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ubu飽讀電子書

MUZIK古典樂刊 NO.90

出版日期:2014/09/01
出版:有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語言:繁體中文(台灣)
檔案格式: PDF(適合平板)
頁數:134
ID:47007

月費吃到飽

每月91元起
立即訂閱
※站內所有提供的內容皆為電子書版本。

內容簡介

【本期當月音樂家】
巴赫世紀謎團──郭德堡變奏曲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五日,三千多人聚集在多倫多聖保羅教堂(St. Paul’s Anglican)一場簡單的追悼會上,這些人來自四面八方、各個領域,而他們彼此間相通的語言,只有短短兩字──格蘭.顧爾德(Gleen Gould)。
在這場儀式的尾聲,逝者顧爾德在新錄音中演奏了職業生涯的成名曲《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BWV988)──如同曲末的第三十二段旋律悄悄回到曲首第一段的主題一般──他以此曲起,也以此曲終,最後如願地彈著這首特殊的專屬「安魂曲」,擔綱了自己葬禮的壓軸。

曲目導聆:能唱多快,才彈多快
許多愛樂者在聆聽巴赫作品的時候,常覺得巴赫的作品很艱澀難懂;習琴者在彈奏巴赫的時候更常抓不到詮釋方法,到底哪裡該斷?哪裡該連?始終不得要領。到底彈奏巴赫有沒有什麼規則呢?本期的曲目導聆單元特別邀請到台灣鋼琴界數十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宋允鵬教授,為我們談論關於巴赫鍵盤作品的大小事,解開大家對巴赫長年的疑惑與誤解。

章節目錄

【本期封面故事】
天主應允之聲 梵蒂岡西斯汀教堂合唱團 首度訪台
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是到訪義大利羅馬的遊客,一定不會錯過的景點,它位於世界天主教信仰中心的所在──教廷梵蒂岡(Vatican)之內,除了有宗教的神聖性之外,文藝復興時期知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在該處天花板繪製的《創世紀》,以及祭壇壁上的《最後的審判》,皆是世界珍貴的文化遺產,平日參觀的群眾,也自然會在進入西斯汀教堂後,被其中的莊嚴感所震懾,安靜細語地細細欣賞。
很少人知道,西斯汀教堂除了提供眾人參觀外,其實也是教宗主持彌撒儀式的主要場所之一,在彌撒中負責儀式聖樂的團體,正是與教堂同名的「西斯汀教堂合唱團」(Sistine Chapel Choir),此團歷史最遠可追溯至中古世紀,並在一四七一年時,由教宗思道四世(Sixtus IV)命名為「西斯汀教堂合唱團」,並確立他們「提供教宗望彌撒之聖樂」的目的,因此,即便我們今日親身至梵蒂岡,若沒有剛好碰到教宗進行公開宗教儀式,幾乎沒有機會親耳聆聽到他們的演唱──今年九月,這個極其知名、又很少能現場聆聽演出的合唱團,將到訪睽違十幾年的亞洲,並且首次登上台灣舞台,為樂迷們帶來純正的彌撒音樂,親臨他們口中傳出的「天主應允之聲」。

【MUZIK No. 90 閱讀焦點】
1. 音樂面對面: 顛覆對鋼琴的想像- P FESTIVAL鋼琴音樂季
身為台灣人最熟悉的樂器之一,鋼琴可說是大多數人接觸音樂最根本的橋樑。知名獨立唱片公司的小白兔唱片,多年來秉持著獨立的美學與精神在樂界持續耕耘,即將帶來一場獻給鋼琴與所有鋼琴愛好者的音樂饗宴。不同於傳統的古典音樂會,這場屬於鋼琴的P Festival包含各類不同的音樂元素,擁有濃厚的跨界特質!究竟那隱藏在黑白鍵下潛藏的熱情將會激盪出什麼樣的創新音色?令人倍感期待!

2. 雙響炮: 香港的「台灣週」
簡文彬與「小交」的音樂會,開始與結束都是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詩,「重頭戲」顯然是用作壓軸的《狄爾愉悅的玩笑》,這還是要加上不少客席樂手才能演出的大編制樂曲。事實上,這場音樂會亦被列作為康文署的「理查.史特勞斯150周年」首項活動。當晚簡文彬手執的是至為「袖珍」的,幾乎不為所覺的短小指揮棒;史特勞斯捨棄一直沿用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一詞,特意將這些作品稱為「音詩」(Tone Poem),看來亦著意於細膩色彩變化,多於強烈的交響性對比!簡文彬的處理亦強調曲中細膩的詩意,而非更易討好的,強烈對比的色彩變化,那應更合作曲家的心意。

3. 焦點音樂會: 澳門國際音樂節-伊比利風味.澳門限定
在地圖上,澳門半島是中國南方突出的一角,自從葡萄牙人於明代東來此處,這個地方也隨之成為東西文化交流最前哨的一角。以往,它是迎接過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的來華首站;現在,憑藉四百多年的歷史積澱,澳門已是中葡相交的薈萃之地,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旅人們前來一遊──為了飽嚐洋風的美食、飽覽異國的風情,還為了飽聞每年金秋飛揚在整個半島上的悠揚樂音。

4. Soap Opera歌劇八點檔: 女人皆如此(一)-風流男女囧很大!
乍看《女人皆如此》(Cosi fan tutte,1790年)的標題,會有男性沙文主義貶抑女性的意味,就因為如此,莫札特這部歌劇長期被打入冷宮,直到二十世紀上半葉,人們才逐漸認識其價值。儘管如此,至今仍有許多女權主義者排斥《女人皆如此》,歌劇八點檔專欄雖俗,但希望能扮演平反這部歌劇的角色,讓愛樂者瞭解《女人皆如此》的內容實際上是要反諷「男人皆如此」,至於男人到底多麼低級無聊,請讀者耐著性子看下去就知道啦!
《女人皆如此》的創作機緣來自於歌劇八點檔曾介紹過的《費加洛婚禮》,一七八九年,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f II,1741~1790)在觀賞莫札特指揮演出《費加洛婚禮》後,要求作曲者寫作新歌劇,《女人皆如此》就此誕生,劇本有點無厘頭,卻呈現當時維也納社交界的狀況。神奇的是,不論劇情好壞,莫札特都能夠點石成金,讓此劇永垂不朽。

