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Japanese Korean Thai Traditional Chinese 简体中文
Publish Now
Publish Books Publish Media Products My Store Self Publish
Gold Log In Cart
Category
Browse all kinds of eBooks, magazines, videos by category
    More services
    • All You Can Read

    • Channels

    • Hot topics

    Language
    English Japanese Korean Thai Traditional Chinese 简体中文
    Back
    Category
    • Home

    • Books

    • Pubook E-Ink reader

    • Magazines

    • Media

    • Newspapers

    • Adult

    Back
    Books
    • All

    • Free to read

    • Finance

      Finance
      • All

      • Management

      • Investing

      • Marketing

    • Literature/Fiction

      Literature/Fiction
      • All

      • LGBTQ

      • Literature

      • Fiction

      • Romantic Fiction

    • Leisure Life

      Leisure Life
      • All

      • Recreation

      • Illustrated Book

      • Fortune Telling

      • Travel

      • Eating Habits

      • Fitness

    • Humanities

      Humanities
      • All

      • History/Geography

      • Law

      • Politics/Military

      • Applied Sciences

      • Natural Sciences

      • Philosophy

      • Biographies

      • Sociology

    • News/Entertainment

    • Language/Computers

      Language/Computers
      • All

      • Computers/Technology

      • Language

    • Religion/Spirituality

      Religion/Spirituality
      • All

      • Motivational

      • Health/Nutrition

      • Christianity

      • Buddhism

      • Taoism

      • Islam

      • Other Religions

      • Relationships

    • Mangas

      Mangas
      • All

      • Comics

      • Illustrations

      • Fan Works

      • Romance Mangas for Teens

      • Teenage Mangas

      • High School Mangas

      • Romance Mangas

      • Yaoi Mangas

      • GL Mangas

      • TL Mangas

      • Gay Mangas

      • Others

    • Art/Design

      Art/Design
      • All

      • Performance Art

      • Art

      • Design

      • Photography

    • Parenting/Relationships

      Parenting/Relationships
      • All

      • Education

      • Kids/Teenagers

      • Pregnancy/Childbirth

    • Exams

      Exams
      • All

      • Study

      • Government Exams

      • Financial Licenses

      • Teacher Exams

      • Professional Exams

      • TOEFL/TOEIC

      • Learning Skills

      • Official Publications

      • Job Hunting Exams

    • Photo Books

      Photo Books
      • All

      • Female Photo Books

      • Male Photo Books

    Back
    Magazines
    • All

    • Free to read

    • Finance

      Finance
      • All

      • Business Management

      • Investing

      • Direct Marketing

      • Advertising

      • Law

    • News/Entertainment

      News/Entertainment
      • All

      • News Analysis

      • General News

      • Stars

    • Leisure Life

      Leisure Life
      • All

      • Travel

      • Hobby

      • Family Life

      • Fitness

    • Art/Design

      Art/Design
      • All

      • Design

      • Art Appreciation

      • Decoration

      • Photography

    • Literature/Spirituality

      Literature/Spirituality
      • All

      • Literature

      • Christianity

      • Buddhism

    • Male Fashion

      Male Fashion
      • All

      • Fashion

    • Female Fashion

      Female Fashion
      • All

      • Urban Fashion

      • Teen Fashion

    • Car/Audio

      Car/Audio
      • All

      • Music/Audio

      • Cars/Motorbikes

    • Sports

      Sports
      • All

      • Basketball

      • Baseball

      • Outdoor Sports

    • Language/Computers

      Language/Computers
      • All

      • Computers/Technology

      • Natural Sciences

      • Language

    • Parenting/Relationships

      Parenting/Relationships
      • All

      • Pregnancy/Childbirth

      • Education

      • Books for Kids

      • Books for Teenagers

    • Photo Books

      Photo Books
      • All

      • Female Photo Books

      • Male Photo Books

    Back
    Media
    • All

    • Free to read

    • Careers

    • Careers
      • All

    • Investing

    • Investing
      • All

    • Parenting/Relationships

    • Parenting/Relationships
      • All

    • Art/Culture

    • Art/Culture
      • All

    • Religion/Spirituality

    • Religion/Spirituality
      • All

      • Buddhism

      • Christianity

      • Motivational

    • Exams

    • Exams
      • All

      • Government Exams

      • Learning Skills

      • Professional Exams

      • Teacher Exams

      • Study

      • Financial Licenses

    • Language

    • Language
      • All

    • Leisure Life

    • Leisure Life
      • All

    • Literature/Fiction

    • Literature/Fiction
      • All

    Back
    Newspapers
    • All

    • 工商時報

    • 中國時報

    • 旺報

    • 联合日報

    • 光華日報

    Back
    Adult
    • Free to read

    • Gay

    • Nude male

    • Lesbian

    • Nude female

    • Adult Manga

    Finance
    • All

    • Management

    • Investing

    • Marketing

    Literature/Fiction
    • All

    • LGBTQ

    • Literature

    • Fiction

    • Romantic Fiction

    Leisure Life
    • All

    • Recreation

    • Illustrated Book

    • Fortune Telling

    • Travel

    • Eating Habits

    • Fitness

    Humanities
    • All

    • History/Geography

    • Law

    • Politics/Military

    • Applied Sciences

    • Natural Sciences

    • Philosophy

    • Biographies

    • Sociology

    News/Entertainment
    • All

    Language/Computers
    • All

    • Computers/Technology

    • Language

    Religion/Spirituality
    • All

    • Motivational

    • Health/Nutrition

    • Christianity

    • Buddhism

    • Taoism

    • Islam

    • Other Religions

    • Relationships

    Mangas
    • All

    • Comics

    • Illustrations

    • Fan Works

    • Romance Mangas for Teens

    • Teenage Mangas

    • High School Mangas

    • Romance Mangas

    • Yaoi Mangas

    • GL Mangas

    • TL Mangas

    • Gay Mangas

    • Others

    Art/Design
    • All

    • Performance Art

    • Art

    • Design

    • Photography

    Parenting/Relationships
    • All

    • Education

    • Kids/Teenagers

    • Pregnancy/Childbirth

    Exams
    • All

    • Study

    • Government Exams

    • Financial Licenses

    • Teacher Exams

    • Professional Exams

    • TOEFL/TOEIC

    • Learning Skills

    • Official Publications

    • Job Hunting Exams

    Photo Books
    • All

    • Female Photo Books

    • Male Photo Books

    Back
    Finance
    • All

    • Business Management

    • Investing

    • Direct Marketing

    • Advertising

    • Law

    Back
    News/Entertainment
    • All

    • News Analysis

    • General News

    • Stars

    Back
    Leisure Life
    • All

    • Travel

    • Hobby

    • Family Life

    • Fitness

    Back
    Art/Design
    • All

    • Design

    • Art Appreciation

    • Decoration

    • Photography

    Back
    Literature/Spirituality
    • All

    • Literature

    • Christianity

    • Buddhism

    Back
    Male Fashion
    • All

    • Fashion

    Back
    Female Fashion
    • All

    • Urban Fashion

    • Teen Fashion

    Back
    Car/Audio
    • All

    • Music/Audio

    • Cars/Motorbikes

    Back
    Sports
    • All

    • Basketball

    • Baseball

    • Outdoor Sports

    Back
    Language/Computers
    • All

    • Computers/Technology

    • Natural Sciences

    • Language

    Back
    Parenting/Relationships
    • All

    • Pregnancy/Childbirth

    • Education

    • Books for Kids

    • Books for Teenagers

    Back
    Photo Books
    • All

    • Female Photo Books

    • Male Photo Books

    Back
    Channels
    • 今周刊

    • 飽讀商周

    • 經理人

    • 大師輕鬆讀

    • 普洛達康

    • 禾馬

    • 台灣武俠傳說

    You haven't completed email verification, please complete email verification to purchase DRM Free or magazine subscription products
    You haven't completed phone verification, please complete phone verification to enable publishing features
    You haven't completed email verification, please complete email verification to enable publishing features
    • Home

