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ubu飽讀電子書

MUZIK古典樂刊 NO.91

出版日期:2014/10/01
出版:有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語言:繁體中文(台灣)
檔案格式: PDF(適合平板)
頁數:134
ID:47000

月費吃到飽

每月91元起
立即訂閱
※站內所有提供的內容皆為電子書版本。

內容簡介

【本期當月音樂家】
德奧以外不邊陲

優雅的叛逆──薩提與法國六人組
法國,是古典音樂的另一座薈萃之地。尤其當音樂的長河,注入這塊孕育大革命的肥沃土壤,更是展露百花齊放、不斷浪起潮湧的豐盛局面。巴洛克時期開始,就有拉摩、庫普蘭等多位傑出作曲家。浪漫思潮之後越顯人才輩出,白遼士、比才、拉羅、聖桑、佛瑞展現了獨特法式浪漫,德布西、拉威爾則開拓出印象主義的天地。更不用說,蕭邦、史特拉汶斯基這些旅居巴黎的音樂天才,為法國帶來繽紛精彩的藝術火光。
一次大戰之後,荀貝格與史特拉汶斯基已經踏上古典樂的革新之路,法國作曲家薩提(Erik Satie,1866~1925)與六人組(Les Six)也逐漸匯聚成另一股勢力,他們以法蘭西文化傳統為根基,企圖在當時最盛行的印象派音樂與華格納式風格之外,大膽提出異議與新視野。一貫的優雅與叛逆,在法國樂壇席捲起一陣具有開創性、現代感與實驗精神的清新氛圍,呼應了法國國旗(藍、白、紅)所標幟的人文精神──自由、平等、博愛。

北歐風味.日耳曼情懷
先前我們曾在《MUZIK》NO.69的當月音樂家中,為文介紹了以音樂成功為祖國打響名號的西貝流士,但他在《芬蘭頌》中所描寫的家園,其實是北歐這塊日耳曼人發源地上「非日耳曼」的少數特例。歷史上,南遷至中西歐的日耳曼人,也就是羅馬人所稱的「北方蠻族」,成為日後歐洲「古典音樂」發展的傳統核心力量,而他們的北方兄弟卻成為較晚融入這波潮流的一群,如同俄國的音樂家們一樣,在浪漫時期的尾聲終於唱出了屬於自己的歌。

斯拉夫五線譜
在之前的三十期《MUZIK》裡,我們曾經回顧舉世聞名的柴科夫斯基,還有他出色的後輩拉赫曼尼諾夫、史特拉汶斯基、普羅高菲夫及蕭斯塔科維契的音樂與人生。儘管他們只是西方古典音樂史上很晚近才登場的一群,但其成就卻照亮了整個音樂世界,而且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奔放匈牙利泥土芬芳
說到匈牙利,你會想到什麼?匈牙利燉牛肉、《匈牙利舞曲》甚或電影《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都不斷讓我們對這個遙遠又不陌生的神祕國度,激起各式各樣的異國想像。
二十世紀初的歐洲樂壇,不再是德奧獨霸的局面。巴爾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與高大宜(Zoltan Kodaly,1882~1967)為了保留也為了發揚那股奔放於匈牙利音樂當中的泥土氣息,他們一步一腳印地深入家鄉土地,將原汁原味的匈牙利民間音樂加以採集、記錄與整理。透過兩位音樂家超凡的熱忱與風骨,不僅讓匈牙利民歌受到世人注目,他們也因而成為備受推崇的二十世紀匈牙利音樂大師。

西班牙鋼琴音樂的黃金時期
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西班牙在古典音樂發展上雖然起步較晚,然而其獨特的風俗民情一直以來都是作曲家喜愛的創作題材之一。十九世紀後半葉隨著民族意識的抬頭,阿爾班尼士以神童之姿,創作了許多技巧絢麗的鍵盤作品,隨後有葛拉納多斯、法雅等後繼者發揚光大,開啟了西班牙音樂的新頁;這三位作曲家的共同點除了都曾受教於同一位老師之外,更巧合的以鋼琴為出發點,創作動人的鍵盤音樂篇章,這段時間也因此被音樂學者波威爾.林頓(Powell Linton)稱為「西班牙鋼琴音樂的黃金時期」。

捷克民族的曙光
長期被奧地利等強權統治的捷克,歷史是一個充滿抗爭的故事,反抗外族統治,爭取獨立的權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造就捷克擁有豐富的人文風景和深度。在這樣複雜和變動的時代背景下,「捷克音樂之父」史麥塔納首先以音樂體現捷克的民族風格;作為後繼者的除了有我們曾在《MUZIK》No.84當月音樂家介紹過的德弗札克還有風格創新的楊納傑克,三位捷克最重要的音樂家將愛國精神融入創作,作品中透露的濃厚民族意識和情感,完美詮釋了當代捷克人民的掙扎和努力。

