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ubu飽讀電子書

MUZIK古典樂刊 NO.93

出版日期:2014/12/01
出版:有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語言:繁體中文(台灣)
檔案格式: PDF(適合平板)
頁數:134
ID:46980

月費吃到飽

每月91元起
立即訂閱
※站內所有提供的內容皆為電子書版本。

內容簡介

【本期當月音樂家】
我們的遺珠之憾
在「當月音樂家」企劃進行途中,經常聽到許多讀者或是愛樂朋友們反應:「怎麼沒有OOO?」「我最喜歡XXX了!你們會報導他嗎?」人生總是有許多遺憾,連編輯們在規劃此系列時,也曾為「如何增減」而苦惱許久。在「當月音樂家」企劃最後一期,就讓《MUZIK》編輯們私心一回,選出「我們的遺珠之憾」,與大家分享自己心中,值得留下一筆記錄的音樂家們。當然,即便加上這些偉大名字,相信依然是無法完整滿足所有人的期待,未來的路還很長,你我喜愛的音樂家,一定還會在文字的兩端牽起橋樑,就讓我們期待將來相遇的那一刻吧!

羅馬即靈感 時光即歌樂──隨著雷史畢基穿梭古今
縈繞著經典與榮耀的歷史,早就成為了義大利藝術發展的一部分。歌劇大師威爾第(Giuseppe Verdi)在浪漫時期即高舉著「回到過去以求進步」的精神,而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雷史畢基(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更有如新世紀的老靈魂,在時代的軌跡中尋獲靈感,不僅交融出一首首亦古亦今的絕美旋律,也向義大利的昔日榮光致上了雋永如詩的禮讚。

單純旋律,佐上多樣節奏 羅西尼的喜歌劇人生
從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到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義大利與歌劇的發展脈絡一路綿密相連;但到了十八世紀,德國與法國等地的歌劇勢力崛起,歷史悠遠的義大利歌劇竟一度失去其領導地位。十九世紀初,歌劇藝術成為義大利民族運動浪潮的映照與發聲,義大利歌劇才終於在新一代作曲家的筆下重新找回希望。
這波義大利的歌劇榮光之中,首先綻露才氣的是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1792~1868)。在將近二十年的歌劇生涯,創作出三十九部歌劇作品,羅西尼再度擦亮義大利歌劇的百年招牌,也為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威爾第(Giuseppe Verdi)後續多位作曲家開啟了金色大門。

才比天高 命比紙薄──突破法國歌劇困境的比才
《MUZIK》在這兩年來的「當月音樂家」單元中,除了與樂友們分享過法國近代最著名的作曲家德布西與拉威爾,也在最近「補遺」了法國六人組與聖桑等不可或忘的要角,在本期「遺珠之憾」的最後機會裡,又將年代向前推進,追溯到了白遼士與法朗克。與這些在樂史上各自占有一席之地的同胞相比,比才筆下的經典旋律無疑更稱得上是家喻戶曉、老嫗皆知,但這位短命天才的名諱卻常在人們琅琅上口的哼唱之間遭到遺忘。

色彩.音樂.光線的三重奏──「俄國的蕭邦」史克里亞賓
極端自我、不懼他人評價,也不受世界道德觀感束縛的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1872~1915)曾宣稱:只有我的音樂能表現出那些難以表達的。在其瘦小外表下極具哲學思維的性格與思想,忠實地呈現在他遺留的作品中;他對這世間萬物的看法和感知雖然時有爭議,然其作品中超脫現實的虛幻與神祕的氣息,至今依然令後人著迷的探索追尋他音樂中欲傳達的意涵。

以幻想為題的執念──法蘭西怪傑白遼士
在《幻想交響曲:一位藝術家生活的插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Episode de la vie d'un artiste)巴黎演出的現場,每位聽眾都拿到一份作曲者白遼士自撰的曲解,他自白的序言是這麼寫的:「某一具有病態感受性與豐富想像力的青年音樂家,為了不堪激情的折磨而吞服鴉片自盡,但因藥量不足未能致死,他陷入了昏迷狀態中,夢見了奇形怪狀的各種幻象……他所戀慕的女性,化成一個旋律型態,猶如固定意念不斷的浮現出來。」