    • Favorite

    • Account

    • Gold

    • Library

    More
    1. Home
    2. Books
    3. Religion/Spirituality
    4. Other Religions
    5. 佛法哲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哲學論述(兩冊)

    佛法哲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哲學論述(兩冊)

    Author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總集編著小組
    Publisher 城邦文化 /商周出版
    Follow Save Saved Share
    Released
    2025/06/26
    Language
    Traditional Chinese
    File format
    EPUB Reflowable (3MB), fit in all devices and Pubook
    Pages
    1391
    ID
    591110
    ISBN
    9786263905733
    Provide Adobe DRM
    Provide EPUB
    Offer DRM free license
    No

    Buy products firstAnd download app to watch

    Details

    佛法哲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哲學論述(兩冊)

    Author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總集編著小
    Publisher 商周出版
    Share
    Released
    2025/06/28
    Language
    Traditional Chinese
    Pages
    1120
    ID
    591680
    ISBN
    9786263905658
    DRM
    NT$1100
    紙本書
    NT$1264
    Explanation
    eBook
    Printed book
    Standard NT$1600
    Get NT$165 off
    查看適用禮券
    Buy

    Preview View

    Buy for others
    庫存 1
    • Intro

    • Chapters

    • Author

    震古鑠今之佛教經論總集,完整詮釋佛法中的宗義論述

    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廣說世間出世間法,開顯人生之真實相。佛滅後,諸弟子結集教法而成立三藏十二部,供世人永久傳誦保存。其後更有龍樹、提婆、無著、世親諸論師開枝散葉,敷演成浩瀚如海之佛法體系。

    佛教經論博大精深,其內容可以分為:科學的論述、宗義的論述、修法的論述三者。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於二○一○年指示諸格西學者組成編著小組,總集佛法中之科學和宗義之論述,成立「佛法科學與哲學總集」系列叢書。叢書內容皆出自佛陀親言的經典以及那爛陀學者們的論著,經七十多位格西從浩瀚經論中挑選出與佛法科學及佛法宗義相關的內容,交由編著小組編纂而成,並且由尊者指示內容大綱之規畫及具體內容。

    《佛法哲學總集》根據所有源於藏譯甘珠爾與丹珠爾,以及眾多外道典籍的某些哲學要義,編著而成,分為上下二冊,上冊略說某些內外道的哲學觀點;下冊說明各派宗義的典籍是如何依理建立二諦論述,且由勝義諦的觀點而延伸至針對我及無我的觀察,尤其是唯識及中觀的見解,以及能知之量的學說加以闡釋,且對由其延伸的聲義觀察等重要的哲學觀,另做說明。
     
    推薦序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的導讀

    一、前言
    八、九年前,我曾建議認識的藏僧及學者們,若能彙整所有藏譯本佛教經論內容,包括導師釋迦能仁開示的經典,以及注釋經典的論著等,將之編纂成為三大類,將臻於完善。融入如是三類的詮釋,不僅能夠呈現佛法教典的一切心要,也期望藉此建立一套必要的教育體系,廣大幫助世界七十億人口──無論其是否具有宗教信仰。所謂三類為:一、源於佛法典籍的科學論述或基法真相的論述。二、由佛法典籍明確建立的哲學論述。三、以前二者為基礎,佛法典籍論述的修行方法。在已出版的《佛法科學總集》一書的導讀中,已略說這三類的區別以及各類別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掌握其梗要。然前書導讀僅概說了印度佛法典籍所說的哲學觀,今回應法友提議,趁此即將圓滿《佛法哲學總集》廣版上下二冊編著之際,想以導讀的方式寫下更多有關佛法哲學的內容介紹。

    二、科學與哲學的差異
    關於科學的定義,雖有各種不同的陳述,但我覺得,應該將科學理解為特定的研究途徑,以及各個方面的完整實踐。比方說,當科學家觀察某一現象時,最初會提出假設,接著為了驗證該假設是否符合真實情況而進行實驗,透過實驗研究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如果有可重複性,例如:若經由第二人、第三人……以同樣的實驗方式得到相同的結論時,此精研的成果便成為公認的科學知識。從提出假設到結論被認同的過程,科學家所採用的研究學稱為「科學」。哲學雖然包含在科學之中,但哲學家不一定皆能以科學的方式確立其觀點。
    哲學可理解為某種堅定見解,它會由某學者以自己的所見所聞的徵象為理由而產生,同樣地,也會經由引經據論而認可「某隱蔽分的內容就是如此」而建立。顯而易見,哲學家絕對不會滿足於肉眼所見,而會疑惑為什麼有這般現象,進而觀察隱蔽分。可以說,以開啟此世間隱蔽知識的大門而言,哲學家們的確做出了最大貢獻。
    總之,對於知識,古時候的學者便會隨著各種不同的觀察途徑,形成多種不同的解讀,在在都是完善人類思想及見解的最佳因緣。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仍無人能反駁這個事實。

    三、印度哲學發展史
    依據西藏宗義論著的記載,以及當今印度哲學史家們的說法,在印度的哲學家中,數論派的宗義是最早的一派。數論派的形成,大約可以追溯至基督紀元年份──西元一世紀──的前七百年。此派宗義含括浩瀚的哲學理論,廣說基、道、果的論述。此派認為,一切所知皆被二十五諦法的數量所攝;一切果實皆是共主相的變異;我是食者,卻非作者;若能透過禪修見到「覺知士夫之我」的本性,將得到解脫,持上列論述。數論派中,仍有一支派主張大自在天是造物主。該宗認為,共主相僅是常性潛能,無心識,自然不能成為造世間之主。因此,以大自在天的造心動搖及諸事物源──共主相──兩者的結合,詮釋器世間等身受用的形成。
    基本上,各派食者與常事物之我的說法,與數論派的主張如出一轍,但在如何詮釋我的說法上,卻各有不同,因此形成了各不同外道的根本宗義。針對「我」及「如何看待世間」的議題,這些宗義師們激烈地互相爭辯。譬如,根據吠陀派的《梵經》第四章節所說,認為只有梵天的我,除此之外,他宗認定的我皆不合理。此書的第二章節廣泛駁斥了數論派及佛教宗義的中觀、唯識如何安立究竟勝義之理。同樣地,此書的第三章節也駁斥了順世派的主張,即身蘊之外無其他的我。佛教及外道的典籍中,明確記載了古印度哲學家之間的激烈論辯。毋庸置疑,如此睿智的往來論辯,令宗義師雙方互蒙其利、成長進步。
    相異於佛教的印度主流宗義為數論派、勝論派、正理派、吠檀多派、伺察派、耆那派、順世派的宗義等。阿闍黎清辨的《思擇焰論》詳說了這些派別的哲學立場。雖然寂護的《真如集論》尚提及其他宗義,但念及內文將過於繁冗,本書僅說主流宗義,不會提及其他宗義。
    印度哲學裡,佛法哲學算是較晚形成的。雖說內外二道哲學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然而畢竟佛法成長於遍佈印度哲學的環境之中,自然會受到古印度外道儀軌及作風等的影響。還有,如業果、前後世等許多觀點,佛法哲學也與古印度外道哲學的立場相同。

    四、佛法哲學
    佛法哲學因由導師釋迦能仁的教言而興盛。導師釋迦能仁宣說了佛法哲學的精髓──無我的哲理,這與先前的各種宗義理論截然不同,因為當時整個環境充斥著「我」的理論。為了初次宣說前所未聞的無我法理,導師感受到周圍的極大壓力,因此,導師說:

    「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
    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不如住於無語森林中。」

    關於無我的哲理,我平日一直在講,不覺得有必要在此多做說明。總之,無我不是僅破、全無的意思,而是指見到的表象不符順於事實的真相,即諸法絕非如我們所見般的存在。若見到的表象就是事實的真相,僅隨所見而行就能符合事實,就不應該出現偏離真相的錯覺,畢竟生起貪等煩惱都是源於不合乎真相的看法。反之,見諸法都是觀待而有,是無我的話,產生貪等煩惱的依據將不可得。因此,無我的意思是:否定不依賴之自相。因為無我或緣起的真相宛如佛法哲學的核心,若不了解其義,終不能得究竟的佛法哲理。龍樹的弟子提婆也說,信佛的最佳途徑就是了知空性。
    一般普遍認為,導師薄伽梵宣示了四法印:

    「諸行無常,諸漏皆苦,
    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四法印就是衡量是否為佛法哲學的準繩。針對四法印的內容涵義,尤其是對無我的理解,各派存在著不同的詮釋,因此逐漸演變成佛法哲學內部的四部宗義,並漸漸興建起各自不共承許相應的教言傳統。我不認為這種現象從導師在世時就已存在。
    西元二世紀,龍樹的中觀論著《中觀根本慧論》明確地反駁許多毘婆沙宗的主張。當然,在龍樹的《中觀根本慧論》之前,毘婆沙宗早已建立自己的宗義。誠如經部是由聲聞十八部所延伸出來的說法看來,經部在《中論》之前就存在也應該合理。總之,某些續典確實明確記載佛法四部宗義的名稱,但以論典而言,阿闍黎聖天的《智要總集》明晰提及四部宗義的名稱,這是最早的文獻之一。
    從龍樹開創中觀宗、無著開創唯識宗起,便已廣傳中觀宗義及唯識宗義的各自之名。根據當今的某些觀察言論,明確建立四部宗義的名稱,是出自大約五世紀清辨的《中觀心要論》及其自釋。不僅佛法四部宗義的名稱與主張,就連當時早已興盛的外道哲學觀點,也在此論中明細分析。由此可見,從當時起便有佛法四部宗義的名稱。尊者世友說:「猶如各派間,智慧亦相異。」就是說,隨著智慧的差異,終將一直存在各派的見解與乘別,這點有誰能夠駁斥?
    清辨的著作《中觀心要論》及其自釋、龍樹的中觀理聚論著,以及後來寂護的《真如集論》及其自釋,悉已記載佛法宗義內部的激烈辯論──所立是否真實事物、能立是否自證、生滅等,更是記載了以量學的方式而破他宗、立自宗等的爭論。毋庸置疑,佛法哲學確實浩瀚廣博!

    五、宗義著作的發展史
    依據現在可得的文獻,總集且羅列種種印度宗義核心主張的最早著作,無疑是清辨的《中觀心要論》及其自釋《思擇焰論》兩本著作。西元八世紀大方丈寂護的《真如集論》及其論釋兩本著作,不只彙集了所有內外宗義,更記載了清辨之後某些宗義的延續主張,並且對其提出破他說、立自宗的辯論,是解釋最廣的宗義書籍。
    我認為,如導師的經典以及龍樹的理聚論等眾多經論,雖然不是有意且系統地總集內外宗義立場而寫下破、立的爭論,卻是對各內外宗義的相關主張做出破、立爭論的著作。此外,祇多梨的著作《善逝教典分別論》,不僅對外道的某些主張明確分析了破、立的爭論,也清楚詮釋了內道四部宗義之間的差異,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宗義著作在西藏相當盛行。榮松班智達的宗義著作、恰巴法獅子的宗義著作,以及衛者明慧的宗義著作等,應該算是最早的作品。文殊怙主薩迦班智達的《善說論典》也是宗義著作。遍知龍欽也撰寫了《宗派寶藏論》。西元十七世紀後,西藏的宗義大作有:遍知文殊笑的《宗義寶炬論》,以及之後的《章嘉宗義》和《土官宗義》。在眾多的宗義大作中,這三本算是我最熟悉的。達倉譯師的宗義著作與遍知文殊笑的宗義著作相較,兩者不僅內容、結構相同,就連對某些內外道差異的總結也幾乎相同。
    我覺得西藏的宗義著作中,就屬遍知文殊笑的《宗義寶炬論》解釋最廣。此書在詮釋內外宗義的個別差異時,都會根據該宗派自己的根本典籍或是印度論著而做注釋。文殊笑也首度闡述那些未曾在藏地出現的外道主張,給求學者們帶來極大的幫助。
    達倉的《遍曉宗義》拋出了著名的應成,明顯記載至尊宗喀巴的十八矛盾大包袱。對此,不僅文殊笑於《宗義寶炬論》中做了非常詳細的回覆,此前,文殊心喜也已對十八矛盾大包袱之說提出回應。這是學者間智慧的爭辯!顯而易見,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們若能對達倉大師所拋出的矛盾包袱有所了解,對於宗大師的著作將會有更上一層樓的認識。再者,達倉的《遍曉宗義》書末也清楚解釋為何拋出十八應成的理由,說明了這絕非是受到貪瞋等影響而做的爭辯。
    《章嘉宗義》的引句數量剛好。該論於即將進入唯識的唯心論時,還有一段特殊的解釋。章嘉自己引用的印藏文獻的名稱,於書後都詳細列出,這算是一本容易理解,且攝一切概要的宗義著作。《土官宗義》羅列了藏傳佛教薩迦、格魯、噶舉、寧瑪的總別教義,同時也指出苯波及漢傳佛教的各自主張,是一本特別的宗義著作。雖然還有其他西藏的宗義著作,但是無法全面介紹,僅先解說至此。
    震古鑠今之佛教經論總集,完整詮釋佛法中的宗義論述

    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廣說世間出世間法,開顯人生之真實相。佛滅後,諸弟子結集教法而成立三藏十二部,供世人永久傳誦保存。其後更有龍樹、提婆、無著、世親諸論師開枝散葉,敷演成浩瀚如海之佛法體系。

    佛教經論博大精深,其內容可以分為:科學的論述、宗義的論述、修法的論述三者。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於二○一○年指示諸格西學者組成編著小組,總集佛法中之科學和宗義之論述,成立「佛法科學與哲學總集」系列叢書。叢書內容皆出自佛陀親言的經典以及那爛陀學者們的論著,經七十多位格西從浩瀚經論中挑選出與佛法科學及佛法宗義相關的內容,交由編著小組編纂而成,並且由尊者指示內容大綱之規畫及具體內容。

    《佛法哲學總集》根據所有源於藏譯甘珠爾與丹珠爾,以及眾多外道典籍的某些哲學要義,編著而成,分為上下二冊,上冊略說某些內外道的哲學觀點;下冊說明各派宗義的典籍是如何依理建立二諦論述,且由勝義諦的觀點而延伸至針對我及無我的觀察,尤其是唯識及中觀的見解,以及能知之量的學說加以闡釋,且對由其延伸的聲義觀察等重要的哲學觀,另做說明。
    More
    More
    〈上冊〉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的導讀
        一、前言
        二、科學與哲學的差異
        三、印度哲學發展史
        四、佛法哲學
        五、宗義著作的發展史
        六、總結末文

    譯者序
    編輯說明

    第一品、總說哲學
        甲一、印度的哲學發展史
        甲二、宗義的定義及詞義
        甲三、略說內外宗義的差別
        甲四、匯集印度的不同宗義以及佛法典籍的發展史

    第二品、說外道宗義
        總說外道宗義
        甲一、釋數論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略說二十五諦法
                丙二、一一解釋二十五諦法的性質
                丙三、二十五諦法的生滅次第
                丙四、安立識等具境
                丙五、安立量
                丙六、釋證境之法
        甲二、釋勝論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說質
                丙二、說德
                丙三、說業
                丙四、說同
                丙五、說異
                丙六、說和合
                丙七、安立具境識
                丙八、略說依何理成立所知句義
        甲三、釋正理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十六句義
                丙二、別說具境量
                丙三、安立因相
        甲四、釋伺察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安立基
                丙二、安立量
            乙四、伺察師遮羅迦如何立宗
        甲五、闡述吠檀多亦稱密義派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異名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安立基二諦
                丙二、安立具境識及量
                丙三、附帶解說如何混合其他宗義
        甲六、闡述耆那派亦稱勝利派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安立七句義
                丙二、安立六質或五質
                丙三、安立質及異名一異
                丙四、安立具境識
        甲七、釋順世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
                丙二、安立具境識
                丙三、安立自宗的合理性
            