章節目錄

【本期封面故事】
沁涼《白水》 渺渺《微塵》-雲門舞集2014最新舞作
雲門舞集,喜愛表演藝術的台灣觀眾,肯定不會感到陌生。而對於樂迷而言,更可以從四十年來的經典舞作中,得知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是位不折不扣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像是《水月》裡採用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竹夢》中出現愛沙尼亞作曲家帕特(Arvo Part)的作品、今年即將重演的《松煙》(原名《行草 貳》)則讓中國書法與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創作相互碰撞,而去年首演的《稻禾》,也在層層台東池上的稻浪當中,搭配了包含貝里尼《諾瑪》〈聖潔的女神〉等三首歌劇詠嘆調,以舞蹈、影像、音樂呈現了完整藝術的極致。
今年,林懷民的最新舞作《白水.微塵》,不但是雲門舞集少數以兩齣獨幕舞作串連於一晚的作品,當中的《微塵》更是近年來林懷民難得完全以古典音樂為靈感,將蕭斯塔科維契的第八號弦樂四重奏搬上舞台,與舞者們衝撞又一經典。在雲門舞集的邀請下,《MUZIK》來到位於八里的排練場,提前目睹《白水.微塵》中,古典音樂與現代舞蹈如何幻化出幕幕精采!

【【MUZIK No. 91 閱讀焦點】
1. 音樂面對面: 尋夢之旅.路未完--吳珮菁琴音再現 六槌縱橫全場
二○一一年十二月,長年鑽研木琴演奏的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席吳珮菁為國人帶來她的第一場六支琴槌木琴獨奏會「Wonderland」,從《夢紅樓》到《心浪》,六首六槌曲目,是吳珮菁將六棒魅力全場展開的首度嘗試。三年之後,她憑擊樂人一貫求新求變的精神,自「音樂秘境」踏夢而行,再度於今年末推出第二場六支琴槌木琴獨奏會「Journey of Dreams」,而這場夢之旅,一踏就是二十個年頭。

2. 音樂熱氣球: 亞伯特廳的音樂逍遙遊
常有人問:逍遙音樂節(BBC Proms)為何取名為「逍遙」?探究起來,其實沒什麼太複雜的意思。音樂節的創辦宗旨希望觀眾逍遙而自由自在地享受音樂盛宴,有別於傳統音樂會只許嚴肅地正襟危坐。已超過百年歷史的逍遙音樂節,最初規劃為戶外型式,音樂會進行中觀眾可隨意走動,猶如散步,還可以吃、喝、抽菸。
現在每年連續八週的夏日音樂會,大多在倫敦亞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舉行,寬敞且位於舞台正前方的站票區是一大特色。當天演奏若包含英國作曲家如霍爾斯特(Gustav Holst)或艾爾加(Edward Elgar)的曲目,站票區觀眾表現尤其熱血:揮舞小國旗、歌唱、搖擺,某程度上就像搖滾區。這種特殊氣氛,吸引許多遠道而來的觀眾專程排隊買站票,體驗不一樣的古典音樂會,而門票則只要花費五英鎊即可購得。
在音樂廳內如果看見有人喝飲料、或飲食,千萬不可露出鄙視眼神,甚至開口制止,和英國其他劇場一樣,這些行為是允許的。中場休息另一盛況是,飲料販賣部出現大排長龍購買Haagen-Dazs冰淇淋的奇觀。古典音樂與高級甜品聯合展現魅力,音樂廳變得好親民。

3. 音樂外一章: 溫柔又執拗地守護古典音樂
九月二十日在NSO開季音樂會前夕,我收到了樂評家焦元溥的新書《樂之本事》。現在我帶著前一晚馬勒第九的「餘韻」,我展讀這本「A Road to the Classical Music」,卻怎麼就放不下手來了……其中每一則引用、每段故事都那麼真實、感人,原來我對古典音樂的用心還沒達到這般「堅定頑強的意志,溫柔又執拗地守護」(焦元溥《前言:莫忘初衷》)!
焦元溥書中拋開「說教論理」,旁徵博引上百位大家們的雋永雅言,以開闊的觀點、開放的心胸看「古典音樂」。這樣的心胸讓每一次與古典/ 經典音樂的接觸,都是一次「梳/舒心」的美好體悟。還沒看完《樂之本事》,我已經慚愧不已……不僅是被元溥的真心誠意感動,更是因為過去二十多年因職責所需建立起的「職業病」──總是在欣賞演出中計算客席音樂家、藝術家們的P/E值如何;經常性在演出中「找碴」,無法平常心欣賞演出。(這下可把底牌都掀了!)