神童於爾如浮雲──低調天才法朗克
在四百年的西方古典音樂史裡,不乏「小時了了」、「天賦異稟」之才,從最有名的莫札特到當代的許多演奏家,三歲學琴、七歲公演、十歲成名一類的豐功偉業,幾乎成了公式,要是一個音樂家過了十五歲還沒有這方面的「資歷」,好像反而是異類,八成會被歸為非天才或大器晚成的一群。如古人所言,儘管神童們大未必佳,不見得能有所發展,但不想張揚而甘於平淡,卻史上留名的音樂家,更是屈指可數,在教堂的管風琴前職司天聽數十載的法朗克,即堪稱其中一絕。

巴洛克鍵盤雙傑──庫普蘭與史卡拉第
在樂器發展逐漸成熟的巴洛克時期,大鍵琴廣泛地在歐洲被流傳,成為上流社會家庭必備的基本樂器,對各個國家皆有不小的影響與啟發。法國宮廷音樂家尚博尼埃(Jacques Champion de Chambonnieres, 1601~1676)與學生路易.庫普蘭(Louis Couperin,1626~1661)創立了十七世紀法國的大鍵琴學派,作為後繼者,法蘭索瓦.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承接了使命,將當代鍵盤的藝術發揚光大;移民西班牙的義大利作曲家多明尼哥.史卡拉第(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可說是第一個讓鍵盤樂器朝向炫技方向的作曲家,他為大鍵琴了五百五十餘首奏鳴曲,對鍵盤樂器的技巧開拓有相當大的貢獻,也預示了古典時期的技巧與曲式的走向。儘管在十八世紀中期,大鍵琴的地位逐漸為鋼琴所取代,但鍵盤音樂卻在他們的傳承與突破之下,得以擁有更多面向的發展,也跨出了新的里程碑,對往後鋼琴音樂有著深遠的影響。

超越時代的老靈魂──安魂曲以外的佛瑞
音樂史上經典《安魂曲》不在少數,但法國作曲家佛瑞(Gabriel Faure,1845~1924)所寫的作品絕對是當中的異數:它缺少一般作曲家會特意強調戲劇性的〈神怒之日〉(Dies Irae)段落,而是平靜地帶領聽眾〈至天堂〉(In Paradisum),也讓它聽起來最像中文字面上「安魂曲」的意義,令人深深感到撫慰與救贖──從此曲延伸,佛瑞的其他作品,其實也充滿著這樣的法式浪漫氛圍,然而探究他的生平,卻會意外地發現,他早年往往被世人貼上「過於新潮」的標籤,一直到後生晚輩逐漸成長後,才得到他應有的歷史定位……

來自羅馬尼亞的自由靈魂──喬治.恩奈斯庫
談到作曲家,我們總是先想到巴赫、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等德奧大師;在德奧之外,我們往往從法國、波蘭、俄國、捷克、匈牙利開始說起;如果提起古往今來的小提琴巨匠,第一個衝上腦海的則大概會是帕格尼尼、薩拉沙特、克萊斯勒等人。
若要選出作曲家之間的「遺珠之憾」,那麼羅馬尼亞音樂家喬治.恩奈斯庫(George Enescu,1881~1955)可說是遺珠中的遺珠。或許當今樂迷仍對他感到相對陌生,然而恩奈斯庫曾經是風靡歐陸的小提琴奇才,並同時精擅鋼琴、作曲與指揮,而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更曾經形容他為「繼莫札特之後最偉大的音樂現象」。如此充滿傳奇色彩的藝術靈魂,絕對值得我們更深入地去認識與探索。

【本期封面故事】
將音符化作璀璨祝福!歡慶2015 全球新年音樂會巡禮
二○一四年進入最後倒數,你想用什麼方式來迎接全新的二○一五年呢?在膽固醇過高的豪華大餐,以及不節能又不減碳的煙火秀之外,一場充滿節慶氛圍與精緻質感的音樂會,想必將會帶給你很不一樣的感動與祝福。來吧!現在就跟著《MUZIK》一起出發,看看世界各大城市如何以美好樂音慶祝這個隆重時刻。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夏伊(Riccardo Chailly),選擇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呈現跨年夜音樂會…
二○一五年是梅塔第五度指揮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
美藝三重奏(Beaux Arts Trio)的鋼琴家普雷斯勒,將在柏林愛樂除夕音樂會演奏莫札特協奏曲…
呂紹嘉與NSO出動了逾四百人的盛大編制,要在跨/新年之夜挑戰晚期浪漫大作《古勒之歌》…