    第三品、說內道佛法宗義
        總說內道佛法宗義
        甲一、闡述毘婆沙派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此派主要依據的典籍為何
            乙三、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四、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
                丙二、別說主要立宗
                    丁一、安立所知五法
                        戊一、相色法
                        戊二、主心法及隨心所法
                        戊三、不相應行法
                        戊四、無為法
                    丁二、安立因果
                        戊一、安立六因
                        戊二、釋四緣
                        戊三、釋五果
                    丁三、安立能知之識
        甲二、闡述經部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此派主要依據的典籍為何
            乙三、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四、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如何立宗
                丙二、別說主要立宗
                    丁一、安立自相及共相
                    丁二、成立有為法是剎那性
                    丁三、因果被前後時所周遍
                    丁四、此宗如何安立外境之義
                    丁五、安立能知之識
                丙三、附帶解說心識是具相之理
        甲三、闡述唯識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此派主要依據的典籍為何
            乙三、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四、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如何立宗
                丙二、別說主要立宗
                    丁一、安立所知的本質——三性相
                    丁二、安立所知之處——阿賴耶
                        戊一、如何主張心識數量
                        戊二、異熟所依之阿賴耶
                        戊三、成立阿賴耶的八個理由
                        戊四、能依種子的阿賴耶
                丙三、說末那識
                丙四、如何成立唯心論
                丙五、真相派與假相派的爭辯
                丙六、安立量
        甲四、闡述中觀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阿闍黎龍樹如何安立甚深中觀之見
            乙三、阿闍黎龍樹典籍之注釋的發展史
            乙四、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丙一、闡述中觀自續派的宗義
                    丁一、總說
                    丁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丁三、釋共立宗
                    丁四、經部行自續派
                    丁五、瑜伽行自續派
                丙二、闡述中觀應成派的宗義
                    丁一、總說
                    丁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丁三、總說所許宗義
                    丁四、闡述應成派的主要不共難義
        甲五、宗義論述的總結
            乙一、四部宗義各派如何斷除常斷二邊
            乙二、何謂宗義等如階梯


    〈下冊〉

    第四品、說二諦基法真相
        甲一、總說
        甲二、佛教毘婆沙部與經部兩派如何安立二諦
            乙一、毘婆沙部論述
            乙二、經部論述
        甲三、瑜伽行派說三性相攝入二諦之理
        甲四、說無自性派如何安立二諦
            乙一、二諦各自的性質及其數量
            乙二、二諦是體性一或異的觀察
            乙三、異門勝義與非異門勝義的差別
            乙四、如何區分正倒二世俗
            乙五、心識證知二諦的順序

    第五品、觀察我與無我
        甲一、總說
        甲二、非佛宗師如何主張我
            乙一、數論派如何主張覺知士夫之我
            乙二、勝論派與正理派如何主張我
            乙三、伺察派如何主張我
            乙四、吠檀多亦稱密義派如何主張我
            乙五、耆那派如何主張我
        甲三、佛教成立無我
            乙一、如何破常一自主之我
            乙二、破犢子派所許的不可說質體有之補特伽羅
            乙三、彙集並列舉破自主人我的理由
        甲四、息破我之爭
            乙一、雖是無我,業果關係仍合理化
            乙二、如何安立我的性質於名言之中
            乙三、附帶解說成立前後世的理由

    第六品、說瑜伽行派的真實義
        甲一、總說
        甲二、說諸法自性的三性相
            乙一、三性相各自的性質
            乙二、觀察三性相是一或異
        甲三、廣說圓成實性
            乙一、依他起為何是遍計執之空
            乙二、辨認所遮增益
            乙三、依理成立依他起是遍計執之空
        甲四、別說所能非異質
            乙一、依理破除所能為質體異
            乙二、說無外境有的結論
        甲五、如何成立唯識
            乙一、成立唯識
            乙二、於唯識中建立名言
            乙三、如何因見唯識的真實義而得解脫

    第七品、別說中觀師的空見
        甲一、阿闍黎龍樹建立諸法皆無自性
            乙一、總說
            乙二、破四邊之生故,成立諸法皆無諦實生
            乙三、依因果性三與作處作者作業三等,破自性有
        甲二、另說中觀師依何盛名理破諦實事物
            乙一、阿闍黎清辨之理——同理推論
            乙二、阿闍黎寂護之理——離一離異
            乙三、阿闍黎月稱之理——七相
            乙四、理據之王——緣起因相
        甲三、觀察成立空性理的所遮為何
        甲四、中觀師是否持其自宗主張
        甲五、為何注釋阿闍黎龍樹著作的中觀師有自續及應成兩派
        甲六、成立空性與緣起同義
            乙一、總說
            乙二、緣起的詞義及其解讀
            乙三、因果緣起
            乙四、觀待施設之緣起
            乙五、空性與緣起彼此如何互助

    第八品、建立佛教量學
        甲一、總說聖域印度的量學
        甲二、觀察量的數量及其性質
        甲三、建立現量
            乙一、總說
            乙二、如何成立現識是離分別且不錯亂
            乙三、現識的分類
            乙四、附帶解說見似現識
        甲四、說比量
        甲五、建立量果
        甲六、附帶解說比度所依——正因
            乙一、總說
            乙二、成立三相是正因定義
            乙三、決定同品遍與異品遍時,為何必依相屬
            乙四、為何正因決定分為果、自性、不可得三
        甲七、附帶解說應成的不共量學
            乙一、總說
            乙二、量的定義及其分類
            乙三、如何安立意現量
            乙四、自續與應成兩派述說量如何趨境之差異

    第九品、聲義與排他論
        甲一、總說
        甲二、何謂聲是成立趨入的見解
        甲三、阿闍黎陳那成立排他性之聲義
            乙一、破他方所說聲義
            乙二、自宗成立能詮聲是排他性的具境
        甲四、吉祥法稱細說聲與分別是排他性的具境
        甲五、略說他方依何主要理由反駁排遣論
            乙一、《真如集論》如何詮釋
            乙二、觀察遮遣法的非遮與無遮為何,及其相關駁論
            乙三、一切能詮聲應成異名
            乙四、觀察性別用詞、數量、動詞、祈使句、副詞等而破他論
            乙五、詮「排他」之聲的自返體不一定是遮遣趨入
            乙六、詮「所知」之聲並無所遮他法,故聲不一定是遮遣具境
            乙七、證知應成互依
        甲六、略說後期持遮論者如何詮釋排他論
        甲七、總結
        
    參考文獻
    More
    作者簡介
    姓名: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一九三五年生於西藏東部的安多(Amdo),兩歲時經認證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一九五九年,被迫離開西藏,展開流亡生涯,並於印度達蘭薩拉(Dharamsala)成立流亡政府,一九八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成為世界公民,他致力提倡慈悲、寬恕、關愛等普世價值,促進世界主要宗教傳統間的和諧及相互了解;作為佛教徒,他以修持、講說菩提心及空正見,護持佛陀教法;身為藏人,他為藏人爭取自由與公義,並努力保存西藏文化。
    姓名:總集編著小組
    編著者。成員:

    負責人
    南嘉寺住持——色拉傑扎倉充拓仁波切

    編輯主顧問
    博士朗日巴圖登錦巴

    編輯顧問
    色拉昧扎倉仰丁仁波切
    洛色林扎倉格西圖滇悲桑
    南嘉寺比丘圖滇揚佩

    《總集》編輯者
    甘丹東頂扎倉格西強區桑杰
    哲蚌洛色林扎倉格西朗望桑杰
    甘丹北頂扎倉格西紀薩重千轉世
    哲蚌多門扎倉格西洛桑開卻

    翻譯作者簡介
    姓名:蔣揚仁欽
    自一九九六年起,擔任尊者達賴喇嘛的漢語口譯至今。一九八九年,前往北印度達蘭薩拉辯經學院(InstituteofBuddhistDialectics)學習長達十四年的五部大論、四大教派的高等教育,最後以〈心與空〉的哲碩論文,獲取甲級成績及「無別大教授師」之學位。二○一四年取得哈佛文理學院(Harvard GSAS)的博士學位。著有《我的上師達賴喇嘛》、《自己的路,勇敢的走》、《為什麼學佛》;譯有《善言初慧擇眼》、《覺燈日光》、《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觀根本論釋.佛護論》、《佛法科學總集》等。
    More
    • Intro