【編輯精選】
‧特別報導: 波蘭印象-國際民俗藝術節見聞錄
‧失落的世界: 柴科夫斯基第四號的逆轉之戰-福特萬格勒秘藏檔案的再挖掘

看更多
收起來

【本期封面故事】
天主應允之聲 梵蒂岡西斯汀教堂合唱團 首度訪台
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是到訪義大利羅馬的遊客,一定不會錯過的景點,它位於世界天主教信仰中心的所在──教廷梵蒂岡(Vatican)之內,除了有宗教的神聖性之外,文藝復興時期知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在該處天花板繪製的《創世紀》,以及祭壇壁上的《最後的審判》,皆是世界珍貴的文化遺產,平日參觀的群眾,也自然會在進入西斯汀教堂後,被其中的莊嚴感所震懾,安靜細語地細細欣賞。
很少人知道,西斯汀教堂除了提供眾人參觀外,其實也是教宗主持彌撒儀式的主要場所之一,在彌撒中負責儀式聖樂的團體,正是與教堂同名的「西斯汀教堂合唱團」(Sistine Chapel Choir),此團歷史最遠可追溯至中古世紀,並在一四七一年時,由教宗思道四世(Sixtus IV)命名為「西斯汀教堂合唱團」,並確立他們「提供教宗望彌撒之聖樂」的目的,因此,即便我們今日親身至梵蒂岡,若沒有剛好碰到教宗進行公開宗教儀式,幾乎沒有機會親耳聆聽到他們的演唱──今年九月,這個極其知名、又很少能現場聆聽演出的合唱團,將到訪睽違十幾年的亞洲,並且首次登上台灣舞台,為樂迷們帶來純正的彌撒音樂,親臨他們口中傳出的「天主應允之聲」。

【MUZIK No. 90 閱讀焦點】
1. 音樂面對面: 顛覆對鋼琴的想像- P FESTIVAL鋼琴音樂季
身為台灣人最熟悉的樂器之一,鋼琴可說是大多數人接觸音樂最根本的橋樑。知名獨立唱片公司的小白兔唱片,多年來秉持著獨立的美學與精神在樂界持續耕耘,即將帶來一場獻給鋼琴與所有鋼琴愛好者的音樂饗宴。不同於傳統的古典音樂會,這場屬於鋼琴的P Festival包含各類不同的音樂元素,擁有濃厚的跨界特質!究竟那隱藏在黑白鍵下潛藏的熱情將會激盪出什麼樣的創新音色?令人倍感期待!

2. 雙響炮: 香港的「台灣週」
簡文彬與「小交」的音樂會,開始與結束都是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詩,「重頭戲」顯然是用作壓軸的《狄爾愉悅的玩笑》,這還是要加上不少客席樂手才能演出的大編制樂曲。事實上,這場音樂會亦被列作為康文署的「理查.史特勞斯150周年」首項活動。當晚簡文彬手執的是至為「袖珍」的,幾乎不為所覺的短小指揮棒;史特勞斯捨棄一直沿用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一詞,特意將這些作品稱為「音詩」(Tone Poem),看來亦著意於細膩色彩變化,多於強烈的交響性對比!簡文彬的處理亦強調曲中細膩的詩意,而非更易討好的,強烈對比的色彩變化,那應更合作曲家的心意。

3. 焦點音樂會: 澳門國際音樂節-伊比利風味.澳門限定
在地圖上,澳門半島是中國南方突出的一角,自從葡萄牙人於明代東來此處,這個地方也隨之成為東西文化交流最前哨的一角。以往,它是迎接過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的來華首站;現在,憑藉四百多年的歷史積澱,澳門已是中葡相交的薈萃之地,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旅人們前來一遊──為了飽嚐洋風的美食、飽覽異國的風情,還為了飽聞每年金秋飛揚在整個半島上的悠揚樂音。

4. Soap Opera歌劇八點檔: 女人皆如此(一)-風流男女囧很大!
乍看《女人皆如此》(Cosi fan tutte,1790年)的標題,會有男性沙文主義貶抑女性的意味,就因為如此,莫札特這部歌劇長期被打入冷宮,直到二十世紀上半葉,人們才逐漸認識其價值。儘管如此,至今仍有許多女權主義者排斥《女人皆如此》,歌劇八點檔專欄雖俗,但希望能扮演平反這部歌劇的角色,讓愛樂者瞭解《女人皆如此》的內容實際上是要反諷「男人皆如此」,至於男人到底多麼低級無聊,請讀者耐著性子看下去就知道啦!
《女人皆如此》的創作機緣來自於歌劇八點檔曾介紹過的《費加洛婚禮》,一七八九年,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f II,1741~1790)在觀賞莫札特指揮演出《費加洛婚禮》後,要求作曲者寫作新歌劇,《女人皆如此》就此誕生,劇本有點無厘頭,卻呈現當時維也納社交界的狀況。神奇的是,不論劇情好壞,莫札特都能夠點石成金,讓此劇永垂不朽。

【編輯精選】
‧特別報導: 波蘭印象-國際民俗藝術節見聞錄
‧失落的世界: 柴科夫斯基第四號的逆轉之戰-福特萬格勒秘藏檔案的再挖掘

留言Facebook

顯示更多