章節目錄

1. 特別報導: 溫暖.驚喜.聖誕節一交換禮物 The Gift
脆耳的鈴聲搭配熟悉的旋律自耳邊傳來,晚間呼嘯而過的寒風,喚醒人們對季節變換的模糊意識,街道兩旁的商間不約而同開始了聖誕裝飾布置,寒冬中的溫馨節日,遙想童年中夢想的聖誕老公公所送來的禮物……。雖然現在知道並沒有傳說中神秘的聖誕老人,卻有和三五好友共同舉辦的交換禮物活動,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已經準備好了交換禮物嗎?
因應聖誕節的來到,首張專輯即以「交換禮物」為主題,雅砌音樂和悅茵藝術工作室再度攜手合作,由作曲家陳哲聖擔任編曲與製作人,連同兩位編曲家吳佳陵與李佳盈,精心挑選了七首經典的聖誕歌曲,聯手打造不同以往的節慶音樂專輯!


2. 謬斯閱樂: 《聽不見的鋼琴家》
母親給了聽不見的女兒一台鋼琴,卻改變了人生
記述奇蹟半生的感動傳記

天生聽不見聲音的宮本円香,為了克服聽障者沒有節奏感的弱點,在母親的引導下開始學習鋼琴。她不但藉由鋼琴開始學會看見聲音、感受聲音,音樂的學習與嗜好,也為她在人生多次遭遇的困境中開啟了另一道窗,演奏出最勵志動人的生命樂章。

前言
初次見面,我叫做「宮本円香」。
我打從一出生耳朵就聽不見。
雖然戴著助聽器,但能夠分辨的聲音還是不多。
想要跟我說話的時候,請慢慢地張大嘴說話。即使你不會手語,願意與我用紙筆交談的話就沒有問題。

我的職業是「鋼琴家」。
「明明妳耳朵不方便,為何可以彈鋼琴呢?」
「妳是怎麼分辨琴聲的?」
總是有很多人為此感到驚奇,而且對於我明明聽不到卻能說話這件事也感到驚奇。
我想到在孩提時,母親說「語言裡也是有節奏的」。便將我和鋼琴連結起來了。
我的鋼琴、語言能力、還有這世界上的所有聲音,都不是只靠耳朵去聽而已。
我聽不到風的聲音,但是靠著樹枝或樹葉的擺動,我就可以「看到」風。一直盯著瞧的話,就可以感受到風所演奏出的旋律。

我看得見聲音。
感受得到聲音。而且可以傳達給別人。
為了要彈出我最喜歡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的《給愛麗絲》(Fur Elise),我每天都練習五、六個小時。當我終於學會之後,就從那以往一直承受的「霸凌」痛苦之中解脫了。

雖然我耳朵聽不到、就算身體有障礙,也會想著「但是我會彈鋼琴」而活下去;相反地,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像這樣值得誇耀的東西,我便無法堅強地活下去。
因為有夢想,所以我才能超越自己本身的障礙。無論到了幾歲,有夢想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來吧,開演的鐘聲響起了。
「聽得見的旋律很美,但是聽不見的旋律其實更美。」
請一邊傾聽著我的鋼琴,一邊看看我的「紀實」吧。


3. 音樂面對面: 再履曾經的國境之南 北海道唯一——札幌交響樂團臺灣感恩之旅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東日本大震災重創該國東部沿岸地區,巨大海嘯奪去萬餘人的生命,還引發舉世關注的福島核災。中華民國政府及民間在第一時間即向日本伸出援手,投入的財力、人力、物力為全球之冠。三年多過去,當年作為主要受災區之一的北海道,其唯一的專業公立管弦樂團:札幌交響樂團(Sapporo Symphony Orchestra,以下簡稱札響)將於明年震災屆滿四週年時來臺,以臺北、台中、臺南、高雄的五場表演,進行一場「縱貫線式」的「臺灣感恩之旅」。