    • Chapters

    • Author

    震古鑠今之佛教經論總集,完整詮釋佛法中的宗義論述

    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廣說世間出世間法,開顯人生之真實相。佛滅後,諸弟子結集教法而成立三藏十二部,供世人永久傳誦保存。其後更有龍樹、提婆、無著、世親諸論師開枝散葉,敷演成浩瀚如海之佛法體系。

    佛教經論博大精深,其內容可以分為:科學的論述、宗義的論述、修法的論述三者。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於二○一○年指示諸格西學者組成編著小組,總集佛法中之科學和宗義之論述,成立「佛法科學與哲學總集」系列叢書。叢書內容皆出自佛陀親言的經典以及那爛陀學者們的論著,經七十多位格西從浩瀚經論中挑選出與佛法科學及佛法宗義相關的內容,交由編著小組編纂而成,並且由尊者指示內容大綱之規畫及具體內容。

    《佛法哲學總集》根據所有源於藏譯甘珠爾與丹珠爾,以及眾多外道典籍的某些哲學要義,編著而成,分為上下二冊,上冊略說某些內外道的哲學觀點;下冊說明各派宗義的典籍是如何依理建立二諦論述,且由勝義諦的觀點而延伸至針對我及無我的觀察,尤其是唯識及中觀的見解,以及能知之量的學說加以闡釋,且對由其延伸的聲義觀察等重要的哲學觀,另做說明。
    More
    More
    〈上冊〉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的導讀
        一、前言
        二、科學與哲學的差異
        三、印度哲學發展史
        四、佛法哲學
        五、宗義著作的發展史
        六、總結末文

    譯者序
    編輯說明

    第一品、總說哲學
        甲一、印度的哲學發展史
        甲二、宗義的定義及詞義
        甲三、略說內外宗義的差別
        甲四、匯集印度的不同宗義以及佛法典籍的發展史

    第二品、說外道宗義
        總說外道宗義
        甲一、釋數論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略說二十五諦法
                丙二、一一解釋二十五諦法的性質
                丙三、二十五諦法的生滅次第
                丙四、安立識等具境
                丙五、安立量
                丙六、釋證境之法
        甲二、釋勝論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說質
                丙二、說德
                丙三、說業
                丙四、說同
                丙五、說異
                丙六、說和合
                丙七、安立具境識
                丙八、略說依何理成立所知句義
        甲三、釋正理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十六句義
                丙二、別說具境量
                丙三、安立因相
        甲四、釋伺察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安立基
                丙二、安立量
            乙四、伺察師遮羅迦如何立宗
        甲五、闡述吠檀多亦稱密義派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異名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安立基二諦
                丙二、安立具境識及量
                丙三、附帶解說如何混合其他宗義
        甲六、闡述耆那派亦稱勝利派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安立七句義
                丙二、安立六質或五質
                丙三、安立質及異名一異
                丙四、安立具境識
        甲七、釋順世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
                丙二、安立具境識
                丙三、安立自宗的合理性
            
    第三品、說內道佛法宗義
        總說內道佛法宗義
        甲一、闡述毘婆沙派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此派主要依據的典籍為何
            乙三、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四、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
                丙二、別說主要立宗
                    丁一、安立所知五法
                        戊一、相色法
                        戊二、主心法及隨心所法
                        戊三、不相應行法
                        戊四、無為法
                    丁二、安立因果
                        戊一、安立六因
                        戊二、釋四緣
                        戊三、釋五果
                    丁三、安立能知之識
        甲二、闡述經部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此派主要依據的典籍為何
            乙三、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四、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如何立宗
                丙二、別說主要立宗
                    丁一、安立自相及共相
                    丁二、成立有為法是剎那性
                    丁三、因果被前後時所周遍
                    丁四、此宗如何安立外境之義
                    丁五、安立能知之識
                丙三、附帶解說心識是具相之理
        甲三、闡述唯識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此派主要依據的典籍為何
            乙三、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四、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如何立宗
                丙二、別說主要立宗
                    丁一、安立所知的本質——三性相
                    丁二、安立所知之處——阿賴耶
                        戊一、如何主張心識數量
                        戊二、異熟所依之阿賴耶
                        戊三、成立阿賴耶的八個理由
                        戊四、能依種子的阿賴耶
                丙三、說末那識
                丙四、如何成立唯心論
                丙五、真相派與假相派的爭辯
                丙六、安立量
        甲四、闡述中觀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阿闍黎龍樹如何安立甚深中觀之見
            乙三、阿闍黎龍樹典籍之注釋的發展史
            乙四、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丙一、闡述中觀自續派的宗義
                    丁一、總說
                    丁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丁三、釋共立宗
                    丁四、經部行自續派
                    丁五、瑜伽行自續派
                丙二、闡述中觀應成派的宗義
                    丁一、總說
                    丁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丁三、總說所許宗義
                    丁四、闡述應成派的主要不共難義
        甲五、宗義論述的總結
            乙一、四部宗義各派如何斷除常斷二邊
            乙二、何謂宗義等如階梯


    〈下冊〉

    第四品、說二諦基法真相
        甲一、總說
        甲二、佛教毘婆沙部與經部兩派如何安立二諦
            乙一、毘婆沙部論述
            乙二、經部論述
        甲三、瑜伽行派說三性相攝入二諦之理
        甲四、說無自性派如何安立二諦
            乙一、二諦各自的性質及其數量
            乙二、二諦是體性一或異的觀察
            乙三、異門勝義與非異門勝義的差別
            乙四、如何區分正倒二世俗
            乙五、心識證知二諦的順序

    第五品、觀察我與無我
        甲一、總說
        甲二、非佛宗師如何主張我
            乙一、數論派如何主張覺知士夫之我
            乙二、勝論派與正理派如何主張我
            乙三、伺察派如何主張我
            乙四、吠檀多亦稱密義派如何主張我
            乙五、耆那派如何主張我
        甲三、佛教成立無我
            乙一、如何破常一自主之我
            乙二、破犢子派所許的不可說質體有之補特伽羅
            乙三、彙集並列舉破自主人我的理由
        甲四、息破我之爭
            乙一、雖是無我,業果關係仍合理化
            乙二、如何安立我的性質於名言之中
            乙三、附帶解說成立前後世的理由

    第六品、說瑜伽行派的真實義
        甲一、總說
        甲二、說諸法自性的三性相
            乙一、三性相各自的性質
            乙二、觀察三性相是一或異
        甲三、廣說圓成實性
            乙一、依他起為何是遍計執之空
            乙二、辨認所遮增益
            乙三、依理成立依他起是遍計執之空
        甲四、別說所能非異質
            乙一、依理破除所能為質體異
            乙二、說無外境有的結論
        甲五、如何成立唯識
            乙一、成立唯識
            乙二、於唯識中建立名言
            乙三、如何因見唯識的真實義而得解脫

    第七品、別說中觀師的空見
        甲一、阿闍黎龍樹建立諸法皆無自性
            乙一、總說
            乙二、破四邊之生故,成立諸法皆無諦實生
            乙三、依因果性三與作處作者作業三等,破自性有
        甲二、另說中觀師依何盛名理破諦實事物
            乙一、阿闍黎清辨之理——同理推論
            乙二、阿闍黎寂護之理——離一離異
            乙三、阿闍黎月稱之理——七相
            乙四、理據之王——緣起因相
        甲三、觀察成立空性理的所遮為何
        甲四、中觀師是否持其自宗主張
        甲五、為何注釋阿闍黎龍樹著作的中觀師有自續及應成兩派
        甲六、成立空性與緣起同義
            乙一、總說
            乙二、緣起的詞義及其解讀
            乙三、因果緣起
            乙四、觀待施設之緣起
            乙五、空性與緣起彼此如何互助