【編輯精選】
‧焦點音樂會: 紐約-羅馬 斑斕時光一夜望穿 吳曜宇、巴托與NSO 召喚經典年代
‧文化雲: 藝術經營是一種專業(何康國)

看更多
收起來

【本期封面故事】
沁涼《白水》 渺渺《微塵》-雲門舞集2014最新舞作
雲門舞集,喜愛表演藝術的台灣觀眾,肯定不會感到陌生。而對於樂迷而言,更可以從四十年來的經典舞作中,得知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是位不折不扣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像是《水月》裡採用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竹夢》中出現愛沙尼亞作曲家帕特(Arvo Part)的作品、今年即將重演的《松煙》(原名《行草 貳》)則讓中國書法與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創作相互碰撞,而去年首演的《稻禾》,也在層層台東池上的稻浪當中,搭配了包含貝里尼《諾瑪》〈聖潔的女神〉等三首歌劇詠嘆調,以舞蹈、影像、音樂呈現了完整藝術的極致。
今年,林懷民的最新舞作《白水.微塵》,不但是雲門舞集少數以兩齣獨幕舞作串連於一晚的作品,當中的《微塵》更是近年來林懷民難得完全以古典音樂為靈感,將蕭斯塔科維契的第八號弦樂四重奏搬上舞台,與舞者們衝撞又一經典。在雲門舞集的邀請下,《MUZIK》來到位於八里的排練場,提前目睹《白水.微塵》中,古典音樂與現代舞蹈如何幻化出幕幕精采!

【【MUZIK No. 91 閱讀焦點】
1. 音樂面對面: 尋夢之旅.路未完--吳珮菁琴音再現 六槌縱橫全場
二○一一年十二月,長年鑽研木琴演奏的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席吳珮菁為國人帶來她的第一場六支琴槌木琴獨奏會「Wonderland」,從《夢紅樓》到《心浪》,六首六槌曲目,是吳珮菁將六棒魅力全場展開的首度嘗試。三年之後,她憑擊樂人一貫求新求變的精神,自「音樂秘境」踏夢而行,再度於今年末推出第二場六支琴槌木琴獨奏會「Journey of Dreams」,而這場夢之旅,一踏就是二十個年頭。

2. 音樂熱氣球: 亞伯特廳的音樂逍遙遊
常有人問:逍遙音樂節(BBC Proms)為何取名為「逍遙」?探究起來,其實沒什麼太複雜的意思。音樂節的創辦宗旨希望觀眾逍遙而自由自在地享受音樂盛宴,有別於傳統音樂會只許嚴肅地正襟危坐。已超過百年歷史的逍遙音樂節,最初規劃為戶外型式,音樂會進行中觀眾可隨意走動,猶如散步,還可以吃、喝、抽菸。
現在每年連續八週的夏日音樂會,大多在倫敦亞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舉行,寬敞且位於舞台正前方的站票區是一大特色。當天演奏若包含英國作曲家如霍爾斯特(Gustav Holst)或艾爾加(Edward Elgar)的曲目,站票區觀眾表現尤其熱血:揮舞小國旗、歌唱、搖擺,某程度上就像搖滾區。這種特殊氣氛,吸引許多遠道而來的觀眾專程排隊買站票,體驗不一樣的古典音樂會,而門票則只要花費五英鎊即可購得。
在音樂廳內如果看見有人喝飲料、或飲食,千萬不可露出鄙視眼神,甚至開口制止,和英國其他劇場一樣,這些行為是允許的。中場休息另一盛況是,飲料販賣部出現大排長龍購買Haagen-Dazs冰淇淋的奇觀。古典音樂與高級甜品聯合展現魅力,音樂廳變得好親民。

3. 音樂外一章: 溫柔又執拗地守護古典音樂
九月二十日在NSO開季音樂會前夕,我收到了樂評家焦元溥的新書《樂之本事》。現在我帶著前一晚馬勒第九的「餘韻」,我展讀這本「A Road to the Classical Music」,卻怎麼就放不下手來了……其中每一則引用、每段故事都那麼真實、感人,原來我對古典音樂的用心還沒達到這般「堅定頑強的意志,溫柔又執拗地守護」(焦元溥《前言:莫忘初衷》)!
焦元溥書中拋開「說教論理」,旁徵博引上百位大家們的雋永雅言,以開闊的觀點、開放的心胸看「古典音樂」。這樣的心胸讓每一次與古典/ 經典音樂的接觸,都是一次「梳/舒心」的美好體悟。還沒看完《樂之本事》,我已經慚愧不已……不僅是被元溥的真心誠意感動,更是因為過去二十多年因職責所需建立起的「職業病」──總是在欣賞演出中計算客席音樂家、藝術家們的P/E值如何;經常性在演出中「找碴」,無法平常心欣賞演出。(這下可把底牌都掀了!)

【編輯精選】
‧焦點音樂會: 紐約-羅馬 斑斕時光一夜望穿 吳曜宇、巴托與NSO 召喚經典年代
‧文化雲: 藝術經營是一種專業(何康國)

留言Facebook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