看更多
收起來

1. 特別報導: 溫暖.驚喜.聖誕節一交換禮物 The Gift
脆耳的鈴聲搭配熟悉的旋律自耳邊傳來,晚間呼嘯而過的寒風,喚醒人們對季節變換的模糊意識,街道兩旁的商間不約而同開始了聖誕裝飾布置,寒冬中的溫馨節日,遙想童年中夢想的聖誕老公公所送來的禮物……。雖然現在知道並沒有傳說中神秘的聖誕老人,卻有和三五好友共同舉辦的交換禮物活動,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已經準備好了交換禮物嗎?
因應聖誕節的來到,首張專輯即以「交換禮物」為主題,雅砌音樂和悅茵藝術工作室再度攜手合作,由作曲家陳哲聖擔任編曲與製作人,連同兩位編曲家吳佳陵與李佳盈,精心挑選了七首經典的聖誕歌曲,聯手打造不同以往的節慶音樂專輯!


2. 謬斯閱樂: 《聽不見的鋼琴家》
母親給了聽不見的女兒一台鋼琴,卻改變了人生
記述奇蹟半生的感動傳記

天生聽不見聲音的宮本円香,為了克服聽障者沒有節奏感的弱點,在母親的引導下開始學習鋼琴。她不但藉由鋼琴開始學會看見聲音、感受聲音,音樂的學習與嗜好,也為她在人生多次遭遇的困境中開啟了另一道窗,演奏出最勵志動人的生命樂章。

前言
初次見面,我叫做「宮本円香」。
我打從一出生耳朵就聽不見。
雖然戴著助聽器,但能夠分辨的聲音還是不多。
想要跟我說話的時候,請慢慢地張大嘴說話。即使你不會手語,願意與我用紙筆交談的話就沒有問題。

我的職業是「鋼琴家」。
「明明妳耳朵不方便,為何可以彈鋼琴呢?」
「妳是怎麼分辨琴聲的?」
總是有很多人為此感到驚奇,而且對於我明明聽不到卻能說話這件事也感到驚奇。
我想到在孩提時,母親說「語言裡也是有節奏的」。便將我和鋼琴連結起來了。
我的鋼琴、語言能力、還有這世界上的所有聲音,都不是只靠耳朵去聽而已。
我聽不到風的聲音,但是靠著樹枝或樹葉的擺動,我就可以「看到」風。一直盯著瞧的話,就可以感受到風所演奏出的旋律。

我看得見聲音。
感受得到聲音。而且可以傳達給別人。
為了要彈出我最喜歡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的《給愛麗絲》(Fur Elise),我每天都練習五、六個小時。當我終於學會之後,就從那以往一直承受的「霸凌」痛苦之中解脫了。

雖然我耳朵聽不到、就算身體有障礙,也會想著「但是我會彈鋼琴」而活下去;相反地,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像這樣值得誇耀的東西,我便無法堅強地活下去。
因為有夢想,所以我才能超越自己本身的障礙。無論到了幾歲,有夢想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來吧,開演的鐘聲響起了。
「聽得見的旋律很美,但是聽不見的旋律其實更美。」
請一邊傾聽著我的鋼琴,一邊看看我的「紀實」吧。


3. 音樂面對面: 再履曾經的國境之南 北海道唯一——札幌交響樂團臺灣感恩之旅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東日本大震災重創該國東部沿岸地區,巨大海嘯奪去萬餘人的生命,還引發舉世關注的福島核災。中華民國政府及民間在第一時間即向日本伸出援手,投入的財力、人力、物力為全球之冠。三年多過去,當年作為主要受災區之一的北海道,其唯一的專業公立管弦樂團:札幌交響樂團(Sapporo Symphony Orchestra,以下簡稱札響)將於明年震災屆滿四週年時來臺,以臺北、台中、臺南、高雄的五場表演,進行一場「縱貫線式」的「臺灣感恩之旅」。

留言Facebook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