    第八品、建立佛教量學
        甲一、總說聖域印度的量學
        甲二、觀察量的數量及其性質
        甲三、建立現量
            乙一、總說
            乙二、如何成立現識是離分別且不錯亂
            乙三、現識的分類
            乙四、附帶解說見似現識
        甲四、說比量
        甲五、建立量果
        甲六、附帶解說比度所依——正因
            乙一、總說
            乙二、成立三相是正因定義
            乙三、決定同品遍與異品遍時,為何必依相屬
            乙四、為何正因決定分為果、自性、不可得三
        甲七、附帶解說應成的不共量學
            乙一、總說
            乙二、量的定義及其分類
            乙三、如何安立意現量
            乙四、自續與應成兩派述說量如何趨境之差異

    第九品、聲義與排他論
        甲一、總說
        甲二、何謂聲是成立趨入的見解
        甲三、阿闍黎陳那成立排他性之聲義
            乙一、破他方所說聲義
            乙二、自宗成立能詮聲是排他性的具境
        甲四、吉祥法稱細說聲與分別是排他性的具境
        甲五、略說他方依何主要理由反駁排遣論
            乙一、《真如集論》如何詮釋
            乙二、觀察遮遣法的非遮與無遮為何,及其相關駁論
            乙三、一切能詮聲應成異名
            乙四、觀察性別用詞、數量、動詞、祈使句、副詞等而破他論
            乙五、詮「排他」之聲的自返體不一定是遮遣趨入
            乙六、詮「所知」之聲並無所遮他法,故聲不一定是遮遣具境
            乙七、證知應成互依
        甲六、略說後期持遮論者如何詮釋排他論
        甲七、總結
        
    參考文獻asnd 〈上冊〉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的導讀
        一、前言
        二、科學與哲學的差異
        三、印度哲學發展史
        四、佛法哲學
        五、宗義著作的發展史
        六、總結末文

    譯者序
    編輯說明

    第一品、總說哲學
        甲一、印度的哲學發展史
        甲二、宗義的定義及詞義
        甲三、略說內外宗義的差別
        甲四、匯集印度的不同宗義以及佛法典籍的發展史

    第二品、說外道宗義
        總說外道宗義
        甲一、釋數論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略說二十五諦法
                丙二、一一解釋二十五諦法的性質
                丙三、二十五諦法的生滅次第
                丙四、安立識等具境
                丙五、安立量
                丙六、釋證境之法
        甲二、釋勝論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說質
                丙二、說德
                丙三、說業
                丙四、說同
                丙五、說異
                丙六、說和合
                丙七、安立具境識
                丙八、略說依何理成立所知句義
        甲三、釋正理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十六句義
                丙二、別說具境量
                丙三、安立因相
        甲四、釋伺察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安立基
                丙二、安立量
            乙四、伺察師遮羅迦如何立宗
        甲五、闡述吠檀多亦稱密義派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異名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安立基二諦
                丙二、安立具境識及量
                丙三、附帶解說如何混合其他宗義
        甲六、闡述耆那派亦稱勝利派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安立七句義
                丙二、安立六質或五質
                丙三、安立質及異名一異
                丙四、安立具境識
        甲七、釋順世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
                丙二、安立具境識
                丙三、安立自宗的合理性
            
    第三品、說內道佛法宗義
        總說內道佛法宗義
        甲一、闡述毘婆沙派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此派主要依據的典籍為何
            乙三、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四、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
                丙二、別說主要立宗
                    丁一、安立所知五法
                        戊一、相色法
                        戊二、主心法及隨心所法
                        戊三、不相應行法
                        戊四、無為法
                    丁二、安立因果
                        戊一、安立六因
                        戊二、釋四緣
                        戊三、釋五果
                    丁三、安立能知之識
        甲二、闡述經部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此派主要依據的典籍為何
            乙三、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四、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如何立宗
                丙二、別說主要立宗
                    丁一、安立自相及共相
                    丁二、成立有為法是剎那性
                    丁三、因果被前後時所周遍
                    丁四、此宗如何安立外境之義
                    丁五、安立能知之識
                丙三、附帶解說心識是具相之理
        甲三、闡述唯識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此派主要依據的典籍為何
            乙三、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四、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如何立宗
                丙二、別說主要立宗
                    丁一、安立所知的本質——三性相
                    丁二、安立所知之處——阿賴耶
                        戊一、如何主張心識數量
                        戊二、異熟所依之阿賴耶
                        戊三、成立阿賴耶的八個理由
                        戊四、能依種子的阿賴耶
                丙三、說末那識
                丙四、如何成立唯心論
                丙五、真相派與假相派的爭辯
                丙六、安立量
        甲四、闡述中觀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阿闍黎龍樹如何安立甚深中觀之見
            乙三、阿闍黎龍樹典籍之注釋的發展史
            乙四、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丙一、闡述中觀自續派的宗義
                    丁一、總說
                    丁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丁三、釋共立宗
                    丁四、經部行自續派
                    丁五、瑜伽行自續派
                丙二、闡述中觀應成派的宗義
                    丁一、總說
                    丁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丁三、總說所許宗義
                    丁四、闡述應成派的主要不共難義
        甲五、宗義論述的總結
            乙一、四部宗義各派如何斷除常斷二邊
            乙二、何謂宗義等如階梯


    〈下冊〉

    第四品、說二諦基法真相
        甲一、總說
        甲二、佛教毘婆沙部與經部兩派如何安立二諦
            乙一、毘婆沙部論述
            乙二、經部論述
        甲三、瑜伽行派說三性相攝入二諦之理
        甲四、說無自性派如何安立二諦
            乙一、二諦各自的性質及其數量
            乙二、二諦是體性一或異的觀察
            乙三、異門勝義與非異門勝義的差別
            乙四、如何區分正倒二世俗
            乙五、心識證知二諦的順序

    第五品、觀察我與無我
        甲一、總說
        甲二、非佛宗師如何主張我
            乙一、數論派如何主張覺知士夫之我
            乙二、勝論派與正理派如何主張我
            乙三、伺察派如何主張我
            乙四、吠檀多亦稱密義派如何主張我
            乙五、耆那派如何主張我
        甲三、佛教成立無我
            乙一、如何破常一自主之我
            乙二、破犢子派所許的不可說質體有之補特伽羅
            乙三、彙集並列舉破自主人我的理由
        甲四、息破我之爭
            乙一、雖是無我,業果關係仍合理化
            乙二、如何安立我的性質於名言之中
            乙三、附帶解說成立前後世的理由

    第六品、說瑜伽行派的真實義
        甲一、總說
        甲二、說諸法自性的三性相
            乙一、三性相各自的性質
            乙二、觀察三性相是一或異
        甲三、廣說圓成實性
            乙一、依他起為何是遍計執之空
            乙二、辨認所遮增益
            乙三、依理成立依他起是遍計執之空
        甲四、別說所能非異質
            乙一、依理破除所能為質體異
            乙二、說無外境有的結論
        甲五、如何成立唯識
            乙一、成立唯識
            乙二、於唯識中建立名言
            乙三、如何因見唯識的真實義而得解脫

    第七品、別說中觀師的空見
        甲一、阿闍黎龍樹建立諸法皆無自性
            乙一、總說
            乙二、破四邊之生故,成立諸法皆無諦實生
            乙三、依因果性三與作處作者作業三等,破自性有
        甲二、另說中觀師依何盛名理破諦實事物
            乙一、阿闍黎清辨之理——同理推論
            乙二、阿闍黎寂護之理——離一離異
            乙三、阿闍黎月稱之理——七相
            乙四、理據之王——緣起因相
        甲三、觀察成立空性理的所遮為何
        甲四、中觀師是否持其自宗主張
        甲五、為何注釋阿闍黎龍樹著作的中觀師有自續及應成兩派
        甲六、成立空性與緣起同義
            乙一、總說
            乙二、緣起的詞義及其解讀
            乙三、因果緣起
            乙四、觀待施設之緣起
            乙五、空性與緣起彼此如何互助

