介
第二章 國家空間:治理區與調度區
第三章 人力與糧食集中:奴隸與水稻
第四章 文明與不受駕馭者
第五章 遠離國家,集聚高地
第六章 逃避國家和防禦國家:逃避的文化和農業
第六‧五章 口述、書寫和文本
第七章 族群形成和進化:一個激進的建構主義案例
第八章 復興的先知
第九章 結論
名詞解釋
註釋asnd 推薦序 一條嶄新的歷史認識之路/詹素娟
導讀 邊陲不再是邊緣,國家不再是中心:贊米亞出土的故事/林開世
前言
第一章 山區、低地與國家:贊米亞簡介
第二章 國家空間:治理區與調度區
第三章 人力與糧食集中:奴隸與水稻
第四章 文明與不受駕馭者
第五章 遠離國家,集聚高地
第六章 逃避國家和防禦國家:逃避的文化和農業
第六‧五章 口述、書寫和文本
第七章 族群形成和進化:一個激進的建構主義案例
第八章 復興的先知
第九章 結論
名詞解釋
註釋askw 推薦序 一條嶄新的歷史認識之路/詹素娟
導讀 邊陲不再是邊緣,國家不再是中心:贊米亞出土的故事/林開世
前言
第一章 山區、低地與國家:贊米亞簡介
第二章 國家空間:治理區與調度區
第三章 人力與糧食集中:奴隸與水稻
第四章 文明與不受駕馭者
第五章 遠離國家,集聚高地
第六章 逃避國家和防禦國家:逃避的文化和農業
第六‧五章 口述、書寫和文本
第七章 族群形成和進化:一個激進的建構主義案例
第八章 復興的先知
第九章 結論
名詞解釋
註釋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1936-2024)
美國當代政治人類學大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諳法文、馬來語/印尼語、德文、緬甸語。
曾任耶魯大學史德林政治學教授、人類學教授與農業研究計畫主任,同時也是收成平平的兼職農夫與養蜂人。
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學、農業社會比較發展、霸權與抵抗理論、農民政治、東南亞、階級關係與無政府主義理論等。重要著作有《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支配與抵抗的藝術》(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不受統治的藝術》(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等。
相關著作:《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從生活中的不服從論自主、尊嚴、有意義的工作及遊戲》(麥田)《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麥田)。
美國當代政治人類學大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諳法文、馬來語/印尼語、德文、緬甸語。
曾任耶魯大學史德林政治學教授、人類學教授與農業研究計畫主任,同時也是收成平平的兼職農夫與養蜂人。
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學、農業社會比較發展、霸權與抵抗理論、農民政治、東南亞、階級關係與無政府主義理論等。重要著作有《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支配與抵抗的藝術》(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不受統治的藝術》(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等。
相關著作:《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從生活中的不服從論自主、尊嚴、有意義的工作及遊戲》(麥田)《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麥田)。
Details
Review
0 ratings
1 stars
0%
2 stars
0%
3 stars
0%
4 stars
0%
5 stars
0%
Write a review
Product review was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