    第八品、建立佛教量學
        甲一、總說聖域印度的量學
        甲二、觀察量的數量及其性質
        甲三、建立現量
            乙一、總說
            乙二、如何成立現識是離分別且不錯亂
            乙三、現識的分類
            乙四、附帶解說見似現識
        甲四、說比量
        甲五、建立量果
        甲六、附帶解說比度所依——正因
            乙一、總說
            乙二、成立三相是正因定義
            乙三、決定同品遍與異品遍時,為何必依相屬
            乙四、為何正因決定分為果、自性、不可得三
        甲七、附帶解說應成的不共量學
            乙一、總說
            乙二、量的定義及其分類
            乙三、如何安立意現量
            乙四、自續與應成兩派述說量如何趨境之差異

    第九品、聲義與排他論
        甲一、總說
        甲二、何謂聲是成立趨入的見解
        甲三、阿闍黎陳那成立排他性之聲義
            乙一、破他方所說聲義
            乙二、自宗成立能詮聲是排他性的具境
        甲四、吉祥法稱細說聲與分別是排他性的具境
        甲五、略說他方依何主要理由反駁排遣論
            乙一、《真如集論》如何詮釋
            乙二、觀察遮遣法的非遮與無遮為何,及其相關駁論
            乙三、一切能詮聲應成異名
            乙四、觀察性別用詞、數量、動詞、祈使句、副詞等而破他論
            乙五、詮「排他」之聲的自返體不一定是遮遣趨入
            乙六、詮「所知」之聲並無所遮他法,故聲不一定是遮遣具境
            乙七、證知應成互依
        甲六、略說後期持遮論者如何詮釋排他論
        甲七、總結
        
    參考文獻askw 〈上冊〉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的導讀
        一、前言
        二、科學與哲學的差異
        三、印度哲學發展史
        四、佛法哲學
        五、宗義著作的發展史
        六、總結末文

    譯者序
    編輯說明

    第一品、總說哲學
        甲一、印度的哲學發展史
        甲二、宗義的定義及詞義
        甲三、略說內外宗義的差別
        甲四、匯集印度的不同宗義以及佛法典籍的發展史

    第二品、說外道宗義
        總說外道宗義
        甲一、釋數論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略說二十五諦法
                丙二、一一解釋二十五諦法的性質
                丙三、二十五諦法的生滅次第
                丙四、安立識等具境
                丙五、安立量
                丙六、釋證境之法
        甲二、釋勝論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說質
                丙二、說德
                丙三、說業
                丙四、說同
                丙五、說異
                丙六、說和合
                丙七、安立具境識
                丙八、略說依何理成立所知句義
        甲三、釋正理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十六句義
                丙二、別說具境量
                丙三、安立因相
        甲四、釋伺察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安立基
                丙二、安立量
            乙四、伺察師遮羅迦如何立宗
        甲五、闡述吠檀多亦稱密義派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異名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安立基二諦
                丙二、安立具境識及量
                丙三、附帶解說如何混合其他宗義
        甲六、闡述耆那派亦稱勝利派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安立七句義
                丙二、安立六質或五質
                丙三、安立質及異名一異
                丙四、安立具境識
        甲七、釋順世派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三、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
                丙二、安立具境識
                丙三、安立自宗的合理性
            
    第三品、說內道佛法宗義
        總說內道佛法宗義
        甲一、闡述毘婆沙派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此派主要依據的典籍為何
            乙三、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四、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
                丙二、別說主要立宗
                    丁一、安立所知五法
                        戊一、相色法
                        戊二、主心法及隨心所法
                        戊三、不相應行法
                        戊四、無為法
                    丁二、安立因果
                        戊一、安立六因
                        戊二、釋四緣
                        戊三、釋五果
                    丁三、安立能知之識
        甲二、闡述經部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此派主要依據的典籍為何
            乙三、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四、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如何立宗
                丙二、別說主要立宗
                    丁一、安立自相及共相
                    丁二、成立有為法是剎那性
                    丁三、因果被前後時所周遍
                    丁四、此宗如何安立外境之義
                    丁五、安立能知之識
                丙三、附帶解說心識是具相之理
        甲三、闡述唯識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此派主要依據的典籍為何
            乙三、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乙四、如何立宗
                丙一、總說如何立宗
                丙二、別說主要立宗
                    丁一、安立所知的本質——三性相
                    丁二、安立所知之處——阿賴耶
                        戊一、如何主張心識數量
                        戊二、異熟所依之阿賴耶
                        戊三、成立阿賴耶的八個理由
                        戊四、能依種子的阿賴耶
                丙三、說末那識
                丙四、如何成立唯心論
                丙五、真相派與假相派的爭辯
                丙六、安立量
        甲四、闡述中觀的宗義
            乙一、此派宗義的發展史
            乙二、阿闍黎龍樹如何安立甚深中觀之見
            乙三、阿闍黎龍樹典籍之注釋的發展史
            乙四、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丙一、闡述中觀自續派的宗義
                    丁一、總說
                    丁二、宗義的性質及分類
                    丁三、釋共立宗
                    丁四、經部行自續派
                    丁五、瑜伽行自續派
                丙二、闡述中觀應成派的宗義
                    丁一、總說
                    丁二、宗義的性質及詞義
                    丁三、總說所許宗義
                    丁四、闡述應成派的主要不共難義
        甲五、宗義論述的總結
            乙一、四部宗義各派如何斷除常斷二邊
            乙二、何謂宗義等如階梯


    〈下冊〉

    第四品、說二諦基法真相
        甲一、總說
        甲二、佛教毘婆沙部與經部兩派如何安立二諦
            乙一、毘婆沙部論述
            乙二、經部論述
        甲三、瑜伽行派說三性相攝入二諦之理
        甲四、說無自性派如何安立二諦
            乙一、二諦各自的性質及其數量
            乙二、二諦是體性一或異的觀察
            乙三、異門勝義與非異門勝義的差別
            乙四、如何區分正倒二世俗
            乙五、心識證知二諦的順序

    第五品、觀察我與無我
        甲一、總說
        甲二、非佛宗師如何主張我
            乙一、數論派如何主張覺知士夫之我
            乙二、勝論派與正理派如何主張我
            乙三、伺察派如何主張我
            乙四、吠檀多亦稱密義派如何主張我
            乙五、耆那派如何主張我
        甲三、佛教成立無我
            乙一、如何破常一自主之我
            乙二、破犢子派所許的不可說質體有之補特伽羅
            乙三、彙集並列舉破自主人我的理由
        甲四、息破我之爭
            乙一、雖是無我,業果關係仍合理化
            乙二、如何安立我的性質於名言之中
            乙三、附帶解說成立前後世的理由

    第六品、說瑜伽行派的真實義
        甲一、總說
        甲二、說諸法自性的三性相
            乙一、三性相各自的性質
            乙二、觀察三性相是一或異
        甲三、廣說圓成實性
            乙一、依他起為何是遍計執之空
            乙二、辨認所遮增益
            乙三、依理成立依他起是遍計執之空
        甲四、別說所能非異質
            乙一、依理破除所能為質體異
            乙二、說無外境有的結論
        甲五、如何成立唯識
            乙一、成立唯識
            乙二、於唯識中建立名言
            乙三、如何因見唯識的真實義而得解脫

    第七品、別說中觀師的空見
        甲一、阿闍黎龍樹建立諸法皆無自性
            乙一、總說
            乙二、破四邊之生故,成立諸法皆無諦實生
            乙三、依因果性三與作處作者作業三等,破自性有
        甲二、另說中觀師依何盛名理破諦實事物
            乙一、阿闍黎清辨之理——同理推論
            乙二、阿闍黎寂護之理——離一離異
            乙三、阿闍黎月稱之理——七相
            乙四、理據之王——緣起因相
        甲三、觀察成立空性理的所遮為何
        甲四、中觀師是否持其自宗主張
        甲五、為何注釋阿闍黎龍樹著作的中觀師有自續及應成兩派
        甲六、成立空性與緣起同義
            乙一、總說
            乙二、緣起的詞義及其解讀
            乙三、因果緣起
            乙四、觀待施設之緣起
            乙五、空性與緣起彼此如何互助

    第八品、建立佛教量學
        甲一、總說聖域印度的量學
        甲二、觀察量的數量及其性質
        甲三、建立現量
            乙一、總說
            乙二、如何成立現識是離分別且不錯亂
            乙三、現識的分類
            乙四、附帶解說見似現識
        甲四、說比量
        甲五、建立量果
        甲六、附帶解說比度所依——正因
            乙一、總說
            乙二、成立三相是正因定義
            乙三、決定同品遍與異品遍時,為何必依相屬
            乙四、為何正因決定分為果、自性、不可得三
        甲七、附帶解說應成的不共量學
            乙一、總說
            乙二、量的定義及其分類
            乙三、如何安立意現量
            乙四、自續與應成兩派述說量如何趨境之差異

    第九品、聲義與排他論
        甲一、總說
        甲二、何謂聲是成立趨入的見解
        甲三、阿闍黎陳那成立排他性之聲義
            乙一、破他方所說聲義
            乙二、自宗成立能詮聲是排他性的具境
        甲四、吉祥法稱細說聲與分別是排他性的具境
        甲五、略說他方依何主要理由反駁排遣論
            乙一、《真如集論》如何詮釋
            乙二、觀察遮遣法的非遮與無遮為何,及其相關駁論
            乙三、一切能詮聲應成異名
            乙四、觀察性別用詞、數量、動詞、祈使句、副詞等而破他論
            乙五、詮「排他」之聲的自返體不一定是遮遣趨入
            乙六、詮「所知」之聲並無所遮他法,故聲不一定是遮遣具境
            乙七、證知應成互依
        甲六、略說後期持遮論者如何詮釋排他論
        甲七、總結
        
    參考文獻
    More
    姓名: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一九三五年生於西藏東部的安多(Amdo),兩歲時經認證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一九五九年,被迫離開西藏,展開流亡生涯,並於印度達蘭薩拉(Dharamsala)成立流亡政府,一九八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成為世界公民,他致力提倡慈悲、寬恕、關愛等普世價值,促進世界主要宗教傳統間的和諧及相互了解;作為佛教徒,他以修持、講說菩提心及空正見,護持佛陀教法;身為藏人,他為藏人爭取自由與公義,並努力保存西藏文化。

    姓名:總集編著小組
    編著者。成員:

    負責人
    南嘉寺住持——色拉傑扎倉充拓仁波切

    編輯主顧問
    博士朗日巴圖登錦巴

    編輯顧問
    色拉昧扎倉仰丁仁波切
    洛色林扎倉格西圖滇悲桑
    南嘉寺比丘圖滇揚佩

    《總集》編輯者
    甘丹東頂扎倉格西強區桑杰
    哲蚌洛色林扎倉格西朗望桑杰
    甘丹北頂扎倉格西紀薩重千轉世
    哲蚌多門扎倉格西洛桑開卻
    More

    Details

    Released
    2025/06/26
    Language
    Traditional Chinese
    File format
    EPUB: Fit in all devices
    Provide Adobe DRM
    Provide EPUB
    Offer DRM free license
    No
    ID
    591110
    ISBN
    9786263905733
    Released
    2025/06/28
    Language
    Traditional Chinese
    Pages
    1120
    ID
    591680
    ISBN
    9786263905658

    佛教經論

    佛法哲學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宗義論述

    格西

    甘丹東頂扎倉格西

    中觀

    唯識

    藏傳佛教

    印度哲學

    Buy products firstAnd download app to watch

    Details

    See more 城邦文化 / 商周出版

    More

    一分鐘秒懂漫畫易經:洞悉窮通順逆,通曉世事人情。原來易經這麼懂中國生存哲學,難怪南懷瑾、曾任強、季羨林這些大師都讀易經!

    禿鷹:股市戰役──一場橫跨愛情與金錢的投資攻防戰

    第8號證人【艾迪.弗林系列8】

    La Vie 7月號/2025 第255期

    美國股神巴菲特爺爺的31個處世智慧:創造比繼承更珍貴,勇於承擔責任,把熱愛的事做到極致【漫畫好讀少年版】

    呂昇達 職人手作 手揉麵包教科書【暢銷紀念版】──13種麵糰、86款超手感麵包配方,烘焙名師獨門祕法完整呈現

    幸齡人生80個樂活康養從容百歲的生活提案: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快樂安老的祕訣!日本現象級暢銷書《80歳の壁》之具體實踐版,和田秀樹醫師寫給所有人的百歲人生指南

    群島(改編台劇《親密之海》新藏版)

    PC Home 電腦家庭7月號/2025 第354期

    NetAdmin 網管人 7月號/2025 第234期

    See more 商周出版

    More

    一分鐘秒懂漫畫易經:洞悉窮通順逆,通曉世事人情。原來易經這麼懂中國生存哲學,難怪南懷瑾、曾任強、季羨林這些大師都讀易經!

    禿鷹:股市戰役──一場橫跨愛情與金錢的投資攻防戰

    第8號證人【艾迪.弗林系列8】

    La Vie 7月號/2025 第255期

    美國股神巴菲特爺爺的31個處世智慧:創造比繼承更珍貴,勇於承擔責任,把熱愛的事做到極致【漫畫好讀少年版】

    呂昇達 職人手作 手揉麵包教科書【暢銷紀念版】──13種麵糰、86款超手感麵包配方,烘焙名師獨門祕法完整呈現

    幸齡人生80個樂活康養從容百歲的生活提案: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快樂安老的祕訣!日本現象級暢銷書《80歳の壁》之具體實踐版,和田秀樹醫師寫給所有人的百歲人生指南

    群島(改編台劇《親密之海》新藏版)

    PC Home 電腦家庭7月號/2025 第354期

    NetAdmin 網管人 7月號/2025 第234期

    Related Product

    佛法科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科學論述(兩冊)

    新物理學和宇宙學——科學家與達賴喇嘛關於現代物理學的人文意義的對話

    慢慢走,快快道:宗喀巴大師〈三主要道〉釋論講記

    原來喇嘛這樣過日子?

    智慧之海,達賴喇嘛與當代科學家的對話

    活著即是邁向死亡

    達賴喇嘛講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師的精華教授

    達賴喇嘛講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師的精華教授

    看懂中國及藏傳佛教

    活佛老師問:參訪29位藏密大上師的歷史現場

    覺燈日光(三冊不分售)

    看懂印度佛教

      

    Review

    0 ratings
    1 stars
    0%
    2 stars
    0%
    3 stars
    0%
    4 stars
    0%
    5 stars
    0%
    Write a review
    Product review was disabled
    Explanation
    DRM needs to login with Pubu Web or App, DRM free can be opened with any device or App
    You already owned this product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buy 佛法哲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哲學論述(兩冊) again? This will generate duplicated items in your Library
    Buy again
    Buy for others
    After completing the checkout process, go to "Profile, Manage gift codes" to send the gift code to your friends or group members
    Quantity
    OK
    English Japanese Korean Thai Traditional Chinese 简体中文

    • About Pubu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 Publish Books

    • Publish Media Products

    • Self Publish

    • Support

    • Join AP Alliance

    • 用台灣之星看飽讀

    • Redeem Retail Products

    Free downloaddddddddddddd
    Free download
    Payment
    About Pubu
    湛天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4488585
    Copyright © Nuazure Innovative Technology Co., Ltd. & HK Renascimedia Co., Ltd.
    pubu-web-3.9.0.202009251127
    Download Android APK
    Download

    系統訊息


    您的合約條件不符合推廣聯盟申請資格,如有疑問請洽詢Pubu版權部窗口

    系統訊息


    您必須啟用賣家功能,才能透過專屬推廣連結,賣書賺回饋金
    Choose language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ไทย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Proce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